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居然是榜首!
《紅裙》的賦值還那么低!
雖然說實話,《紅裙》92.89的賦值絕對不能算低,但在之前兩周第二名拿到99,98的賦值后,《紅裙》92.89的賦值就有些微妙了。
之前不論是《秒速之間》對《黃葉》,還是《櫻花》對《街道》,極其微弱的數據差距,都讓兩者有底氣說出“旗鼓相當”這句話來。
可是,《紅裙》對《泡沫》的差距,雖然沒有大得離譜,但也十分明顯了,不管是誰,也無法厚著臉皮說兩首歌勢均力敵。
所以,大家得出的結論是,《泡沫》竟然完勝了《紅裙》。
對于這個結論,有很多人是不接受的。這里面,最多的就是那些之前狠吹《紅裙》,貶低《泡沫》現在被打臉了的樂評人。
于是,有史以來,《華語音樂榜中榜》第一次遭遇樂評人大面積的質疑。
趙佩和黃樂文的粉絲們紛紛應聲支持。
剛剛收獲幸福的陶陶的粉絲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也都自發的為偶像應援起來。
很快,朱智軒的兩篇評論被翻了出來,這是陶陶粉認為最有力的解釋。
然而,對方卻是不信的。畢竟朱智軒的評論再好,也全都是空口說白話,沒有一點數據吃撐,他的見解,完全出自自己的想象。
這無法讓所有人信服。
輿論依然無法平息,但一向高高在上的《華語音樂榜中榜》卻并未就此事發聲。
其實,這也是大家都預想到的結果。因為從相關部門開始編制《華語音樂榜中榜》的時候開始,就從來沒有過為這個榜單做出解釋的先例。
反正我做出來了,你們愛看不看吧。
這就是《華語音樂榜中榜》的尿性,但恰恰是因為這一尿性,反而更讓所有人對其信服,原因無他——人家壓根兒就不在乎你們的意見,干嘛還要因為你們造假呢?
所以,樂評人之所以會擺出一副質疑的態度,只不過是嘴硬不想親口承認自己判斷錯誤罷了。
至于那些為偶像發聲的粉絲們,他們倒是情真意切的為自己的偶像鳴不平。只是,帶了粉絲濾鏡的人,其實早就失去了客觀判斷的能力。
本來,再過幾天,這種質疑的聲音就會慢慢的平息。
可偏偏,陶陶的粉絲不干了,好不容易收獲了遲來的勝利,他們豈肯讓偶像承受這種無端的抹黑?
很快,陶陶的粉絲拿出了一份資料。這份資料,讓那些一直質疑《泡沫》成績的人再也說不出話來。
這份資料翔實的統計了國內所有的音樂排行榜最新的榜單。
統計的結果是,一共23個音樂排行榜周榜中,將陶陶的《泡沫》排在第一的榜單足足有15個,而趙佩的《紅裙》是6個,還有兩個榜單的榜首,給了張曉杰的《阿波羅》。
《泡沫》占有了絕對的優勢!而且,有些耐人尋味的是,不管是把《紅裙》評為榜首的那6家排行榜,還是把《阿波羅》評為榜首的那兩家,以往的榜單似乎都有些偏向趙佩或者張曉杰所屬的娛樂公司。
至于本來就是“天寧系”的榜單,將《泡沫》排到第一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幾乎所有的,口碑風評不錯的中立榜單,全都將榜首的位置給到了《泡沫》!
僅此一項,就可以證明《泡沫》拿到的這個《華語音樂榜中榜》榜首是貨真價實!
但粉絲給出的數據不止于此。
他們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將全網各個音樂平臺中,《泡沫》和《紅裙》的各項數據收集起來做對比分析。
結果顯示,不管是單曲銷量,播放次數,聽眾評分,以及歌曲討論數量來講,《泡沫》的數據都比《紅裙》要好!
這份資料的數據來源,都是有依據的,都是各個網站,應用上面可以看到的。而且,為了讓所有人信服,筆者還專門將各個平臺的數據頁面截圖放在了文章的最后。
這么一份條理清晰,數據翔實的文章。一出現,就得到了大量的轉載,也在一瞬間,讓那些質疑《泡沫》的人無話可說。
當這些人終于接受了事實,開始用“發現這首歌究竟好在哪”的心態去聽《泡沫》的時候,很快,大家就發自內心的同意朱智軒的言論。
《泡沫》的這個第一,當之無愧!
到最后,就連那些嘴硬的樂評人們,也開始松口。不過內心里,他們還是不愿意相信的。
跟那些真正的樂迷不同,他們很難放下心中的成見。
盡管他們中的大多數,其實都是從普通的樂迷走過來的,只是因為對音樂有較深的見解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甚至變成了以此謀生。
要想讓自己的評論更受歡迎,讓自己的文章賣個更高的價錢。他們不得不讓自己“深刻”起來,只有自己從歌曲里解讀出更多的東西,才能讓那些普通的樂迷佩服!
所以,作為樂評人,當然更喜歡那些能夠讓他們有所發揮,能夠讓他們逐字逐句的賞析的歌曲。
甚至于,如果要是能讓他們做一篇閱讀理解就是最爽的了。
只有這樣,這些樂評人才能營造出自己的“專業氣息”。
不過,長年累月的做著同樣的事情,每天都是聽歌,查資料,攢文章,他們當初的那份對音樂的喜愛,還剩下多少呢?
用李石那個世界的話講,他們是從群眾中來,卻不可能回到群眾中去了。
都只不過是為了錢而已,混口飯吃嘛。
失去了對音樂最敏感的初心,最真切的喜惡,他們只好依靠那一套“專業”的,對歌詞行文,詞藻,修辭手法,意象運用的評價來敷衍,依靠對大詞人,大作曲家,大歌手的信任來偽裝深刻。
這么做,大抵是不會出錯的。畢竟能成為大家,這些音樂人不可能沒有實力,不相信他們,還能相信誰?
于是,當他們匆匆聽了這首詞曲作者名不見經傳,文字也過于小白的《泡沫》,默契的選擇奔向了黃樂文“詞神”的那桿王旗。
結果被打臉。
可笑的是,直到這些人接受事實,虛偽的開始吹捧起《泡沫》,卻始終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恐慌和迷茫。
他們已經再也無法單純的享受音樂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