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楊永革退休學量詞

第18章處暑時的"一筐"棗與藏在老棗樹下的量詞甘醇

第十八章:處暑時的“一筐“棗與藏在老棗樹下的量詞甘醇

楊永革是被棗樹上的“撲棱“聲弄醒的。拉開窗簾,處暑的日頭把老棗樹的葉子照得透亮,知知蹲在窗臺上弓著背,盯著枝頭紅透的棗子,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棗花碎屑,像撒了把碎胭脂。

“處暑摘棗,秋分打梨。“他抄起竹籃往樓下走,腳剛踩上棗樹下的軟土,就見張大爺舉著根長竹竿往棗枝上敲:“老李!來接'一筐'脆棗,王大媽說要蒸棗糕!“

李大爺拎著個布兜從樓道里出來,兜口繡著朵褪色的牡丹花:“急啥?先墊'一塊'布!當年在果園看棗,就靠這'一竿'子敲得準,'一顆'棗都不浪費。“倆人正拌嘴,趙阿姨挎著個竹筐從菜場回來,筐里裝著些剛買的糯米粉:“給你們添'一籃'粉子,蒸棗糕得用新磨的,香'一屋子'。“

知知突然撲到趙阿姨腳邊,對著竹筐“咯咯“叫。楊永革這才發現,筐底編漏了個小洞,露出里面墊著的玉米葉——“一只'漏底筐“比“一個筐“更實在,趙阿姨自己也笑:“可不是嘛,裝過'一春'的草莓,盛過'一夏'的葡萄,就剩這'一只'念想了。“

老棗樹下的石桌上,幾個老頭正圍著張大爺的二八大杠擦車把。車把上掛著個小布袋,張大爺用手捻著布袋里的棗子:“你看這'一袋'棗,甜得能釀'一壇'酒!當年追王大媽時,就靠這'一口'甜,哄得她笑'一路'。“

李大爺蹲在旁邊,用竹竿挑著高處的棗枝:“這'一串'棗得留著,核小肉厚。我年輕時在供銷社當售貨員,就憑認棗的本事,掙過'一個'月的獎金,比你們下棋靠譜。“正說著,王大媽拎著個木盆從單元門出來,盆里泡著些紅棗:“剛撿的'一盆'好棗,泡軟了蒸糕才不硌牙。“

張大爺突然指著木盆笑:“還是你這'一盆'棗挑得勻,去年給我曬的'一匾'干棗,泡茶能香'一整年'。“王大媽拍了下他的手背:“少貧嘴!去年借我'一把'剪刀剪棗枝,現在還沒磨呢!“

知知突然叼起石桌下的舊報紙,往楊永革手里塞。報紙上有篇報道,說老街區要辦“一屆“紅棗節,配圖是個老漢捧著“一捧“紅棗的“一幅“畫,棗子紅得像團火,把皺紋里的笑都映亮了。“你看這'屆'和'捧',“楊永革指著字,“節日用'屆',掬在手里的棗用'捧',就像這棗子,單個的叫'一顆',成串的叫'一串',各有各的紅。“

正說著,周老太抱著個木箱從樹蔭外走來,箱子上的銅鎖掛著串干棗核,被曬得發脆:“來幫我看看,這'一箱'老物件,該咋擺進展覽室。“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讓所有人都靜了——

-一把棗木剪,剪刃磨得發亮,木柄上刻著個“豐“字;

-一個陶罐,罐口蒙著紗布,當年盛過“一罐“醉棗;

-一捆麻繩,擰得麻花似的,繩頭系著個小竹牌,寫著“捆棗枝用“;

-一沓舊賬本,上面記著“一樹收棗五十斤““一戶分棗三斤“,紙頁都泛黃了。

“這剪刀是我公公的。“周老太拿起棗木剪,指腹蹭過剪刃的小豁口,“他說'一把'好剪要懂'一根'枝的勁,就像'一雙'手要懂'一顆'棗的甜,剪起來才不冤枉。“楊永革突然想起老周筆記本里的話:“把“字帶著人的巧勁,修枝的工具配“把“,就像把甘醇攥在了手里。

李大爺拿起那個陶罐,突然嘆了口氣:“當年我娘總用這'一只'罐裝醉棗,說'一口'能品出'一秋'的味,甜里帶醇。“張大爺接話:“我家王大媽去年腌的'一壇'蜜棗,就用這'一種'陶罐裝,甜得能粘住'一顆'牙,卻越吃越想吃。“

