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世界文化博覽(第二冊)

第3章西方文明的產生(2)

十字軍東侵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亞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歐文化發展的因素,但代價異常沉重。它不僅使整個基督教世界在歐洲有所縮小,而且給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的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英法百年戰爭及王權的強化

強大起來的英法兩個封建國家互相敵對,沖突不斷。戰爭從1337年開始,斷斷續續持續到1453年,歷史上稱為“百年戰爭”。戰爭期間,王權不斷得到強化,英法逐漸成為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諾曼征服”

1066年1月,英王愛德華逝世。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因與愛德華有親屬關系,便借口愛德華曾許諾讓他繼承王位,在教皇支持下,威廉派兵攻占了英國,同年12月在倫敦加冕,稱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英國諾曼王朝的統治從此開始。“諾曼征服”對英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速了這一地區的封建化進程。

百年戰爭的爆發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最后一位國王查理四世去世。由于查理四世沒有男系繼承人,其堂兄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即位。而英王愛德華三世則以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并以此為借口發動了戰爭。

1337年11月,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法國,戰爭開始。

克勒西戰役

1346年8月26日,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指揮的英軍和法國國王腓力六世的法軍在克勒西附近進行了一場大戰,這就是克勒西戰役。英軍依靠精良的武器裝備和戰術上的優勢取得了勝利。在這場戰役中,裝備著紫杉長弓的英國步兵擊敗了當時號稱最難對付的法國重裝騎士。

“奧爾良少女”貞德

1415年,英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僅幾年時間就占領了法國北部,包括巴黎。1428年,英軍傾全力圍攻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奧爾良城,法國形勢十分危急。法國北部人民組建了以貞德為代表的抗英隊伍,開始了拯救祖國的戰斗。貞德,1412年1月6日出生于法國杜列米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英軍圍攻奧爾良時,她年僅17歲。

1429年4月,貞德受命擔任解救奧爾良城的軍事指揮,她扮成男子,身披盔甲,率領6000多人向英軍發起進攻。她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終于擊敗英軍,解除包圍,扭轉了戰局。法軍乘勝收復了許多城市。貞德成了法國人民愛國熱情的象征,被稱為“奧爾良少女”。

百年戰爭的結束

1430年5月,貞德率軍救援貢比涅時被勃艮第公國俘獲并交給英軍。貞德在敵人的酷刑面前堅貞不屈,最后被教會法庭判為“女巫”。

1431年5月30日,貞德被燒死在魯昂廣場的火刑柱上。她的犧牲大大激發了法國軍民的愛國熱情,他們團結起來,向英軍發動大反攻,并不斷取得勝利。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法軍又奪回吉耶訥。同年10月,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了除加來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至此結束。

紅白玫瑰戰爭

百年戰爭結束以后,英國封建主向法國擴張的道路堵塞了,封建主內部的沖突加劇起來。百年戰爭結束不過兩年,約克公爵家族便開始同當政的蘭開斯特王朝爭奪王位。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族徽,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族徽,因此他們挑起的戰爭被稱為“紅白玫瑰戰爭”。英國許多封建貴族跟隨他們卷入戰爭。這場戰爭從1455年開始,至1485年結束,持續了30年。最終亨利·都鐸在博斯沃思原野打敗理查三世,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法王專制的實現

百年戰爭末期,法王查理七世實行兩項重大措施:第一,國王可以不經過三級會議批準直接征稅;第二,建立國王直屬的常備雇傭軍。戰爭勝利以后,法國進入經濟復興時期。國王路易十一最終消滅了封建割據,基本上完成了國家統一。他充分認識到商業和手工業對充實國庫的重要性,因而采取保護工商業的政策,鼓勵商品輸出,取消一部分內地關稅。他還依靠中小封建主和上層市民的支持,加強了自己的權力。國王在宮廷官吏和顧問的輔助下統治國家,通過三級會議討論的政事越來越少,等級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體演變為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法國成為中央集權國家。

議會制的形成

12至13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起,使西歐社會除了農民、封建領主和教士外,又增加了一個市民階層市民階層雖然地位低下,但思想自由,富有錢財,不容忽視。當市民代表被召喚去和領主、教士一起參加國王的議事大會時,議會已經悄悄形成了。中世紀西歐的議會不代表民族、人民或個別的市民,而只代“國土上的各個等級”,所以,它反映的是封建制下的等級概念,是貴族特權下放或普及化的結果,但又是連接中世紀封建制度和近現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橋梁。

