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秋天,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兩人平靜的生活。
那天下午,蘇晚正在家里寫作業,突然聽到巷子里傳來一陣騷動。她跑到窗前,看到幾輛警車停在陸則家門前,紅藍交錯的警燈在暮色中格外刺眼。
“媽媽,怎么了?“她驚慌地問正在做飯的林蕓。
林蕓放下鍋鏟,擦了擦手:“我去看看,你待在家里。“
但蘇晚怎么可能待得住?她悄悄跟在媽媽后面,擠進圍觀的人群。陸則家的門大開著,她能聽到里面傳來壓抑的哭聲。一個穿著警服的男人正在和陸奶奶說話,表情凝重。
“...執行任務時出了意外...因公殉職...節哀...“
斷斷續續的詞句飄進蘇晚的耳朵,她的心一下子揪緊了。陸則的爸爸是警察,難道...
就在這時,她看到了陸則。少年站在客廳角落,臉色蒼白得像紙,眼睛通紅卻沒有眼淚。他直直地盯著墻上父親的遺像,拳頭攥得死緊,指甲深深掐進掌心。
“陸則...“蘇晚忍不住輕聲喚道。
他猛地轉過頭,目光對上她的眼睛。那一瞬間,蘇晚仿佛看到有什么東西在陸則眼中破碎了。但他很快移開視線,轉身進了里屋,砰地關上了門。
葬禮那天,蘇晚站在送葬隊伍的最后面,看著陸則穿著不合身的黑色西裝,機械地跟著大人完成各種儀式。他一次都沒有哭,背挺得筆直,像一尊沒有感情的雕像。
葬禮過后,陸則像變了一個人。他不再去學校,整天泡在網吧或者街頭游蕩。蘇晚嘗試過找他談話,把作業和筆記送到他家,但每次都被冷漠地拒之門外。
“別管我,“陸則總是這樣說,聲音沙啞而疏遠,“我不需要你的同情。“
一個月后,更大的變故降臨。陸則的媽媽決定改嫁,全家要搬到另一個城市去。
消息傳來的那天晚上,蘇晚輾轉難眠。凌晨兩點,她輕手輕腳地起床,溜出家門。巷子里空無一人,只有月光靜靜地灑在青石板上。她走到陸則家門前,猶豫了一會兒,然后撿起一塊小石子,輕輕扔向他的窗戶。
窗戶很快打開了,陸則探出頭來。看到是蘇晚,他愣了一下,然后敏捷地爬下排水管,落在她面前。
“這么晚了,你干什么?“他皺眉問道,聲音壓得很低。
蘇晚直視著他的眼睛:“你要走了?“
陸則的表情僵了一下,然后點點頭:“后天。“
“為什么...為什么不告訴我?“蘇晚的聲音有些發抖。
陸則別過臉:“沒什么好說的。“
“我們是朋友啊!“蘇晚忍不住提高了聲音,又趕緊壓低,“你說過要罩著我的,記得嗎?“
陸則的肩膀微微顫抖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復了那種冷漠的姿態:“那是小時候的蠢話。人總是要分開的,蘇晚。早點習慣吧。“
這句話像一把刀,狠狠扎進蘇晚心里。她張了張嘴,卻不知道該說什么。兩人沉默地站在月光下,中間仿佛隔著一道看不見的墻。
“我...我該回去了。“最終,蘇晚低聲說,轉身要走。
“等等,“陸則突然叫住她,“明天晚上...在老槐樹下等我,好嗎?我有話跟你說。“
蘇晚回過頭,看到月光下少年的眼睛亮得驚人。她點點頭:“好。“
然而第二天,蘇晚沒能赴約。下午放學時,她接到醫院的電話,媽媽突然病情加重,被送進了搶救室。她在醫院守了整整一夜,握著媽媽的手祈禱,完全忘記了與陸則的約定。
等她第三天早上筋疲力盡地回到家時,發現陸則家已經人去樓空。巷子里靜悄悄的,只有那棵老槐樹在晨風中輕輕搖曳,樹下放著一個熟悉的鐵盒——那是陸則的“寶藏盒“,現在靜靜地躺在樹根旁,上面貼著一張紙條:“給蘇晚“。
蘇晚顫抖著打開盒子,里面是兩人這些年積攢的回憶:奶糖的包裝紙、幾顆玻璃彈珠、幾張褪色的電影票根、半截紅色平安繩...還有一幅陸則畫的丑畫,上面是兩個小孩手拉手站在槐樹下,旁邊歪歪扭扭地寫著“陸則和蘇晚,永遠的朋友“。
盒子的最底下壓著一封信,只有短短幾行字:
“蘇晚,
我等了你一整夜。
我想告訴你,我會回來找你的。
不管多久。
——陸則“
蘇晚跪在槐樹下,淚水模糊了視線。她顫抖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封同樣沒來得及送出的信,那是她昨晚在醫院寫的,已經被揉得皺巴巴的:
“陸則,
對不起我失約了。
媽媽病了,我很害怕。
我不想你走。
——蘇晚“
兩封信,兩個未完成的告別,在晨光中顯得如此蒼白無力。蘇晚把臉埋進掌心,無聲地哭泣。她不知道,這一別,就是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