“牙“字剛出口,知知突然往木箱里鉆,叼出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棗事量詞譜“,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墨色里混著點棗汁的紅。翻開一看,里面記著“一枝棗““一壇醉““一筐甜“,頁眉上畫著個小紅棗。

“這是我那口子抄的。“周老太的聲音發顫,“他當果農時記的,總說'量詞是棗蒂','一顆'棗要帶'一個'蒂,才新鮮,差一點,滋味就變了。“

楊永革翻到最后一頁,上面畫著個老棗樹,旁邊寫著“一樹紅果,半筐甜香,圍著一間老屋“。畫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踏實——像怕風刮落了棗子。

日頭爬到頭頂時,棗樹下的竹籃已經裝了“半筐“棗,紅瑩瑩的泛著光。小寶帶著幾個孩子舉著“一根“小竹竿跑來,學著大人的樣子打棗:“楊爺爺,這'一顆'棗能釀'一滴'酒嗎?“王大媽從布包里掏出“一袋“糖果,拆開撒在石桌上:“先吃'一顆'甜的,醉棗得等過年才能吃。“

孩子們突然指著竹籃里的棗爭論起來:

-“該叫'一筐'棗!“

-“不對,是'一顆'一顆摘的,該叫'一串'棗!“

-“楊爺爺說過,裝在籃子里叫'筐',掛在枝上叫'串'!“

知知突然飛到竹籃邊,用爪子扒了下籃子縫——棗子在里面擠得滿滿當當,確實該叫“筐“。孩子們笑成一團,楊永革看著他們,突然覺得這處暑的熱,都被這“一筐“的甜壓下去了。

中午,大家擠到王大媽家吃午飯。她在廚房蒸著“一籠“棗窩窩,玉米面混著棗肉的香,飄得滿樓道都是。趙阿姨端出“一碗“棗粥,糯米熬得稠稠的,“一口“能暖到心里。李大爺從懷里掏出個紙包,打開是“一塊“麥芽糖,粘乎乎的,“我孫子給的,說'一口'能甜'一下午'。“

酒過三巡,張大爺突然從兜里摸出個小布包,打開是“一副“護膝,粗布縫的,里面塞著棉花:“這是王大媽給我做的,你看這'一副',比原來那'一只'厚實,蹲在棗樹下撿棗也不硌腿了。“

周老太突然笑了:“我那口子當年總說,'一雙腿'要勤,就像'一樹'棗要管,不彎腰哪有收成。“她給楊永革倒茶,“你看這茶,'一壺'是量,'一口'是品,差的那點,是棗樹下的蟲鳴。“

知知蹲在桌角,正啄著塊掉在地上的棗核。楊永革突然發現,核旁邊有“一滴“棗汁,在地上洇出個小紅點——原來這棗子甜得能流蜜呢。

太陽偏西時,展覽室的棗事物件擺好了。周老太的棗木剪掛在墻上,下面貼著孩子們寫的字條:“一把小剪,一秋甘醇“。楊永革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突然覺得它們比任何獎狀都實在。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老周的雜貨鋪跑。鋪子門開著,老周正坐在門檻上編竹籃,手里的竹條“一根一根“繞著,編出“一個“帶提手的小籃。“給小寶摘棗用的,“老周笑了,“當年跟老張搶著澆棗樹,為'一瓢'水該澆哪棵吵了'一早晨',現在想想,多澆少澆不都是樹上的紅。“

楊永革拿起那個小竹籃,就見籃底編著個“一“字,是用青竹條嵌的。知知突然跳到籃子里,用喙尖點著那個字——像在說,再小的量詞,也裹著棗的甜。

窗外的老棗樹上,剩下的棗子還在“一點一點“地紅,葉子在風里“一晃一晃“的。楊永革摸著竹籃的紋路,突然明白:那些被他們嚼來嚼去的量詞,哪是字,是棗枝結的果——“一筐“棗的甜,“一秋“的長,“一只“雞的閑,合在一起,就是“一輩子“的甘醇。

知知突然對著棗樹“咯咯“叫,聲音里帶著歡騰。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棗香,像抹了層棗泥。他知道,等菊開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朵“菊還是“一盆“菊吵起來,而這,就是最該珍惜的秋日煙火。

各位朋友,又到了掏心窩子的時候。

寫下這些字時,窗外的老棗樹正落葉子,一片一片打著旋兒飄,像在給我這老頭子伴舞。從去年初雪寫到今年處暑,十三萬字,十六章,連我自己都沒想到能堅持這么久——一個退休后連買菜都懶得記賬的人,居然能把“一把菠菜““一串棗“這些碎事兒寫得有模有樣,說起來都覺得稀奇。

