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七月流火“燒紅的麥茬地,或論時令詞性的光陰刻度
楊永革的布鞋底還沾著樹洞的槐花香,麥茬地的風(fēng)就帶著股“焦乎乎“的味,順著田埂往小區(qū)飄。那風(fēng)裹著麥稈的脆,像把鈍鐮刀往“永以為好“的綿密里割,把紅綢繩結(jié)的溫吞割得“干爽爽“的。知知蹲在麥捆上,爪子扒著顆“焦黑“的麥粒,尾巴掃過麥茬的“沙沙“聲里,藏著點“急吼吼“的勁——這是“七月流火“詞性登場的芒種信號。
那本《詩經(jīng)》昨夜被樹膠粘得“黏糊糊“的,此刻正壓在張大爺?shù)溺牭渡稀皶窠埂啊!捌咴铝骰稹澳琼摰淖舟E被麥糠染成了金褐色,“火“字的捺筆拖得老長,像道燒紅的烙鐵痕,在紙頁上燙出串小孔,孔里漏出的風(fēng),帶著股“嗆人“的麥秸煙味。更奇的是,書頁邊緣卷成了把迷你麥鐮的形狀,鐮刃處泛著層“紅通通“的光,像剛從火里撈出來的。
“老周的打麥場該翻土了。“楊永革瞅著麥茬地笑,割剩的麥稈“東倒西歪“地戳在地里,被太陽曬得“脆生生“的,一腳就能踩斷。老周光著膀子揚場,木锨揚起的麥糠在陽光下“金燦燦“的,落進他黝黑的脊梁溝里,像撒了把碎金子。“流火天,就得趁這熱勁把地翻透,不然麥茬爛在土里,來年長不出好苗。“
這“趁熱“的說法成了引子。楊永革剛幫著抱了捆麥秸,就覺得懷里的麥稈在“偷偷發(fā)燙“,原本青黃的稈子居然泛出點“焦紅“,像被烤過的炭火。他往地上一扔,麥捆“嘩啦“散開,麥茬落地的聲響里,居然混著《詩經(jīng)》書頁翻動的“窸窣“——張大爺?shù)溺牭锻湶缟弦豢模犎型蝗弧凹t“了半截,割起麥稈來“嗖嗖“的,比平時快了三倍;李大媽往麥場送水的瓦罐,罐沿結(jié)著層“白花花“的鹽霜,水倒進碗里,居然帶著點“甜絲絲“的麥香;連趙阿姨家的兔子,啃麥秸時都“咯吱咯吱“的,嘴角沾著的麥糠,在陽光下“閃“著紅光,像抹了層胭脂。
“邪門了!“楊永革捏著顆焦麥粒直咂嘴,“這麥子怎么比灶膛里的火還燙?“
老周往麥場撒了把生石灰,白煙“騰“地起來,裹著麥香往人臉上撲。“我在麥種里摻了點'火辣辣'的辣椒面,防蟲子——你看王大爺?shù)拇植脊幼樱蟊扯急缓菇傻貓D了,還不肯歇著。“
果然,王大爺正揮著鋤頭翻地,粗布褂子濕透了,貼在背上“皺巴巴“的,像張擰干的抹布。“趁這日頭把土?xí)裢福八中倪丝谕倌岸旆N白菜才長得瓷實!“鋤頭往地里一扎,翻出來的土塊上,居然沾著些“紅點點“,像被麥茬的火星燙過的。
這話像按了“升溫鍵“。原本在麥茬地游走的“七月流火“氣息突然“聚“成團,變成個“紅通通“的火球,把周圍的空氣“烤“得發(fā)顫——趙阿姨晾在麥場邊的藍布衫,半天就被曬得“硬挺挺“的,袖口卷起來,能立在地上;社區(qū)活動室的水缸,水面“咕嘟咕嘟“冒氣泡,像在鍋里煮著;最絕的是老槐樹的影子,被太陽壓得“扁扁“的,樹影邊緣泛著層“紅霧“,把樹下的紅綢染得像團火。
“這叫'流火入地'的老講究。“張大爺蹲在麥場邊抽煙,煙袋鍋里的火星“噼啪“響,“我爺爺說,七月的火不能浪費,得讓它鉆進土里,來年的莊稼才帶勁。“
這場“流火風(fēng)波“的第一個受害者是李大媽的瓦罐。她剛把瓦罐放在麥垛旁,罐底就“滋啦“冒起白煙,原本冰涼的罐身變得“燙乎乎“的,倒出來的水居然帶著點“溫“,喝在嘴里像摻了蜜。“這水成了'麥香茶'!“李大媽給每個人倒了碗,“比冰糖水還解渴。“
可“甜頭“沒過多久,麻煩就來了。
