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楊永革學(xué)動形容詞

第41章或解場景描摹的交融之趣

第四十一章:“一幕幕”疊現(xiàn)的場景詞章,或解場景描摹的交融之趣

天剛蒙蒙亮,村東頭的渡口就“活”了。老艄公把木槳往船舷上“擱”,“咚”的一聲,驚起蘆葦叢里的水鳥,“撲棱棱”掠過水面,翅尖“點”起的漣漪,把晨霧里的船影“漾”成了晃蕩的墨。這是場景詞鋪展的第一幅畫。

楊永革揣著《漢語形容詞選解》蹲在渡口的青石板上,書頁被露水“潤”得發(fā)潮。“熙熙攘攘”詞條的墨跡旁,不知何時洇了圈水痕,原注“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的字旁,那水痕把“熙”字的“灬”底泡成了波紋狀,又往“冷冷清清”詞條里漫,像熱鬧與冷清在紙面上打著轉(zhuǎn)。更奇的是夾在書里的半片蘆葦葉,葉邊的鋸齒“印”在“渡口”兩個字的空白處,倒像給字鑲了圈水色的邊。

“快看對岸的趕集人!”二柱舉著蘆葦桿往河對岸指。竹籃“晃”在肩頭的婦人,挑著菜筐“噔噔”走的老漢,還有追著蝴蝶“咯咯”笑的娃,人影在晨霧里“浮”著,像被水打濕的年畫。老艄公解開纜繩,木船“吱呀”離了岸,槳葉“攪”著水,“嘩嘩”地把人影“劃”得越來越近。

這話像往場景詞的湖里投了把碎銀。楊永革摸著青石板的凹痕,那是無數(shù)雙腳“踩”出的印,深的地方還積著水,映著蘆葦?shù)摹熬G”和天空的“藍”,像把整個渡口的景都“收”進了小水洼。他翻了頁書,“晨光熹微”詞條的空白處,有人用墨汁點了幾顆星,星旁畫了道弧線,像木槳劃過水面的痕,筆畫雖淡,卻能看出落筆時的“輕”——怕攪散了晨霧似的。

“場景這東西,最講‘搭’。”老艄公把船“泊”在對岸,纜繩往樁上“繞”了三圈,“你看這渡口,有船就得有岸,有槳就得有水,有趕集的人就得有等船的影——缺了樣,景就散了,像沒穿線的珠子,滾得滿地都是。”他指著蘆葦叢里的水鳥,“鳥飛起來,翅尖得碰著水;船劃過去,浪得推著蘆葦晃——這樣才叫‘活’景。”

孩子們這會兒在沙灘上“畫”渡口。最小的娃用樹枝“勾”出船的輪廓,二柱往船邊“點”了串小坑,“這是水波紋”;趙阿姨提著洗衣籃路過,笑著往“船”旁“擺”了塊圓石頭,“這是老艄公坐的墩子,沒它,景就少了點穩(wěn)當。”

楊永革翻開書,“炊煙裊裊”詞條上落了片蘆花,花穗的“軟”剛好墊在“裊”字的長撇下,像給那筆畫安了個浮子,不讓它“沉”進紙里。他突然發(fā)現(xiàn),“景”字的筆畫間藏著“物”——“日”字像渡口的太陽,“京”字像岸邊的草棚,連最后一捺都拖得“長”,像木槳伸進水里的影。

“場景詞原是拼畫的塊。”他指著“景”字笑,“船是一塊,水是一塊,人是一塊,風是一塊,拼在一起才是全的——少一塊,就像饃缺了角,看著空。”

日頭爬到頭頂時,渡口的場景突然“稠”了。趕集回來的人“擠”著上船,竹籃里的新布“飄”著藍,菜筐里的番茄“亮”著紅;老艄公的煙袋鍋“吧嗒”響,火星“落”在船板上,被他用腳“碾”滅;連水鳥都“湊”過來,繞著船“飛”,像在看誰的籃子里有谷粒——所有的物事都往一處“擠”,像浸了水的棉絮,越擠越暖。

變數(shù)出在一陣急風里。風“掀”著船帆,木船“晃”得厲害,一個婦人的鞋“掉”進水里,“漂”著往蘆葦叢去。二柱“撲”過去抓,腳卻“滑”在船板上,老艄公伸手“撈”住他,自己的草帽卻“飛”了,“旋”著落進水里,跟著鞋一起“漂”——風把原本齊整的景“攪”亂了,卻攪出點活泛的趣。

“這叫‘景隨風動’。”老艄公把二柱“扶”穩(wěn),笑著看水里的草帽,“剛還整整齊齊的,風一吹就亂了套——可亂有亂的樣,鞋漂著是一道,帽旋著是一道,比死死板板的好看。”他用槳“勾”住草帽,“你看,亂過之后,景又歸了位,只是多了點水痕,像給畫添了筆皴。”

