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產生價值——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后果: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的特征是實現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
循環經濟體系是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廢物高效回收和綠色消費為特征的生態經濟體系。由于它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回首漫溯——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背景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能力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使人類重新審視社會的發展歷程。
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于20世紀60年代,源于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波爾丁對傳統工業經濟“資源-產品-排放”的“開環”范式提出了批評。幾乎同時,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對“殺蟲劑”等化學農藥破壞食物鏈和生物鏈的惡果進行了起訴。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報告中倡導“零增長”。1992年聯合國世界首腦環發大會發表《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環發大會決定在世界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并制訂行動計劃。
在這樣的背景下,循環經濟理念應運而生。它的理論基礎是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是按照生態規律和生態經濟原理組織的循環網絡型工業,既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與和諧的生態功能。運用工業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的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不斷循環使用基礎上與環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為一體,把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利用-產品-資源再生”的封閉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模式,強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并非僅屬于經濟學范疇,而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包括大中小三個層面,即企業、區域和社會。
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模式是人類對發展認識深化的標志。循環經濟強調的是經濟、人文、自然諸要素的整體協調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
當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更加突出,人類面臨著生存的嚴峻挑戰。這些問題既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目標,也使日益受到人們重視的綜合國力研究達到前所未有的難度。在目前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要增強本國的綜合國力,都無法回避科技、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同社會的協調與整合。因而詳細考察這些要素在綜合國力系統中的功能行為及相互適應機制,進而為國家制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戰略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率在9%左右,一些發展較快的地區經濟增長達到兩位數字,能源與環境的壓力日益突出。有資料表明,2003年中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量的27%,水泥總量的40%,煤炭總量的31%,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世界的4%,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水平是發達國家的3~11倍,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在一些地方已經遠遠超過了極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目前和今后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它也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的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追求目標是可持續發展。
知識小百科
我國為什么要發展循環經濟?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是中國經濟綠色模式發展的理性選擇,因為:
(1)它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方式。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高、人均資源缺乏的國家,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礦產資源是世界水平的1/2。與此同時,我國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如果仍以傳統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經濟高速增長,將會使環境狀況進一步惡化,也會使有限的資源加速耗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所以必須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以發展循環經濟來保證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持續支撐。
(2)它是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造成很多疾病和自然災害。1998年,我國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0年的沙塵暴和一系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實施循環經濟勢在必行。
(3)它符合我國建立現代企業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要求。
在西方國家,循環經濟已成為趨勢和潮流,有的國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進。綠色食品、綠色消費、綠色環境不但是當今的時尚,而且是企業長期牢固地占有市場,并成為國際市場拓展的有力措施和發展戰略目標。
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市場的國際化要求我們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我國城市生態化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自然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生態化的平衡發展與良性循環是城市生態實現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但經濟生態化是前提。循環經濟正是經濟生態化的轉向,它突破了傳統經濟對建設生態型城市的最大堡壘。
(5)它是西部大開發的核心
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西部大開發的核心。長期以來,西部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原料地和重化工基地,資源被過度開采,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在恢復環境治理的同時,應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