麥茬地的火星像“活“了過來。張大爺?shù)溺牭斗旁邴溊ι希瑳]一會兒就把麥稈“點“著了,火苗“竄“得半人高,燒過的麥茬上,居然留下串“火“字的焦痕,像用烙鐵燙的;王大爺翻地的鋤頭,鋤刃紅得“發(fā)亮“,往土里一扎就冒白煙,翻出來的土塊都帶著“焦味“;最糟的是趙阿姨的兔子,啃麥秸時被火星燎了胡子,嚇得“噌“地跳進麥秸垛,把垛子扒出個洞,洞里露出個“黑乎乎“的東西——是個鐵皮盒,盒蓋燙得“摸不得“。
“這是小石頭埋的!“楊永革認出那盒子,和樹洞里的鐵皮盒“長得“一模一樣。打開一看,里面裝著半包“烤焦“的麥粒,還有張泛黃的紙,上面用鉛筆寫著:“七月燒麥茬,我和爺爺烤麥粒吃,明年還來。“字跡歪歪扭扭,正是三十年前小石頭的筆跡。
“這孩子,當(dāng)年總在麥茬地玩火。“張大爺摸著紙笑,“他爺爺追著打他,繞著麥場跑三圈,最后爺孫倆蹲在麥秸垛旁烤麥粒,笑得像倆傻子。“
第一個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那半包焦麥粒上。
楊永革把焦麥粒撒在燒過的麥茬地里,麥粒落地的瞬間,居然“冒“出點綠芽——不是麥芽,是叢“星星點點“的狗尾草,草葉上沾著火星,卻燒不焦。“這是'以火養(yǎng)草'?“他突然想起老周說的,“燒過的麥茬地最肥,啥都能長。“
王大爺往狗尾草旁撒了把菜種,“這地既然愛發(fā)火,就種點耐烤的辣椒。“他剛?cè)鐾辏氐紫戮汀肮距健懊盁釟猓朔N落地就發(fā)芽,芽尖頂著點“紅“,像被火星點過的。
第二個轉(zhuǎn)機是李大媽的瓦罐。她往罐里裝了把新割的麥秸,罐身的溫度居然“降“了下來,倒出的水帶著股“清清涼涼“的麥香,喝下去,喉嚨里的燥像被“澆“滅了。“這叫'以麥滅火'。“她把瓦罐往麥場中央一放,“以后大家渴了就來舀水,保準涼絲絲的。“
最妙的是張大爺?shù)溺牭丁K犎猩夏它c李大媽的麥香茶,紅通通的鐮刃突然“褪“了色,割麥時再也不冒火星,割過的麥茬整整齊齊,茬口處還留著點“綠“,像被露水浸過。“這叫'水火相濟'的老法子。“他舉著鐮刀笑,“比磨刀石管用。“
流火退去時,夕陽把麥茬地染成“胭脂紅“。燒過的麥茬上,狗尾草長得“郁郁蔥蔥“的;王大爺種的辣椒苗,頂著“尖尖“的紅,在風(fēng)里“晃“得歡;李大媽的瓦罐擺在麥場中央,罐口飄著“白花花“的水汽,把周圍的熱氣“壓“下去半分;趙阿姨的兔子蹲在鐵皮盒旁,胡子雖然燎焦了,卻啃著新長的狗尾草,吃得“吧嗒吧嗒“響。
楊永革撿起《詩經(jīng)》,“七月流火“那頁的焦痕旁,多了行用麥糠寫的字:“火不是兇,是把陳腐燒成肥;熱不是熬,是給新生攢股勁。該燃時燒得透,該涼時沉得穩(wěn),這才是時令的刻度。“書頁上的麥鐮形狀,刃口處泛著層“綠“,像剛割過青草。
老周揚完最后一場麥,把木锨往麥垛上一靠,“這地算伺候好了,就等秋天種白菜。“;張大爺?shù)溺牭稈煸邴湀龅哪緲渡希犎杏持﹃枺竦馈敖稹熬€;李大媽把瓦罐里的水倒進麥糠堆,“給麥糠降降溫,別半夜又著火。“;王大爺往辣椒苗旁澆了瓢水,水珠落在地上,“滋啦“冒白煙,卻把苗根“潤“得更牢。
楊永革摸著書里的“刻度“二字笑,突然覺得“七月流火“哪是說天熱,是說日子就得像這麥茬地:該燒的時候別捂著,把陳芝麻爛谷子都燒成灰;該涼的時候別硬撐,讓新苗在余溫里慢慢長。人心也得像這流火,有股子“烈“勁,才能把日子過出熱氣;也得有點“柔“勁,才能把光陰焐出甜味。
他沒注意到,《詩經(jīng)》的下一頁正被風(fēng)掀起,“八月剝棗“四個字在夕陽下泛著“紅“,書頁上還沾著顆“圓滾滾“的棗核,像誰從老槐樹上摘的。小區(qū)的老槐樹下,趙阿姨正踮著腳夠棗子,竹竿敲得樹枝“嘩啦啦“響,那“紅通通“的甜勁往麥茬地飄,像在說:流火過了,該嘗點甜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