德意志與意大利

從查理曼帝國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逐漸發展為德意志王國。封建制度在這里發展得比較緩慢,直到11世紀末,德意志才基本封建化。意大利則長期陷在政治紛爭之中,四分五裂,但其北部城市工商業很發達。

神圣羅馬帝國

936年8月7日,奧托一世在亞琛由德意志公爵們推選為德意志國王,他即位后堅決維護自己對公爵們的宗主權;947年亨利獲得巴伐利啞公爵領地;950年波希米亞公爵博萊斯拉夫向他稱臣納貢。奧托一世抵制法國時洛林的主權要求,甚至把自己的勢力擴展到勃艮第。951年他進軍意大利,取得倫巴第國王的稱號。954年馬扎爾人侵入德國,次年8月奧托一世將馬扎爾人徹底擊敗,隨后發動了一系列戰役,到960年已經征服了生活在易北河中游和奧得河中游之間的斯拉夫人。

962年,奧托一世加冕為皇帝,建“神圣羅馬帝國”。

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崩潰。

卡諾沙事件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稱教權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于預教皇選舉和主教任職,打破了一百多年來皇帝批準教皇選舉、任命主教的慣例。德皇亨利四世對此極為惱怒,雙方斗爭激烈。教皇宣布開除亨利囚世的教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約,并煽動部分德國諸候另立國王。亨利四世迫于形勢,暫時屈服,并前往意大利卡諾沙向教皇請罪。亨利四世在卡諾沙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終取得了教皇的諒解,恢復了教籍和統治權。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卡若沙事件”。這件事表向上是教皇占了上風,但雙方互不服氣,政教沖突并未停止。直到1122年沃姆斯宗教會議決定由教皇或他的代表授予主教神職,而由皇帝授予封地,雙方才算達成妥協。

德意志的侵略擴張

德意志的侵略擴張主要體現在對西斯拉夫人和意大利的侵略上。早在薩克森王朝的亨利一世統治時期,德國封建主就開始了對西斯拉夫人的侵略。12世紀,德意志又發動了對西斯拉夫人的大規模侵略。到14至15世紀,易北河沿岸的西斯拉夫人逐漸日耳曼化,喪失了自己原來的語言而講德語。

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開始統治德國,紅胡子腓特烈一世統治時期(1152~1190年)王朝達到極盛。腓特烈一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統治者,從1153年到1186年,他先后6次入侵意大利。其后繼者者亨利六世、腓特烈二世繼續對意大利征伐,整個意大利一度在德意志的管轄之下。

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2至13世紀,德意志的城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其產品主要運往國外,與國內市場的聯系不大,沒有一個城市發展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也很薄弱。因此,城市的發展對德意志的政治統一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城市諸侯的勢力非常強大,他們利用各種機會,特別是趁皇帝南行之機擴展自己的勢力。尤其是在皇帝與教皇爭奪主教敘任權期間,各地諸侯大肆網羅附庸,擴大實力,建立堡壘,導致了將近20年的內亂,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局面。

《金璽詔書》

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頒《金璽詔書》,承認諸侯在領地內有權審判、征稅、鑄幣、經營礦山,并規定皇帝由固定的七個諸侯選舉產生。這七個諸侯稱為選侯,其中有三個是大主教。《金璽詔書》事實上把德意志的分裂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標志著諸侯對皇帝和中央集權的勝利。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查理曼帝國分裂以后,意大利長期陷在政治紛爭之中,一直沒有產生統一的中央政權。北部后來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中部是教皇的轄區,南部和西西里在12世紀時是諾曼人建立的西西里王國。

13世紀末,南部成為那不勒斯王國的屬地。意大利的各個地區主要是依靠對外貿易發展起來的,彼此的經濟聯系很少,并常有利害沖突,因此根本不關心政治統一。

威尼斯共和國

威尼斯原是瀕臨亞德里亞海灣的漁村,10世紀開始發展,建立共和國。1082年,拜占庭皇帝允許威尼斯在帝國境內設立商站進行免稅貿易。14世紀前后,威尼斯已經發展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成為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旅游于一體的水上都市。14至15世紀為威尼斯的全盛時期,此時它成了意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16世紀,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及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商路和商業中心西移到大西洋沿岸。這對威尼斯是個沉重的打擊,從此,繁榮的威尼斯便逐漸走向了衰落。

