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籠的老屋飄著草藥香。鄭明遠坐在藤椅上,聽92歲的陳爺爺講當年的事。老人的手指在僑批上慢慢滑動,那里有1938年的船票印記,有1950年給孩子取中文名的糾結,還有1965年新加坡獨立時,用三種語言寫的日記:“今天,我們都是新國人。“
“那時候啊,華人娶馬來媳婦,要先學會煮椰漿飯;印度人嫁華裔丈夫,得會包餃子。“陳爺爺喝口羅漢果茶,“我太太是馬來人,她教我女兒唱《月光光》,我教她念《古蘭經》的祝福詞,孩子們小時候,以為全世界的家庭都這樣。“墻上的老照片里,年輕的陳爺爺穿著馬來傳統服飾,太太卻梳著華人發髻,兩人抱著孩子,背景是掛著媽祖像和阿拉伯文書法的客廳。
阿妮塔帶著她78歲的祖母也來了。老太太穿身深藍色紗麗,卻能用流利的閩南語講笑話。“我父親是客家人,當年在橡膠園,用扁擔挑著我母親——她是印度裔——跑過三個村落,就為了找個既愿意按華人習俗提親,又尊重印度教儀式的媒人。“她指著相冊里張褪色的照片:婚禮上,華人的紅蓋頭蓋在印度紗麗上,馬來朋友送來的賀禮是刻著中文“喜“字的錫器。
孩子們放學過來串門時,正趕上陳爺爺教大家扎風箏。他做的風箏很特別:骨架是華人的龍頭造型,翅膀卻用馬來蠟染布,尾巴綴著印度風格的彩珠。“要讓風箏飛得高,“老人慢悠悠地說,“既要有扎實的骨架,也要有能隨風擺動的尾巴,太硬了會斷,太軟了飛不起來。“
阿妮塔的祖母則在教女孩們做珠繡。她把印度的亮片、華人的絲線、馬來的珠子混在一起,繡出的圖案既像牡丹,又像茉莉花,還藏著印度教的吉祥結。“我母親教我的時候說,“老太太的銀鐲子叮當作響,“手藝就像河流,流過不同的地方,才會變寬變深。“
傍晚的餐桌上,食物成了最好的文化教材。陳爺爺做的肉骨茶,加了馬來的香茅;阿妮塔祖母的咖喱魚,放了福建的老酒;孩子們帶來的便當里,有華人的炒飯、馬來的椰漿飯、印度的黃姜飯,大家自然地交換著品嘗,像在進行場無聲的對話。
鄭明遠看著這幕,突然想起祖父僑批里的最后句話:“吾孫若問祖籍,可告之:在泉州的騎樓,在馬來的甘榜,在印度的村落,在所有用心生活的地方。“他掏出手機,給遠在泉州的堂兄發了張照片:不同膚色的手在起扎風箏,背景里,陳爺爺的僑批與阿妮塔祖母的紗麗并排放在桌上,在夕陽下泛著溫暖的光。
窗外的街燈亮起來,把老屋的影子拉得很長。鄭明遠知道,文化的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的接力,而是代際之間、種族之間的互相滋養,就像陳爺爺的風箏,既要扎根傳統的骨架,也要有擁抱變化的翅膀,才能在時代的風里,飛得又穩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