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秋分后的“一囤“糧與藏在糧倉里的量詞殷實
楊永革是被糧倉的“吱呀“聲弄醒的。拉開窗簾,秋分的日頭把曬谷場照得發白,幾個老頭正扛著麻袋往糧倉里送,知知蹲在窗臺上歪著頭,盯著麻袋上滾落的谷粒,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塵土,像撒了把細沙。
“秋分不割,霜打風磨。“他揣著煙袋往樓下走,腳剛踩上糧倉前的青石板,就見張大爺扛著半麻袋谷子往臺階上挪:“老李!搭把手!這'一囤'糧得碼齊整,不然耗子能偷'一斗'去!“
李大爺拎著桿木秤從糧倉里出來,秤砣磨得發亮:“急啥?先稱'一秤'!當年在公社當保管員,就憑這'一桿'秤,分糧從沒差過'一兩'。“倆人正拌嘴,趙阿姨挎著個竹籃從伙房拐過來,籃子里裝著些剛蒸的玉米面餅:“給你們送'一籃'干糧,扛糧得墊墊肚,不然沒勁'一身'。“
知知突然撲到趙阿姨腳邊,對著竹籃“咯咯“叫。楊永革這才發現,籃沿上的竹條斷了根,用紅繩捆了個蝴蝶結——“一只'瘸腿籃“比“一個籃“更有嚼頭,趙阿姨自己也笑:“可不是嘛,裝過'一春'的榆錢,盛過'一夏'的槐花,就剩這'一只'念想了。“
糧倉門口的石碾旁,幾個老頭正圍著張大爺的二八大杠拆車輪。車輪卸下來靠在墻上,張大爺用抹布擦著輻條:“你看這'一根'輻條,當年拉'一馬車'糧都沒彎!追王大媽時,這車斗里總裝著'一麻袋'新摘的蘋果,香得她直咂嘴。“
李大爺蹲在旁邊,用手掂著秤砣:“這'一個'秤砣三斤半!我年輕時管糧倉,就靠這'一手'準頭,村長都敬我'三分'。“正說著,王大媽拎著個布包從糧倉后墻拐過來,包里裹著些舊麻袋片:“給糧倉縫個門簾?這'一塊'布結實,當年蓋過'一冬'的麥種。“
張大爺突然指著麻袋片笑:“還是你這'一針'線縫得牢,去年給我補的'一條'褲子,蹲在地上扛糧都沒裂。“王大媽拍了下他的手背:“少貧嘴!去年借我'一捆'麻繩捆麻袋,現在還沒還呢!“
知知突然叼起地上的舊報紙,往楊永革手里塞。報紙上有篇報道,說鄰村要建“一座“新糧倉,配圖是推土機推平舊糧倉的“一幅“照片,墻角還堆著“一摞“舊麻袋,像群垂暮的老人。“你看這'座'和'摞',“楊永革指著字,“大型建筑用'座',疊起來的東西用'摞',就像這糧食,滿倉的叫'一倉',袋裝的叫'一袋',各有各的分量。“
正說著,周老太抱著個木箱從糧倉的耳房走來,箱子上的銅鎖掛著串谷穗,穗子上的谷粒已經干硬:“來幫我看看,這'一箱'老物件,該咋擺進展覽室。“打開一看,里面的東西讓所有人都靜了——
-一把木叉,叉齒磨得圓潤,木柄包著層厚漿,當年叉過“一冬“的秸稈;
-一個斗,柳木做的,斗口缺了個角,用銅片補著,能裝“一斗“小米;
-一沓糧票,有全國的有地方的,最大面額“五斤“,最小“一兩“,紙張都發脆了;
-一本賬冊,上面記著“一隊分糧三百石““一戶領糧二十斤“,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墨色發灰。
“這木叉是我公公的。“周老太拿起木叉,指腹蹭過叉齒的包漿,“他說'一把'好叉要叉'一囤'的糧,就像'一雙手'要扛'一年'的累,才不會晃。“楊永革突然想起老周筆記本里的話:“把“字帶著人的力道,翻糧的家什配“把“,就像把辛苦都挑在了肩上。
李大爺拿起那個木斗,突然嘆了口氣:“當年我爹總用這'一只'斗分糧,說'一斗'要平著舀,多'一粒'都算虧了公家。“張大爺接話:“我家王大媽去年用這'一只'斗盛小米,蒸出的米飯香'一屋子',比電飯煲做的還好吃。“
