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臺的李石是有些緊張的,盡管他并非沒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場面,上輩子他就是一個校園歌手,像現(xiàn)在這樣在校園禮堂表演自然不會陌生。
但他還是會緊張,李石記得上輩子有一位流行天王說過,“哪怕我已經(jīng)入行二十多年了,但每一次上臺前還是會緊張。”
這種緊張,其實是對音樂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自己的每一次演出,每一個聽眾。是歌手永遠想要把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初心。
這就是我的第一次演出嗎?比預計的要早多了,其實還有些沒有準備好呢。李石心里默默的想著。
終于,林唯西等人退場了,李石看到林唯西望向自己的眼神,燈光打到了自己的身上。
觸碰到琴弦的那一瞬間,李石好像被注入了一股神秘的力量,紛雜的思緒統(tǒng)統(tǒng)消散,面帶微笑抬起頭,看了一眼觀眾席,緩緩張嘴。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
昨天你寫的日記。
明天你是否還惦記,
曾經(jīng)最愛哭的你。
從林唯西補妝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李石已經(jīng)掀開幕布,在舞臺的凳子上坐好,他都一直在思考到底要唱哪首歌。
最后還是選擇了這首高曉松的《同桌的你》。
當他在腦海里開始搜索“校園歌曲”的時候,第一個浮現(xiàn)在他眼前的,就是這首《同桌的你》。
或許,在他原來的那個世界,十個人中有五個都會是這個答案吧。
李石倒是想唱這個世界的歌曲,可惜他會的太少了,就算是會唱的,也記不住對歌曲的吉他譜。
老師們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問題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不像有些苦情歌手,李石唱歌的時候臉上表情習慣平靜溫和,聲線也很平穩(wěn),此刻配合著手里的吉他,像是在平靜的述說著一段故事。
聽到李石唱頭兩句的時候,觀眾其實是有些迷茫的。畢竟大家還處在剛剛林唯西等人營造的氛圍中,回憶著自己的大學生活,所以當發(fā)現(xiàn)李石拿著吉他準備唱歌的時候,也都下意識的以為他會用歌聲把這種氣氛延續(xù)。
實際上,這也就是林唯西的設想,不管是她最初選定的那首歌,還是后來盧瑤選擇的《六月花開》,都是歌頌校園生活的代表作。
可是觀眾聽到李石唱的前兩句,不禁有些疑惑。這是什么?愛哭的你?是在說愛情嗎?明天,昨天,曾經(jīng),是要講哲學嗎?
說話的校園生活呢?怎么畫風突變了?我這情緒剛剛醞釀到一半,怎么就突然轉(zhuǎn)變風格了?這讓我如何是好?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疑惑不解,尤其是在林唯西等人前面的朗誦接近完美的營造了氣氛的情況下,這位為何突然就跑偏了?那與其這么生硬的轉(zhuǎn)折,還不如不要這首歌,朗誦完了就直接結束或許還好點!
這種短暫疑惑和不解,當他們聽到下一句歌詞的時候,又立刻的煙消云散了。
老師們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問題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原來還是講校園,只不過褪去了剛剛?cè)A麗的篇章,舍棄了校園生活的其他元素,獨留了這么一個——同桌。把剛剛詩歌里具體的全面的描寫抽象了,把對校園的所有感情,都寄托在一個同桌身上!
怕是每一個人的學生生涯中都不會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吧!有的人心里已經(jīng)開始贊嘆了。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誰看了你的日記?
誰把你的長發(fā)盤起?
誰給你做的嫁衣?
伴著吉他,李石的聲音略微有所提高,把這四個問題問進了所有人的心里。
當年的你,現(xiàn)在身處何方?在干些什么?過得好嗎?
《同桌的你》這首歌很簡單,簡單到一共四句話加上四個簡短的問題,上半段就這么結束了。李石低下頭繼續(xù)彈奏著吉他,在場其他人的思緒卻不禁開始飛揚。
沒有人記得住自己的學生生涯里一共產(chǎn)生了多少同桌,但那么多的同桌里,總有一兩個人,會跟你產(chǎn)生情感上的糾葛。
友情?愛情?還是都有吧?當初現(xiàn)在或許都已經(jīng)不知道了,但總歸的,那個人就是跟其他人不一樣!要是有人問你為什么,你會理所當然的說:“他(她)是我同桌啊!”
因為其他人的身份,都只是同學,只有這個人,叫同桌。
你從前總是很小心,
問我借半塊橡皮。
你也曾無意中說起,
喜歡和我在一起。
李石的聲音又響起,打斷了觀眾的思緒,卻又再次激起了他們的回憶。與前一段開頭不同的是,這一次開始說具體的細節(jié)了。
一塊小小的橡皮,刻畫出了一個情竇初開卻又小心翼翼的女孩,一塊橡皮,也讓觀眾們回憶起了自己曾經(jīng)的那些細節(jié)。
或許不是橡皮,鉛筆?直尺?情書?什么亂七八糟的都可以,再稀奇再獨特也無所謂,卻一定是每個人自己腦海中最珍貴的獨家記憶。
那時候天總是很藍,
日子總過得太慢。
你總說畢業(yè)遙遙無期,
轉(zhuǎn)眼就各奔東西~
歌詞只有短短的兩句,卻讓每個人腦海中的記憶飛速轉(zhuǎn)動,從教室里的你儂我儂變成畢業(yè)時的依依不舍,各自為了工作,為了將來奔走。
無奈,痛苦,誰叫在那個最沒有能力的年紀,卻碰見了最想照顧一生的人。
誰遇到多愁善感的你?
誰安慰愛哭的你?
誰看了我給你寫的信?
誰把它丟在風里?
又到了高.潮,“誰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跟上第一段一模一樣的句子,很容易讓人把在整首歌里的感情波動連接起來。而這一連串的疑問或者吶喊,總算是讓人有機會把壓抑許久的情緒宣泄出來!
現(xiàn)在的你,過的什么樣的生活?
我當年躲在被窩里給你寫的信,還夾在你最喜歡的那本詩集里嗎?
你放滿寶貝的那個鐵盒,是否已經(jīng)全是針線?甚至直接消失在生活的某個角落?
終于,現(xiàn)場有了第一個人流淚,哭出聲來。緊接著是第二個,第三個。
像是瘟疫蔓延,洪水決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