常有朋友問,你寫這些到底圖啥?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出名。其實我也說不太清,就像小區里的張大爺每天要在槐樹下殺一盤棋,李大爺總愛蹲在菜畦邊瞅那幾棵苗,大概就是找個念想。我這念想,就是把那些藏在量詞里的日子,一點一點撿起來,串成串,掛在時光里,省得風一吹就散了。

有人說我寫的太碎,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像正經小說。可我總覺得,日子本來就是碎的啊。你想想,咱這輩子能記住的,不就是“一碗“熱湯的暖,“一聲“爭吵的熱,“一只“舊盆的念想嗎?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倒像一陣風,刮過就忘了,反倒是這些帶著量詞的細碎,像老棉襖上的補丁,看著糙,卻貼肉暖心。

就說我寫的那些老頭老太太,他們吵了一輩子,可真到事兒上,張大爺會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一捧“棗塞給李大爺,李大爺能頂著大太陽幫張大爺修“一輛“破自行車。這些吵吵鬧鬧里的熱乎氣,比任何英雄壯舉都讓我動心。我寫他們為“一把“和“一捆“爭得臉紅脖子粗,其實是想寫他們把日子過成了“一團“火,不管外面多冷,這團火總燒得旺旺的。

寫這些量詞的時候,總想起我娘。她是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卻把這些詞用得比誰都活。她說“一粒“米不能扔,因為那是“一滴“汗換的;她說“一根“針要收好,因為能縫補“一輩子“的衣裳。那時候嫌她啰嗦,現在握著筆寫“一穗麥““一顆棗“,突然就懂了——這些詞哪是字,分明是老一輩人把日子過明白的道道。

前陣子有個出版社的年輕人找到我,說想給我出書。我跟他說,出書就算了,我這字兒,配不上人家那精裝封面。再說了,我寫這些,不是為了印成鉛字,就想在小區的公告欄貼貼,讓老頭老太太們看看,咱們每天吵的那些“一個““一把“,原來都是寶貝。

那年輕人又說,現在年輕人不愛看這些,他們喜歡刺激的、反轉的。我笑了,說各有各的喜歡吧。就像我不愛看那些打打殺殺的電視劇,他們也未必懂“一碗“小米粥的香。可我總覺得,不管啥年紀,心里總得有點實在的東西——就像“一塊“麥芽糖,看著普通,嚼著嚼著,甜就從牙縫里滲出來了。

我這退休金,每月九千多,夠花。孩子們也孝順,隔三差五拎著“一兜“水果來看我。按理說該享清福了,可總覺得手癢,想寫。就像老周每天要擦他那“一柜臺“的雜貨,不擦就睡不著,我這手不敲鍵盤,也不得勁。

接下來還會寫,寫到啥時候算啥時候。冬天寫“一爐“火,春天寫“一畦“苗,就這么跟著節氣走,跟著日子流。說不定哪天寫不動了,就把這些字打印出來,訂成“一本“冊子,放在社區展覽室,跟那些“一只“舊盆、“一把“老鐮作伴,也算沒白來這世上走一遭。

最后想跟大家說句掏心窩子的:別總覺得日子要過得轟轟烈烈才叫值。能把“一頓“飯吃香,把“一場“覺睡好,把“一個“老伙計的玩笑聽進心里,就已經很值了。你看那些被我們嚼來嚼去的量詞,“一“字打頭,多簡單,可加在一起,就是“一輩子“啊。

感謝看到這兒的你。如果你也有藏在量詞里的故事,不妨來小區找我,咱搬個小馬扎,坐在老槐樹下,就著“一壺“熱茶,慢慢聊。說不定你的故事,明天就成了我筆下的“一段“光陰,“一縷“暖。

——一個寫著玩的退休老頭

(寫這段話時,知知正蹲在我腳邊打盹,嘴角還沾著“一粒“棗核,窗外的落葉又飄下來幾片,落在鍵盤上,像給我這篇碎話加了個注腳,真好。)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右玉县| 城市| 若尔盖县| 古田县| 慈利县| 三都| 金华市| 甘肃省| 西乌珠穆沁旗| 太白县| 延吉市| 金阳县| 新营市| 秦安县| 衡水市| 鸡东县| 襄樊市| 海淀区| 蕲春县| 绍兴市| 孝义市| 运城市| 张北县| 珠海市| 商丘市| 湘潭县| 罗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黑河市| 平武县| 宝丰县| 安达市| 武城县| 太仆寺旗| 青龙| 石屏县| 大埔区| 抚远县| 青海省|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