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建國以后。
破四舊之后,迷信成了嚴打的詞眼。即便閉塞如農村,也不敢再有人“裝神弄鬼”,屆時可什么大仙可都不管用。漸漸的,那些神神叨叨的事情也就失了傳。
風波過后,百姓的生活回歸正軌,過去如何不重要,但此時老百姓眼中,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麥?今年年成怎么樣?明年能否風調雨順?自家閨女說的鄰村男青年能不能靠得住?李家兒媳生的男娃女娃?老二家孫子能不能考上高中大學?……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是得問問附近的地仙,心里才有底。
那么,農村都有哪些仙人可請呢?這里面的學問可就大了。
老人們說:每個田間地頭的東南西北角落,乃至家家戶戶的門檻上,都可以請來仙姑~就是茅房,都有“茅缸姑娘”。最多就是出場方式有些不同,反正茅缸姑娘是最有味道的。不僅有味,還能看到仙姑上來時,茅缸泛泡泡的樣子,“咕嚕咕嚕,仙姑上路!”最簡單的是請筷仙,但聽說不太靈。要說最靈的,還是田頭姑娘。
話說茂山下有個建昌鎮,鎮的東南角有一個村子,名叫“洼塘村”。源于這里地勢低洼,邊上又有兩條河流經過,村前是一條老運河,水路交通便利,曾有來往船只貿易,但慢慢隨著運河沒落,老運河河道也越來越窄,除了梅雨季節,水勢豐沛,平時少有船只。而村后是一條支流,水清且深,方便灌溉,而且漁產豐富,當地不少老百姓都圍塘養殖。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好事。但山多會有泥石流,水多也有淹的風險。
這不,今年雨水多,老人們都擔心兩條河水一漲,村里的田就要淹了,那秋天的稻子可就黃了,下半年吃啥?
老村長帶著一群鄉親到河岸去看看,打算挖道堤壩看能不能擋住。村長媳婦郭大媽曾經做過神婆,只是特殊年代被打了幾次,現在就在家帶帶孫子。人群中有些知道往事的,便嘀咕了起來“要不,請個仙來問問?”“對對對,就請田頭姑娘,問問今年會不會淹,來年收成好不好?”
郭大媽臉色一變,面露難色,“上次請,我還是個小姑娘,現在一把年紀了,怕是請不來嘍!”
“這有啥?我家姑娘借給你。李嫂,我家婷婷12歲,你家英子也才13歲,把兩個女娃子一起叫來?!蓖跫蚁眿D很是積極。
郭大媽見大家心齊,也不再推辭。當即準備起請姑娘的家伙事。只見郭大媽從廚房里拿了一個大點的扁籮,還有一個小一點的竹簸箕,一袋面粉,一根銀針。再叫媳婦牛嫂泡了一碗紅棗茶。李家、王家兩個姑娘也來了,兩個女孩路上便聽自家媽說了要請仙,第一次都有點緊張,但更多的是好奇。
“婷婷,英子,趁著太陽沒落山,你倆先去地里下個請仙帖~”
“請仙帖?”
“可不是!仙人來答事也不能沒有準備,為了表現我們的心誠,得先去告訴一聲?。 ?/p>
“好的,你教我們,我倆這就去。”
郭大媽在兩個小姑娘的耳邊說叨了一番,英子和婷婷就出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