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
中古時期,西歐被基督教神學思想統(tǒng)治著,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是分離,甚至是分立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tài),即宗教和神學”。控制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不是政治權力的代表——王權,而是相對獨立的羅馬教廷。中古初期,羅馬教廷及其在各國的代表——天主教會,同封建王朝分庭抗禮,教皇國逐漸成為天主教的大本營。隨著封建制的發(fā)展,羅馬教廷逐漸成為西歐諸國的太上皇,控制著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凌駕于王權之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世俗王權受到天主教會的掣肘。基于這種社會政治結構,西歐封建君主制成為權力多元化的產(chǎn)物,王權不具備獨裁地位,未被神化。
日耳曼民族大遷徙
早在公元前1世紀,日耳曼人就開始向羅馬帝國境內(nèi)遷徙。當時日耳曼人已經(jīng)占據(jù)了東起維斯瓦河、西至萊茵河、南達多瑙河、北抵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qū),羅馬人把這片廣袤的地區(qū)稱為“日耳曼尼亞”。在日耳曼部落大遷徙的過程中,西歐的奴隸制走向瓦解;在羅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互影響和滲透的基礎上,西歐逐漸產(chǎn)生了封建制度。
古日耳曼人社會
4世紀初,羅馬帝國就已遭受到匈奴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的入侵,其中威脅最大的是日耳曼人。對古代日耳曼人社會生活記載較為詳盡的,是公元前1世紀中葉愷撒所寫的《高盧戰(zhàn)記》和公元98年前后塔西佗所寫的《日耳曼尼亞志》。在愷撒時代,大多數(shù)日耳曼人仍過著氏族游牧生活,很少從事農(nóng)耕。但到了150年以后的塔西佗時代,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在日耳曼人的經(jīng)濟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土地由大家庭公社來耕種,氏族貴族趁機占有較多較好的土地。這說明日耳曼人的階級分化已經(jīng)開始。由于和羅馬帝國的頻繁戰(zhàn)爭,軍事首領成為日耳曼民族不可缺少的人物。所以這一時期的日耳曼已處于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的最高階段,國家政權正在逐漸形成中。
民族大遷徙
在古羅馬時代,日耳曼人一直保持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多數(shù)居住在現(xiàn)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日德蘭半島上。羅馬帝國中后期,被羅馬人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開始南遷,并且與羅馬人隔著萊茵河及多瑙河對峙。促使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直接原因是來自東方匈奴人的侵襲。5世紀,日耳曼人受到匈奴人的侵擾不得不向羅馬帝國境內(nèi)遷徙。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制社會發(fā)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fā)生奴隸和農(nóng)民起義,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搖搖欲墜。日耳曼民族在這個關鍵時期席卷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半邊,并建立了諸多獨立的王國。從此,日耳曼民族開始成為整個西歐及北歐的主宰。
西哥特王國的興亡
419年,日耳曼人的一支——西哥特人在土魯斯建立西哥特王國,這是第一個得到羅馬承認的蠻族王國。尤里克國王統(tǒng)治時期(466~484年),西哥特王國臻于鼎盛。其子阿拉里克二世在位時期編成的《阿拉里克法典》在西哥特人和其他蠻族中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西哥特王國行政機構仍沿用羅馬舊制,按照慣例召開各省會議,每年舉行一次高級官員與當?shù)仫@貴的會議,共同討論重大問題。官方語言為西班牙的拉丁方言。507年,西哥特王國的高盧領土全都被日耳曼人的另一支——法蘭克入侵占,王都被迫遷到托勒多。此后兩個多世紀,王國衰落,711年為阿拉伯人所滅。
汪達爾人的遷徙和建國
民族大遷徙中,屬于日耳曼人的汪達爾人遷徙得最遠。汪達爾族原分布于多瑙河下游一帶,409年,他們越過比利牛斯山,占領伊比利亞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至此,西班牙行省幾乎完全脫離羅馬。從415年起,汪達爾人受到北方西哥特人的侵襲,不得不退守半島南端和西北一隅。439年,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了汪達爾——阿蘭王國,并開始建立海軍。幾經(jīng)征戰(zhàn),442年,汪達爾人冬于迫使羅馬承認其對北非大部分地區(qū)的統(tǒng)治。
東哥特王國的建國與滅亡