“香“字剛出口,知知突然往木箱里鉆,叼出本線裝書。封面上寫著“糧倉量詞錄“,字跡是用毛筆寫的,墨色里混著點谷糠的黃。翻開一看,里面記著“一囤糧““一斗米““一升糠“,頁眉上畫著個小木斗。
“這是我那口子抄的。“周老太的聲音發顫,“他當保管員時記的,總說'量詞是倉門','一尺'都不能松,'一寸'都不能錯,差一點,就守不住這倉糧了。“
楊永革翻到最后一頁,上面畫著個糧倉,旁邊寫著“一扇木門,一把銅鎖,裝著一秋收成“。畫得歪歪扭扭,卻透著股鄭重——像怕糧食長了霉似的。
日頭爬到頭頂時,糧倉里的谷子碼了“半囤“,金黃的谷堆像座小山。小寶帶著幾個孩子舉著“一個“小簸箕跑來,學著大人的樣子揚谷:“楊爺爺,這'一簸箕'谷能碾'一碗'米嗎?“王大媽從布包里掏出“一袋“炒花生,剝開殼往孩子們手里塞:“先吃'一把'墊墊,碾米得等石碾子轉'一上午'。“
孩子們突然指著谷堆爭論起來:
-“該叫'一囤'谷!“
-“不對,是'一袋'一袋堆的,該叫'一堆'谷!“
-“楊爺爺說過,裝在糧倉里叫'囤',散在場上叫'堆'!“
知知突然跑到谷堆邊,用爪子扒了下谷粒——谷堆滑溜溜的,順著斜坡往下滾,確實該叫“囤“才穩當。孩子們笑成一團,楊永革看著他們,突然覺得這秋分的風,都被這“一囤“的暖擋住了。
中午,大家擠到糧倉旁的伙房吃飯。王大媽在大鍋里蒸著“一籠“雜糧飯,小米、紅豆、玉米碴混在一起,顏色像塊花布。趙阿姨端出“一碟“腌蘿卜干,是去年霜降腌的,“一根“能下“一口“飯。李大爺從懷里掏出個紙包,打開是“一塊“芝麻糖,脆生生的,“我孫子給的,說'一口'能香'一下午'。“
酒過三巡,張大爺突然從兜里摸出個小布包,打開是“一副“手套,帆布做的,掌心縫著層牛皮:“這是王大媽給我做的,你看這'一副',比原來那'一只'耐磨,扛麻袋再也不會磨出血泡了。“
周老太突然笑了:“我那口子當年總說,'一雙手'要護好,就像'一倉'糧要看好,不用心哪能守住家業。“她給楊永革倒茶,“你看這茶,'一壺'是量,'一口'是品,差的那點,是糧倉里的谷香。“
知知蹲在灶門口,正啄著塊掉在地上的飯粒。楊永革突然發現,飯粒旁邊有“一粒“紅豆——原來這雜糧飯里,藏著秋天的彩呢。
太陽偏西時,展覽室的糧倉物件擺好了。周老太的木斗放在柜臺上,下面貼著孩子們寫的字條:“一只木斗,一秋殷實“。楊永革看著那些歪歪扭扭的字,突然覺得它們比任何獎杯都沉甸甸。
回家的路上,知知突然往老周的雜貨鋪跑。鋪子門開著,老周正坐在門檻上編麻袋,手里的麻線“一縷一縷“織著,織出“一塊“厚實的布。“給糧倉補麻袋用的,“老周笑了,“當年跟老張搶著扛糧,為'一袋'該誰扛吵了'一下午',現在想想,誰扛不都得送進這'一囤'里。“
楊永革拿起麻袋的一角,就見布角縫著個“一“字,是用紅線繡的。知知突然跳到麻袋上,用喙尖點著那個字——像在說,再小的量詞,也盛著糧食的重。
窗外的糧倉里,石碾子還在“咕嚕咕嚕“轉,碾出的小米順著石槽流進“一只“瓦盆,堆成“一小堆“碎金。楊永革摸著麻袋的紋路,突然明白:那些被他們嚼來嚼去的量詞,哪是字,是糧囤堆的山——“一囤“糧的實,“一秋“的沉,“一只“雞的閑,合在一起,就是“一輩子“的殷實。
知知突然對著糧倉“咯咯“叫,聲音里帶著安穩。楊永革摸了摸它的頭,腦門上的白毛沾著點谷香,像撒了把新碾的米。他知道,等霜降了,這群老頭老太太又會為“一層“霜還是“一片“霜吵起來,而這,就是最該珍惜的秋日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