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晴日里的“一縷“風與藏在老手藝里的量詞筋骨
楊永革是被窗臺上的“撲棱“聲弄醒的。拉開窗簾,太陽正從云縫里鉆出來,在地上投下一塊亮堂堂的光斑。知知蹲在窗臺上,正伸著翅膀曬太陽,腦門上的白毛被陽光照得泛著金,活像團撒了金粉的棉絮。
“雪化晴,曬死人。“他推開窗戶,一股暖風卷著塵土撲進來,帶著點融雪后特有的土腥味。樓下傳來張大爺的嗓門,正對著墻根的花池比劃:“你看這'一叢'草,雪一化就冒頭,比去年密了'一截'!“
李大爺拎著個噴壺從樓道里出來,壺嘴還滴著水:“得澆'一壺'水!當年我在老家侍弄菜,這種天就得'一遍'一遍澆,少'一滴'都長不旺。“倆人正說著,趙阿姨抱著個竹筐從旁邊單元拐出來,筐里裝著些碎布頭:“來搭把手!把這'一筐'碎布拼起來,給展覽室做塊門簾。“
知知突然撲到趙阿姨腳邊,對著竹筐“咯咯“叫。楊永革這才發現,筐沿上斷了根竹條,用麻繩捆了個結——“一只破筐“比“一個筐“更貼切,趙阿姨自己也笑:“可不是嘛,裝過'一季'的豆角,盛過'一冬'的紅薯,就剩這'一只'念想了。“
社區廣場上,幾個老頭正圍著張大爺的二八大杠拆零件。車鏈條卸下來攤在報紙上,張大爺用煤油擦著鏈環:“你看這'一節'鏈環,銹得都轉不動了!當年追王大媽時,這車鏈條上總抹著'一層'新機油,滑得能照見人影。“
李大爺蹲在旁邊,用鑷子夾著個小滾珠:“缺了'一顆'滾珠都不行!我年輕時修自行車,就憑這'一手'絕活,掙過'一月'的口糧。“張大爺突然指著車把上的紅絨布笑:“還是王大媽的手藝好,這'一塊'絨布縫得,比裁縫鋪的還平整。“
王大媽不知啥時候拎著個布包過來,打開是“一卷“棉線:“給鏈條縫個布套?“張大爺連忙擺手:“別糟蹋東西!這'一軸'線留著給孩子們扎風箏,去年小寶的風箏就缺'一根'線,飛著飛著就栽進溝里了。“
知知突然叼起地上的報紙,往楊永革手里塞。報紙上有篇文章,說老裁縫鋪要重開,配圖是個穿藍布衫的師傅正量“一尺“布。“你看這'尺',“楊永革指著字,“量布用'尺',量地用'畝',量路用'里',各有各的用處,就像人各有各的活法。“
正說著,周老太抱著個木盒子過來,盒子上的銅鎖被曬得發燙:“來幫我看看,這'一盒'老針線,該咋擺進展覽室。“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讓所有人都靜了——
-一把剪刀,剪刃磨得發亮,手柄上的漆掉了大半;
-一綹絲線,紅的綠的纏在紙筒上,像串小鞭炮;
-一塊粉餅,是用剩的滑石粉壓的,邊緣缺了個角;
-一沓裁剪圖,上面畫著“一件“棉襖、“一條“棉褲,紙都發脆了。
“這剪刀是我婆婆的陪嫁。“周老太拿起剪刀,指腹蹭過剪刃上的小豁口,“她說'一把'剪刀要護著'一雙手',裁布時才不跑偏。“楊永革突然想起老周筆記本里的話:“把“字帶提手,專指有柄的工具,剪刀配“把“,再合適不過。
李大爺拿起那綹絲線,突然嘆了口氣:“當年我閨女出嫁,就用這'一股'紅線繡了'一對'枕套,針腳比現在的機器繡得還勻。“張大爺接話:“我家王大媽當年給我縫的'一件'背心,就用這'一種'綠線,穿了十年都沒掉色。“
“色“字剛出口,知知突然往木盒里鉆,叼出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裁縫量詞經“,字跡是毛筆寫的,墨色有些發灰。翻開一看,里面記著“一寸布““一針線““一行針腳“,頁眉上畫著把小剪刀。