東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生活在黑海西部草原地區(qū),4世紀后期形成部落聯(lián)盟。375年,來自東方的匈奴人擊敗東哥特部落聯(lián)盟,東哥特人被驅趕到中歐地區(qū)的潘諾尼亞。匈奴帝國瓦解后,東哥特人乘機擺脫匈奴人的統(tǒng)治,建立自己的國家。488年,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率軍進入意大利,建立東哥特王國,定都拉文納。555年,東哥特王國被拜占庭所滅。
封建制的萌芽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表明奴隸制生產(chǎn)關系已經(jīng)腐朽。但新來的征服者不可能把大量羅馬人收容到氏族內(nèi)部來。同時,日耳曼人也不可能用簡單的氏族組織去統(tǒng)治羅馬人。因此,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氏族組織變成了國家組織,軍事領袖成了國王,親兵成了貴族。這樣,在已經(jīng)發(fā)展的生產(chǎn)力的基礎上,西歐從奴隸制逐步向封建制轉化,這是羅馬因素與日耳曼因素相互結合的結果,但根本上是羅馬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結果。
法蘭克王國
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的一系列“蠻族”國家中,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最強大,對后來西歐各國的影響也最深遠。
法蘭克王國時期的繪畫法蘭克王國的建立法蘭克人最初居住在萊茵河下游(今比利時境內(nèi)),在4世紀民族大遷徙的洪流中,法蘭克人趁機侵入高盧北部。到了克洛維時代(481—511年),法蘭克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統(tǒng)一國家。法蘭克統(tǒng)治者推行擴張政策,高盧中部的勃艮第王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地區(qū)、萊茵河以東的圖林根等地區(qū)先后被并入法蘭克的版圖。
采邑制度與封建化
6世紀末,耕地逐漸成為可以轉讓的私產(chǎn)。在新征服的土地上,除了建立農(nóng)村公社以外,其他土地都被法蘭克國王據(jù)為己有。國王把一部分土地賞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這樣,在法蘭克王國出現(xiàn)了大土地私有制。8世紀中期,法蘭克王國開始推行一種采邑制度,即國王不再無條件地賞賜土地,而是把土地作為采邑,連同耕種土地的農(nóng)民一起分封給親近的貴族。隨著采邑制的推廣,越來越多的農(nóng)民淪為農(nóng)奴,農(nóng)村公社逐漸瓦解,社會進一步封建化。
“懶王”時期
511年克洛維死后,法蘭克王國分裂,逐漸形成奧斯特拉西亞、紐斯特里亞、勃艮第三個獨立的王國,他們彼此爭權,長期混戰(zhàn)。7世紀中葉,國家實權已落到宮相手中。宮相原系主管王室田產(chǎn)的官吏,進而成為宮廷總管,主管國王的財產(chǎn)收支,后來逐漸成為掌握實權的人物。687年,奧斯特拉西亞的宮相赫斯塔爾·丕平戰(zhàn)勝紐斯特里亞的宮相后,成為全法蘭克的實際主宰者,而國王則成了傀儡,閑散不問政事。這段歷史被稱為“懶王”時期。
查理·馬特的改革
墨洛溫王朝所實行的完全私有的賜地辦法,不僅耗盡了國王的全部土地,在經(jīng)濟上削弱了王權,而且在政治上造成了封建割據(jù)。因此,查理·馬特任宮相后,便采取采邑分封制,受封者的領地在,一般情況下不能世襲,而且以服兵役為條件。這不但抑止了領主勢力的擴大,而且增強了法蘭克王國的軍事實力。這一措施被稱為“查理·馬特改革”。查理·馬特的改革是法蘭克封建化的體現(xiàn),而土地關系的變革又導致法蘭克封建制進一步向縱深發(fā)展。
丕平與加洛林王朝
丕平,查理·馬特的兒子,加洛林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查理大帝之父,由于他個子矮小,被人稱“矮子丕平”。
747年,其兄卡羅曼削發(fā)為僧,丕平成為法蘭克宮相。
為了篡奪王位,丕平極力尋求教會的支持。為了調(diào)整和基督教會的緊張關系,他追認所有采邑的封地都屬于教會的財產(chǎn),封臣應向教會交納一定的費用。同時,封臣必須為國家服兵役,不經(jīng)國王同意,教會無權收回土地,此種地產(chǎn)稱為“王賜恩地”。這一協(xié)議暫時緩和了教會和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利于丕平篡權。751年,他遣使問教皇扎迦利誰應做國王,開創(chuàng)了教皇廢立君主的先例。同年,在蘇瓦松舉行的法蘭克貴族會議上,在教皇支持下,丕平被推選為法蘭克國王,加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溫王朝。768年,在西征阿基坦回國的途中,丕平死于圣德尼教堂。
“羅馬人的皇帝”
丕平死后,其子查理繼位。查理是法蘭克最著名的國王,在他統(tǒng)治期間(768~814年),國勢空前強盛。查理在位46年,發(fā)動了查理大帝肖像50多次戰(zhàn)爭,使法蘭克王國的版圖西南達到西班牙的厄布羅河,北鄰北海,東至易北河和多瑙河,南面包括意大利的大片土地,幅員廣闊,盛極一時。800年,羅馬教皇授予查理“羅馬人的皇帝”稱號,借以象征他繼承了羅馬帝國。歷史上因此稱查理為“查理曼”,意思是查理大帝,他統(tǒng)治的國家被稱為“查理曼帝國”或“查理大帝帝國”。
西歐封建制的形成
查理·馬特實行的采邑分封制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相對鞏固和農(nóng)民的進一步農(nóng)奴化。采邑所有者強迫其領地上的居民服徭役或交納代役稅。廣大封臣是靠剝削農(nóng)奴來維持生存的。采邑制的建立加深了封主與封臣的從屬關系,有利于以土地為紐帶的封建等級制的形成和鞏固。
查理曼帝國的瓦解