西班牙的統一

13世紀下半期,比利牛斯半島上的卡斯提和阿拉岡通過王室聯姻聯合起來,兩國合并,西班牙實現統一。

西哥特時期的西班牙

419年,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地區建國,其封建等級制是在瓜分古羅馬帝國土地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5世紀中葉,軍事會議取代了人民會議,其版圖從盧瓦爾河擴展到直布羅陀。最初,羅馬人與西哥特人有著明顯的界線,587年國王列卡列德宣布羅馬公教為國教后,西哥特王國的統治者在基督教僧侶的支持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711年,西哥特人在瓜達拉維爾河戰役中慘敗,從此,西班牙成為阿拉伯國家的一部分阿拉伯人的統治后倭馬亞朝阿卜杜·拉赫曼三世(912~961年)時代,阿拉伯人將東方的先進技術和科學文化知識帶到了西班牙,如開鑿運河、修筑灌溉渠道、養蠶和種植水稻、棉花、甘蔗、橘子等。其他如采礦、紡織和金屬加工等先進技術,也在西班牙得到了推廣。

同時,后倭馬亞王朝的文化也日益繁榮,首都科多瓦的圖書館藏書達40萬冊,吸引著各國學者。

10世紀時,科多瓦的居民已有約50萬,清真寺700座,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與長安、君士坦丁堡、巴格達并稱為世界的四大都會。后倭馬亞王朝在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統治時期達到了鼎盛,不過這種繁榮是建筑在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基礎上的。阿拉伯統治者對信仰基督教和猶太教的人每年都要征收嚴苛的人丁稅。沉重的賦稅加上殘暴的統治,使后倭馬亞王朝最終走向了覆滅。

收復失地運動

1031年,后倭馬亞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結束。

之后在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的廢墟上,出現了23個小王國,他們彼此稱雄廝殺,給西班牙北部的基督教國家收復失地創造了良好的機會。13世紀,比利牛斯半島出現了卡斯提、阿拉岡和葡萄牙三個較大的基督教國家。其中卡斯提王國逐漸成為反阿拉伯人斗爭的中心。此外,阿拉岡不斷強大,逐漸成了反阿拉伯人斗爭的第二個中心。1212年,信仰基督教的諸王國聯軍在拉斯那瓦斯德托羅薩之役中大敗阿拉伯阿爾摩哈德王朝大軍,取得決定性勝利。13世紀下半期,收復失地運動已成瓜熟蒂落之勢。

西班牙的統一

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未完成的收復失地運動,要求卡斯提和阿拉岡聯合起來,這種聯合是通過王室聯姻實現的。1469年,阿拉岡王子斐迪南與卡斯提王位女繼承人伊薩貝拉結婚,這為兩國合并奠定了基礎。1474年伊薩貝拉繼位為卡斯提女王。1479年,斐迪南登上阿拉岡王位,兩國正式合并,西班牙統一宣告完成。1512年,西班牙兼并半島北部的那瓦爾王國。至此,除葡萄牙以外的整個比利牛斯半島完全實現統一。

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

西歐封建制度是中古歐洲歷史的一項核心內容,而其核心則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在整個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占據當時西歐土地的三分之一,并與世俗王權分庭抗禮,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形成壟斷的局面西歐封建制的確立。

9世紀時,國王、貴族、教會上層人物掌握了土地所有權和政治權力,農民被剝奪了土地所有權和人身自由,淪為農奴。由于土地所有制的改變和人身依附關系的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封建制度開始在西歐確立。

封建莊園經濟

中世紀時,西歐各地盛行莊園經濟。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莊園農業生產實行三圃耕作制,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分地,有的也包括部分自由地。農民分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錯的條田組成。

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莊園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和生產用具。莊園生產主要是為生產者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產品很少拿出去賣。

陳曉丹編著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都匀市| 榆林市| 安仁县| 分宜县| 华坪县| 石狮市| 洞头县| 陇南市| 怀宁县| 岗巴县| 沧源| 德兴市| 红安县| 台南市| 嘉定区| 兴山县| 曲沃县| 海盐县| 海阳市| 阳朔县| 来安县| 太湖县| 湖州市| 册亨县| 阿克苏市| 门头沟区| 扬中市| 汶上县| 汝南县| 西林县| 通城县| 永康市| 安图县| 怀柔区| 望谟县| 永年县| 固原市| 屯门区| 扶绥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