“這是我那口子抄的。“周老太的聲音發顫,“他總說'量詞是尺子','一分'布不能多,'一厘'線不能少,差一點,衣服就不合身。“
楊永革翻到最后一頁,上面畫著個小娃娃,穿著“一件“小棉襖,旁邊寫著“領口寬三寸,袖口寬二寸,身長一尺五“。畫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認真——像怕裁錯了尺寸。
日頭越升越高,廣場邊的花池里,幾只蜜蜂在“一朵“迎春花上落腳。小寶帶著幾個孩子跑來,手里舉著“一根“竹篾:“楊爺爺,教我們扎風箏!“王大媽拎著個紙筒過來:“我備了'一卷'newsprint,比報紙結實。“
孩子們突然指著竹篾爭論起來:
-“該叫'一根'竹篾!“
-“不對,是'一捆'劈出來的,該叫'一片'竹篾!“
-“楊爺爺說過,圓的叫'根',扁的叫'片'!“
知知突然飛到竹篾堆里,用喙尖挑出根圓的,又叼起片扁的——分得清清楚楚。孩子們笑成一團,楊永革看著他們,突然覺得這晴日的暖,都藏在這些“根“啊“片“啊的詞里。
中午,大家擠到王大媽家納涼。她在廚房烙著“一鍋“蔥油餅,香味順著窗戶縫往外鉆,把半條街都熏香了。趙阿姨翻出“一壇“腌蒜,說是去年冬至腌的,“一瓣能就'一張'餅“。李大爺從懷里掏出個紙包,打開是“一塊“芝麻糖,粘乎乎的,“我孫子給的,說'一口'能甜一下午“。
酒過三巡,張大爺突然從兜里摸出個小布包,打開是“一副“老花鏡,鏡片擦得锃亮:“這是王大媽給我買的,你看這'一副',比原來那'一只'清楚多了,穿針都不用瞇眼了。“
周老太突然笑了:“我那口子當年總說,'一雙眼'要愛護,就像'一輩子'要睜大眼睛看,啥都別錯過。“她給楊永革倒茶,“你看這茶,'一杯'是量,'一口'是品,差的那點,是日子的回甘。“
知知蹲在桌角,正啄著塊掉在地上的餅渣。楊永革突然發現,渣子旁邊有“一滴“油星,在陽光下閃著光——原來這餅在鍋里時,也浸過“一勺“熱油的香。
太陽偏西時,展覽室的門簾掛上了。趙阿姨拼的碎布頭在風里“一晃一晃“的,上面縫著孩子們寫的字:“一針一線,一心一意“。楊永革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針腳,突然覺得它們比任何繡品都珍貴。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老周的雜貨鋪跑。鋪子門開著,老周正坐在竹椅上編筐,手里的竹條“一根一根“繞著,編出個“一只“小籃子。“剛編的,給小寶裝風箏線。“老周笑了,“當年跟老張學編筐,為'一圈'竹條該繞幾圈吵了'一宿',現在想想,哪有那么多講究。“
楊永革拿起小籃子,就見筐底編著個“一“字,是用紅竹條嵌的。知知突然跳到筐沿上,用喙尖點著那個字——像在說,再小的量詞,也藏著大意思。
窗外的花池里,迎春花開得正旺,“一簇一簇“的,像撒了把金豆子。楊永革摸著筐底的“一“字,突然明白:那些被他們嚼來嚼去的量詞,哪是字,是日子織的網——“一縷“風的柔,“一寸“布的暖,“一只“雞的鬧,合在一起,就是“一輩子“的安穩。
知知突然對著花叢“咯咯“叫,聲音里帶著滿足。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花粉,像戴了朵小黃花。他知道,等春深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朵“花還是“一枝“花吵起來,而這,就是最該留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