風停后,楊永革發(fā)現(xiàn)《漢語形容詞選解》被吹到了“風雨交加”詞條,頁面上的水痕剛好把“風”字的“幾”框成了船的形狀,“雨”字的四點水“淌”下來,像船板上的積水。他把書往船舷上“放”,船身“晃”著,書頁“嘩啦啦”響,像在跟水里的影“說”話。

“場景能‘記’事呢。”他對著水里的鞋影笑,“鞋掉了是一樁,帽飛了是一樁,風停了是一樁,這些事都藏在景里,以后想起渡口,就會想起今天的亂——比平平靜靜的記得牢。”

孩子們聽了,把沙灘上的“船”畫得歪歪扭扭,還往“水”里扔了些蘆葦桿,“這是風刮的浪”;二柱撿來塊碎瓷片,往“岸”邊“擺”,“這是掉水里的鞋”。老艄公看著笑,往孩子們手里塞了塊烤紅薯,“熱乎的,拿著暖暖手——景里有了熱乎氣,才叫過日子的景。”

午后的陽光把河面曬得“金燦燦”的。掉水里的鞋被撈上來,“晾”在船板上,鞋尖的泥“印”著水紋,像幅小畫;老艄公的草帽“掛”在桅桿上,風吹著“晃”,影子“投”在水里,跟著船一起“走”;連知知都蹲在岸邊,尾巴“掃”著沙灘,把孩子們畫的“船”掃出些毛邊,像給景鑲了圈絨。

楊永革翻著書,“雞犬相聞”詞條旁,有人用紅筆描了只狗,狗旁邊畫了只雞,雞的影子“拉”得老長,像能“夠”著對岸的炊煙。他突然想起張大爺說的“景是串起來的”——渡口連著河,河連著田,田連著村,村連著灶臺的煙,抽一根線頭,就能把所有景都“牽”出來。

傍晚收工時,各種場景“歸”了位。木船“泊”在岸邊,纜繩“系”得牢牢的;趕集的人“散”回村里,竹籃里的藍布“搭”在肩上,像片小帆;連水鳥都“歇”在蘆葦叢里,偶爾“撲”棱下翅膀,把夕陽的金“抖”進水里——所有的景都“靜”了,像戲演完了,演員在后臺喘口氣。

楊永革翻開《漢語形容詞選解》,“熙熙攘攘”詞條旁多了行字:“場景從不是死的畫面,是物件在跟時光搭話——用‘動’說熱鬧,用‘靜’說安穩(wěn),用‘亂’說活泛,用‘齊’說妥帖。詞也不是死的,是跟著物事的性子‘拼’,該聚時不散,該散時不戀,該亂時不僵,這才是場景的真。”書頁上的水痕和墨跡纏在一起,洇出個“融”字,像船影融在水里,分不清哪是船,哪是影。

張大爺坐在岸邊的石頭上,煙袋鍋“磕”著石棱,火星“落”在水里,“滋”地滅了,說“這景看著就舒坦”;老艄公把木槳“收”進艙里,船板“擦”得干干凈凈,笑“這景得護著,明天還得用呢”;知知趴在楊永革腳邊,望著水里的夕陽“汪”了一聲,像在給這場景的畫兒題字。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融”字笑,突然懂了這些“一幕幕”的場景詞章,原是來教大家“共處之道”的——太擠則亂,太疏則空;場景就得這樣,“聚”是緣,“散”是分,“變”是趣,卻始終跟著時光的步子“走”,把位置給了該去的地方。日子也一樣,該湊時別躲,該分時別戀,該變時別板,這樣的“景”,才“熨帖”得順眼,不那么別扭。

他沒察覺,書頁間的蘆葦葉“印”著水紋,把最后一縷場景“拓”成個“全”字,還在微微“發(fā)亮”。而渡口的水面上,夕陽“沉”成的金紅,被晚風“吹”得“碎”,像在說:這一幕幕的場景里,藏著最全的日子呢......

夜色深了,所有的“景”都靜了。船不再“晃”,水不再“響”,只有老艄公的咳嗽聲“飄”在岸邊,像給這場景的畫題了個跋——等著明天太陽出來,再鋪新的紙,畫新的景。

美麗雅閣210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桃园县| 阜康市| 喀什市| 奉新县| 龙里县| 博乐市| 安远县| 小金县| 德江县| 商南县| 旅游| 泗洪县| 咸宁市| 甘泉县| 定西市| 天津市| 昌图县| 枣强县| 龙岩市| 和顺县| 工布江达县| 门源| 新竹市| 新营市| 揭东县| 镇坪县| 新疆| 昌平区| 黔西| 定边县| 阜南县| 育儿| 长泰县| 甘孜| 枝江市| 武清区| 舟山市| 常宁市| 乡宁县|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