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到雙嶼島賣鹽回來已經有一個多月了,在此期間,墩子和黃谷在龍王灣交易了三次,每次均是約定好了的一萬斤鹽。
前兩次賣的錢主要還是當場換成了糧食。
家有余糧,心里不慌。這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共識!
直到每家每戶囤積了足夠半年吃的糧食后,這才還是尋思著是不是買些其他的物事。
這家閨女也不小了,是不是買件花布給閨女做件衣衫?
那家老頭子喜歡喝點酒,是不是買點,讓老頭子晚上解解饞?
秦毅看著第三次購買物品的清單,滿意的點了點頭,這才是正常的現象。
人沒填飽肚子的時候,什么都是次要的。但是人活著,不光是填飽肚子就能行的。
原本島南只有十幾塊鹽池子,現在已經水汪汪的一片,怕不有上百塊了。
以前的時候,大家是過一天算一天,那天餓死那天便萬事了了。但是現在,對以后的日子卻是更加的有盼頭了。
大家一致推舉之下,海老成了桃源村第一任村長,村長一詞是后世才有的,在大宋叫做保正。
但是他們是大宋的化外之民,稱作保正便有些不妥,于是在秦毅提議下,大宋第一個村長便誕生了。
這座無名島也有了它第一個名字,桃源島!
村民們更加的忙碌,但是臉色卻洋溢著幸福的光澤。
海老每天不倒背著手,到鹽場轉悠幾遍,晚上睡覺都不踏實。
辛勞的人是閑不住的,從原來居住的山洞那邊,到鹽池子這邊,中間硬生生是修出了一條路,方便來回推著車子運鹽。
儲存鹽的倉庫也又蓋了兩座,比原先的那座還大。
其中兩個倉庫里整整齊齊的碼滿了鹽,由于沒有那么多的鹽袋子,于是在倉庫里離地尺余高的位置,架了一塊大木板,四周用裝滿鹽的袋子圍起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框子,就直接把鹽倒在里面。
倉庫建造的時候便設置了許多通風口,下面不著地,也不用擔心返潮。就是放四五年也不打緊。
每月和黃谷交易的數量根本跟不上產出,有的村民提議每月多賣點,也能多掙些錢。但是被海老提著棍子揍的鼻青臉腫。
海老自從聽了秦毅的話后,咬定牙每次最多不能超過一萬斤,賣不了,就存著,這東西不怕壞。
敗家玩意兒,才吃了幾天飽飯,就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現在每家除了足夠吃的糧食,哪家沒有個一兩貫的銅錢,別掙著錢,沒命花。要是誰敢泄露出島上半點風聲,老漢和大伙兒絕饒不了他,海老拄著棍子氣咻咻地說道。
秦毅不用擔心這些東西,有海老在,出不了什么岔子。
按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人家活了一輩子,吃的鹽比別人吃的飯都多。
此時,秦毅正在自家的小樓后面鼓搗東西,先是在一個木桶子里倒了半桶子菜籽油,然后從一個袋子里用葫蘆瓢,挖了三瓢黃色的粉末倒在菜籽油里。
要是海老在這里見到秦毅的敗家子行為,定然少不了提著棍子一頓打。
但是秦毅卻是握著一根木棍,在木桶子里用力攪拌起來,黃褐色的菜籽油混合了黃色的硫磺粉,攪拌開后,像是開了染衣坊。
慢慢的,木桶下面開始沉淀了一層沙粒,而在油中間居然有一團黃色的東西懸浮著,既不下沉,也不上浮。
秦毅看了看還很清澈的油,又往里面加了半瓢硫磺,再次用力的攪拌起來。
嗯,這一次看起來應該差不多了。
秦毅取出木棍,放在一邊,便不理會木桶里面的東西了。
找了一個稍微遠些的地方,秦毅架起鐵鍋,抱了些柴禾放在下面,用火鐮引燃柴禾,等柴禾燒的旺起來后。
秦毅取過剛才的木桶,用瓢將中間的一層包含著硫磺的懸濁液舀出來,倒進鍋里,直到將所有的懸濁液全部舀進去后。
秦毅將桶里剩下的菜籽油,倒在提前準備好的另一個木桶里,只是這個木桶上面蒙著兩層細密的紗布,等到酒全部滲下去后,紗布上面積淀了厚厚一層沙土。
雖然過濾后的菜籽油已經很干凈了,但是秦毅不打算以后再食用,即便是過濾的再趕緊,里面也溶解了不少的硫磺。
另一邊,原本渾濁的菜籽油在受熱的情況下,鍋底慢慢凝結出一層黃色的硬塊,比起原本的硫磺,已經沒有其他斑駁的色澤了,顏色十分純正。
等到下面黃色的硬塊不再增多,菜籽油也重新清澈后,秦毅將火撲滅,等油溫冷卻后,將里面的油倒在木桶里,然后用手將鍋底的硬塊一一扣了下來。
這才是純正的硫磺!
接下來,秦毅按照剛才的流程,將剩余的硫磺,全部制成這種硬塊。
秦毅將硬塊全部搗碎,研磨成細細的顆粒,足足的裝了兩個罐子,有二十多斤。
原本五十多斤的硫磺,提純時候只剩下二十斤,其中一多半是雜質。
秦毅收拾好所有物品,帶著兩罐子提純后的硫磺回到小樓上。將門窗緊閉,檢查了屋子里里外外,在沒有發現任何一點火源后,才放心的從一個箱子里取出一個小袋子。
這便是秦毅買來的硝石!
秦毅之前已經檢查過,這些硝石燃燒后冒出紫色的火焰,沒有半點黃色的,硝石很純,里面沒有芒硝。
不知道黃谷是從哪里收集來的硝石,難怪會被道士花大價錢收購,這些成天琢磨煉丹的才是道士,古代最認真的科學家。
尤其是不要命的親身實驗這些混合了汞,鉛,朱砂這些致命的丹丸,更是讓秦毅萬分敬佩!
秦毅按照比例,將硝石和硫磺混合在一起,然后又加入了早已同樣研磨成粉末的木炭。
其實木炭可以用油脂代替,但是油脂不穩定,受熱很容易融化,不方便保存,秦毅不敢冒險,所以還是中規中矩的使用木炭。
將三者攪拌均勻后,然后一點點裝進一個竹筒子里,塞入引線,用力壓實,最后封上口子。
秦毅一連做了三個同樣的竹筒,就停止了制作,把剩余的材料分別放在了三個儲存鹽的倉庫里,這里通風好,不容易返潮。
秦毅將兩個竹筒用油紙包嚴實后,放在床頭墻上鑿出來的洞里,然后用木塊輕輕塞好,外人根本看不出什么痕跡。
安頓妥當后,秦毅掂量了一下手里剩余的這個竹筒,想了下,便揣進懷里,關上門出去了。
也該實驗一下具體的效果,他雖然知道配方,可是以前卻不曾親手制作過,萬一和個炮竹的效果差不多。那可就丟大人了!
既然實驗,就不能不去找幾個觀眾,嗯,海老必須叫上,一會兒島上發生了大動靜,不好解釋,也沒必要和海老瞞著。
海老是真心拿他當親孫子對待,這點心意,秦毅還是很明白的,他現在也把這里當作家。
墩子叔幾個人也叫上吧,其他的就算了,知道的人多了也不是好事!
秦毅便走便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