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雨夜里的“一檐“水與藏在詞里的暖
傍晚的雨來得急,豆大的雨點(diǎn)砸在雜貨鋪的鐵皮棚上,噼啪響得像放鞭炮。楊永革抱著知知沖進(jìn)鋪?zhàn)訒r,老張正踮著腳往房梁上夠塑料布,老周舉著拐杖在底下指揮:“往左點(diǎn)!那漏雨的地方得用'一塊布',大的那塊!“
“懂!“老張把塑料布往漏雨處一鋪,“你當(dāng)我分不清'一塊'和'一片'?'塊'是有棱有角的,'片'是薄的,這布厚,就得叫'塊'!“知知突然撲到墻角,那里堆著疊舊報紙,它叼起一張往漏雨處遞——報紙薄,正合“一片紙“的說法。
老周被逗笑了:“這雞比你懂!“他從懷里掏出個酒葫蘆,“來兩口?'一口酒'暖身子,比'一杯'來得快。“葫蘆嘴是銅的,磨得發(fā)亮,楊永革認(rèn)出這是上次老李帶來的,說是“一柄葫蘆“,“柄“字帶木,透著老物件的沉。
雨越下越大,屋檐的水連成了線。小寶背著書包跑進(jìn)來,褲腳濕了大半:“楊爺爺,王老師讓我問,'一檐水'和'一簾雨'有啥區(qū)別?“知知突然飛到門口,對著屋檐的水簾叫了兩聲,又對著窗外的雨幕叫了兩聲。
“你看啊,“楊永革指著屋檐,“水順著房檐流,叫'一檐水',有根;雨從天上下來,像掛著的簾子,叫'一簾雨',無根。“小寶似懂非懂點(diǎn)頭,突然指著知知笑:“它剛才抖羽毛,掉了'一撮毛',不是'一根'!“
“這你都懂?“老張蹲下來摸小寶的頭,“小不點(diǎn)兒知道'撮'是一堆,'根'是單根,比你楊爺爺強(qiáng)。“知知突然叼來小寶的鉛筆,往“一支筆“的字典頁上放——鉛筆帶筆帽,算“支“;旁邊扔著的半截粉筆,它就叼到“一截粉筆“那頁。
雨夜里的雜貨鋪,突然成了量詞課堂。老周講“一陣風(fēng)“的“陣“原是軍隊(duì)的陣仗,風(fēng)來勢猛,像隊(duì)伍沖鋒;老張說“一場雨“的“場“帶土,雨水落進(jìn)土里才算數(shù)。小寶舉著本童話書問:“那'一頭大象'的'頭',是不是因?yàn)榇笙箢^大?“
知知突然往貨架跑,叼來個大象存錢罐,又叼來個兔子玩偶。它把大象往“頭“字上放,兔子往“只“字上放——大象壯實(shí),兔子小巧,正合“頭“與“只“的區(qū)別。楊永革突然想起第一次被孫輩糾正“一只雞“,原來這些講究,早就在孩子眼里扎了根。
夜里十點(diǎn),雨還沒停。老李披著雨衣闖進(jìn)來,手里拎著個濕透的布包:“快!幫我看看這藥......“包里是給山里戰(zhàn)友的草藥,標(biāo)簽被雨水泡花了,“這'一帖膏藥'和'一服湯藥',別弄混了!“
老周趕緊翻他的筆記本:“帖是外用的,服是內(nèi)服的,錯不了。“他指著“帖“字的“巾“字旁,“古代膏藥貼在布上,所以帶'巾';'服'是'月'字旁,跟身體有關(guān)。“知知突然啄開個藥包,把外敷的膏藥叼到“帖“字頁,內(nèi)服的草藥叼到“服“字頁。
“有這雞在,錯不了!“老李抹了把臉上的雨水,“剛才路上見著王老師,他說在寫'量詞兒歌','一只雞,咯咯叫;一頭牛,哞哞跳',還讓我問問'一群羊'的'群'咋講。“
“群“字從“羊“,楊永革翻到字典那頁給老李看:“古人養(yǎng)羊多,所以用'群'指多,后來才用到人身上,'一群人'就像'一群羊',透著熱鬧。“老李聽得直點(diǎn)頭,突然想起什么:“對了,戰(zhàn)友回信說'一彎山路'難走,'彎'字用得妙,像山路在跟人鞠躬。“
雨停時,天快亮了。雜貨鋪的地上擺著各種物件:一盞油燈、一把舊傘、一枚紐扣、一綹毛線,都被知知按量詞分好了類。老張突然指著墻角的蜘蛛網(wǎng)笑:“這該叫'一張網(wǎng)',跟'一張紙'一樣,平展!“
老周沒接話,正對著“一夜雨“的筆記本發(fā)呆。楊永革湊過去看,上面寫著:“夜是黑的,雨是涼的,可'一夜'里有'一屋'人,就暖了。“知知突然跳上筆記本,用喙尖在“屋“字上畫了個圈,圈里正好框著他們四個的影子。
第二天一早,社區(qū)的孩子們涌進(jìn)雜貨鋪,手里舉著王老師寫的量詞兒歌:“一片云,天上飄;一滴雨,地上跳;一只雞,學(xué)問高......“知知站在貨架頂上,對著孩子們“咯咯“叫,像在領(lǐng)唱。
楊永革看著這熱鬧的場面,突然懂了知知的用意。它偷雞蛋、叼鑰匙、擺字,哪是搗蛋,是想把這些藏在詞里的暖,一點(diǎn)一點(diǎn)啄出來,讓更多人看見——看見“一聲問候“里的惦記,“一杯熱茶“里的關(guān)心,“一只雞“背后,那群老頭的孩子氣。
午后的陽光透過雨洗過的窗,照在知知腦門上的白毛上。它正蹲在老周的筆記本上,盯著新寫的一行字:“萬物有稱,稱里有人。“楊永革摸著下巴笑,心想:下一個被知知“盯上“的量詞,會是“一生情“的“生“,還是“一世緣“的“世“?