查理大帝死后,帝位由兒子路易(814~840年)繼承。這時,大封建主勢力強大,不再服從中央統(tǒng)治。路易的兒子們彼此也爭權奪利。路易死后,他的三個兒子于843年在凡爾登締結條約,把帝國分割為三部分。查理(綽號“禿頭查理”)得到謝爾德河、索恩河和羅訥河以西的土地,這就是西法蘭克王國;路易(綽號“日耳曼人路易”)得到萊茵河以東的土地,即東法蘭克王國;長子羅退耳得到東、西法蘭克王國之間的地帶和法蘭克在意大利的領土,并且承襲皇帝稱號。這三部分就是后來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雛形。
十字軍東侵
十字軍東侵指1096至1291年西歐天主教會、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侵略軍身綴十字標記,故“十字軍”。
東侵前的西歐社會
西歐城市興起以后,封建主胃口擴大,企圖向外擴充領土,掠奪財富。11世紀,西歐普遍流行長子繼承制,封建領地由長子繼承,其余諸子則成為無地的騎士,這使他們更熱衷于侵占和掠奪新領土城市商人,特別是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企圖獨占地中海東部地區(qū)的貿(mào)易,以便掌握貿(mào)易優(yōu)勢。而農(nóng)民受到封建剝削和災荒的雙重困擾。掙扎在饑餓線上的農(nóng)民迫切希望到東方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羅馬教皇與天主教會作為西歐最大的封建領主,熱衷于對外擴張,他們把無地騎士、城市商人和貧苦農(nóng)民的注意力引向東方,借以消除西歐封建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此外,教皇從天主教會的立場出發(fā),企圖通過東侵,把東正教教會收歸羅馬教皇統(tǒng)治之下,重建統(tǒng)一的基督教世界就這樣,在西歐封建社會出現(xiàn)種種矛盾的時候,教會封建主趁拜占庭帝國求援之機,發(fā)動了東侵。
塞爾柱土耳其的興起
塞爾柱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原生活在中亞北部,過著游牧生活。1000年前后向西遷徙,皈依伊斯蘭教。幾十年內(nèi),他們先后打敗巴格達哈里發(fā)國家和拜占庭帝國,占領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大部分小亞細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也落到了他們手里。11世紀末,他們在亞洲西部從興都庫什山到地中海東岸的廣大區(qū)域建立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
前三次東侵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南部克萊蒙召開宗教大會,“從異教徒手中奪回圣地耶路撒冷”為口號,發(fā)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侵。1099年7月,十字軍擊敗塞爾柱土耳其人,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以及愛德沙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144年,因塞爾柱土耳其人占領愛德沙,法王路易七世和羅馬皇帝康拉德三世于1147年發(fā)動了第二次東侵,但在小亞細亞和大馬士革附近遭到慘敗。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收復耶路撒冷,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遂于1189年發(fā)動第三次東侵,但與薩拉丁連番激戰(zhàn)均無果,只能無功而返。
第四次東侵與拉丁帝國
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了第四次東侵。十字軍原計劃攻占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干預下,反而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拜占庭帝國,于1204年4月13日攻占君士坦丁堡。十字軍燒殺劫掠數(shù)日,將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一座廢墟,不計其數(shù)的歷史文物和文獻書籍毀于一旦。十字軍占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干的大部分地區(qū),建立了“拉丁帝國”。
十字軍的失敗
第四次十字軍東侵之后,教皇又發(fā)動了第五次(1217~1221年)、第六次(1228~1229年)和第七次(1248~1254年)東侵,目標均為埃及。第八次(1270年)東侵的目標則是突尼斯,但均告失敗。1291年,十字軍失去其在東方的最后據(jù)點阿卡,東侵徹底失敗。
十字軍東侵的影響
十字軍東侵給東方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包括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等大城市在內(nèi)的許多城鎮(zhèn)被洗劫,無數(shù)伊斯蘭教徒慘遭殺害這場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近兩百年的侵略戰(zhàn)爭,不僅給東地中海地區(qū)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八次十字軍東侵的最大受益者是威尼斯、熱那亞等沿海商業(yè)城市。東侵使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實力大大削弱,威尼斯等城市在東地中海地區(qū)的商業(yè)優(yōu)勢從此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