反正日子還長,有的是時間琢磨。就像老張說的,這些詞啊,得用一輩子去品,才知道其中的滋味——像“一壇酒“,越陳越香;像“一壺茶“,越泡越濃。而那只懂量詞的雞,不過是個貼心的向?qū)ВI(lǐng)著他們,在這些詞里,慢慢走,慢慢寫第六章時,窗外的雨下得跟故事里一樣急。我趴在桌前看雨,看雨滴砸在窗臺上匯成細(xì)流,突然就懂了老周說的“一檐水”和“一簾雨”——原來有些量詞,得親耳聽、親眼見,才能咂摸出味道。
有人問,為什么要讓雨夜里的雜貨鋪擠滿人?因?yàn)槲铱傆X得,語言這東西,得湊在一塊兒才有溫度。就像“一群人”比“幾個人”熱鬧,“一屋人”比“一個人”暖和。老張和老周爭“一塊布”還是“一片紙”,老李急著分“一帖膏藥”和“一服湯藥”,小寶追著問“一撮毛”的意思,這些吵吵鬧鬧里藏著的,其實(shí)是“在一起”的踏實(shí)。
寫知知分辨“一支筆”和“一截粉筆”時,我特意翻了兒子的書包。他的鉛筆帶筆帽,確實(shí)配得上“支”的挺拔;斷成半截的粉筆躺在筆盒里,“截”字里的“截斷”之意突然就活了。原來孩子們早就在用眼睛學(xué)量詞,他們說“一朵云像棉花糖”“一顆糖會化”,比字典里的解釋更生動。就像小寶說“一撮毛”,他未必懂“撮”是“聚集”的意思,可他看見雞身上掉了一小堆毛,自然就用上了這個詞——語言的本能,原是從觀察里長出來的。
老周筆記本里那句“夜是黑的,雨是涼的,可‘一夜’里有‘一屋’人,就暖了”,是我寫得最順手的一句。因?yàn)橐娺^太多這樣的時刻:奶奶在燈下縫補(bǔ),爺爺在旁邊遞線,他們爭“一根針”該穿“一縷線”還是“一根線”,可針腳里全是暖。這些藏在量詞里的溫柔,比任何情話都實(shí)在。
有人覺得“一檐水”“一簾雨”太文縐縐,不如“一串水”“一陣雨”來得痛快。可你聽,“檐”字帶著房檐的弧度,“簾”字藏著雨絲的輕軟,古人造詞時,分明是把眼前的景、心里的感受都揉進(jìn)去了。就像王老師教孩子“一葉扁舟”,不是為了讓他們背字典,是想讓他們看見樹葉漂在水上的輕,感受小船在浪里的悠——語言從來不是枷鎖,是幫我們把世界說美的魔法。
寫孩子們唱量詞兒歌時,我想起小區(qū)里的孩子們。他們會指著月亮喊“一輪餅干”,會把星星叫“一顆糖”,這些“錯”的量詞里,藏著最鮮活的想象。或許知知的意義就在這兒:它不糾正對錯,只引導(dǎo)發(fā)現(xiàn)——原來“一只雞”可以有學(xué)問,“一頭牛”藏著莊重,生活里處處是能說出口的詩。
雨停那天,我去菜市場買了只雞。攤主說“一只雞”,我突然想笑,想起楊永革被糾正的樣子。拎著雞往家走,看見屋檐的水還在滴,像串沒斷的珠子,突然明白:這些被我們說慣了的詞,就像這檐下的水,一滴一滴,串起了日子,也串起了我們——串起老張的銅哨,老周的筆記本,老李的軍帽,還有每個普通人心里,那些說不出口卻沉甸甸的牽掛。
下一章,知知該領(lǐng)著他們琢磨“一捧陽光”還是“一縷清風(fēng)”了?不管是啥,總歸離不開這熱熱鬧鬧的人間。畢竟,量詞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分清“一個”和“一只”,而是讓我們知道:這世間萬物,都值得被認(rèn)真稱呼,被好好惦記。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