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之始,先奉上本人看完此文后的一些感悟,隨后便是評之花磚,請作者接好。
一開始葉赫給我的感覺是個長相平庸,處世隨和女子。她的身份特殊——是當朝的公主。因著某種原因她被送去宮外。雖從小生活在宮外,但葉赫的養娘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奇女子,教她琴棋書畫之才、為人處世之道。比宮內的郡主小姐們受益更多。
后來當今圣上思念葉赫,吩咐御前侍衛柏景護送葉赫回宮。
柏景英俊瀟灑,少年有為。博得颯英群主的芳心。這颯英郡主大大咧咧,做事情毫不拘束。她的智慧、情感均屬外顯,別人只看她的面就能猜透她的心。
颯英和葉赫雖年齡相仿,又同為皇室女子。可跟颯英單純的性子不同,葉赫習慣將心事埋得很深,深到別人不易察覺的地步。她以一雙慧眼察言觀色,隨事態發展見機行事,而且做事雷厲風行,當機立斷。
她只是一介公主,但我卻從她的骨子里看到了女皇風范。她是皇帝的親妹妹,皇帝疼愛她比疼愛那些有名無實的“愛妃”更盛。所以就連太后也不得不敬她三分。
皇帝召葉赫進宮,除了給她更多的疼愛以外,還希望拉攏葉赫擴充自己在朝中的勢力。皇帝雖為天子,地位、身份一時無二。然,古今千年之內,當了天子的人還少嗎?今朝你是天子,明朝或許就是庶人、奴隸、階下囚、死人等。所以無論出于哪種原由,皇帝均是個經常受到外來勢力威脅的身份。
葉赫:本文女主角是個最大的變數,幾乎所有的情節都圍繞著她來安排。她,是個有個性卻不張揚,有心機卻不外露,有手腕卻不明顯的那么一個既來之則安之的女子。不管遇上什么樣的難題,到達什么樣的環境。她始終鎮定不慌張,安然間把一切處理妥當。也許只有以這樣的處世之道才能與她渴望的生活一樣——
一生別無他求。
惟愿!
亭亭于江上,
玉立于湖中。
柏景:他忠誠、謹慎、顧全大局。然,如此理性的人注定缺少感性的因素——他不會感情用事啊……呵呵。柏景應該也是欣賞颯英的,只不過他為人悶騷,比較內斂,所以要想讓他流露情感,簡直比敲出翡翠還難。
颯英:Thegirlisinnocentandlively。(這個女孩非常天真活潑。)我感覺她像一團火。行事風風火火,瀟灑非常。就因為她是這么一個人,所以對待愛情也是頑固、一根筋。她要得到的人必須得到,如不得便尋死覓活。
一個人對一段感情專一,確實是好事。但一個人對一段感情太過專一,就未必是好事了。
夏瑾煜:能當皇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鳥。不管是什么樣的皇帝都是踏在別人的鮮血上登天的。我倒不是對夏瑾煜這個人有偏見,而是對皇帝這個身份有偏見。
夏瑾煜這個人也是個深藏不露型,跟葉赫在這一點上十分相像。他看上去似個無害的老虎,實則是個深謀遠慮的大陰謀家。
婧姨:關于她,我都是從別人的言語中了解的。但就是在別人言語中關于婧姨的描寫、神態動作之類也只有寥寥數筆。我只曉得婧姨是本篇小說中的特殊存在,是女主角的養娘,亦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
讀后感止于此,以下奉上花幾朵。
花一,本文的文名吸引讀者的眼球。
此文名為《公主不好惹》。一眼就可知此文的主人公之身份。
而后面說公主不好惹?不好惹在什么地方?讀者的心中肯定起了疑問。
一旦出現了好奇,讀者就會去追文。
對于網絡小說而言,這樣直抒胸臆的題目容易吸引一批讀者的眼球。
花二,本文行文流暢,作者有一定的文筆功底。
此文全篇讀之幾乎沒有打疙瘩的地方,讓人看著心情舒暢。
不是只有寫華麗文風的人才有文筆功底,能把一篇小說寫的通暢、流利也是一種水平。
花三,本文有一定的新穎性。
前幾天跟作者交流。作者說——這篇文之所以是穿越類型小說是因為里邊有兩個穿越而來的人物。
且不說女主角不是穿越人而文類型是穿越類型。這樣安排到底好不好。只要作者有意識的創新、變革這個出發點絕對是好的。
本文的新穎性在于有兩個人物穿越到作者創造的這個時空里。穿越而來的人物肯定跟根深蒂固生活在這個時空里的人物的想法、舉動、生活習慣等有一定的區別。
穿越人物的與眾不同很容易提起讀者的興趣。
花至此,下面是磚,羅列如下:
第一,情節平淡如水。
此文寫了十萬字左右,情節平淡故事一馬平川,沒有出現高潮。
玫貴人的死是重點情節,評者可以說這一情節起到全文中承上啟下之作用。前面部分是寫葉赫的身世,然后葉赫進宮。這部分寫的稍微平淡點是沒什么關系,畢竟前面情節需要稍加鋪墊。
可當作者寫到玫貴人死的時候,就不能平淡了。因為這個情節是葉赫了解后宮,甚至整個朝堂的冰冷、血腥之開端。
建議:作者首先要在寫這一情節之前做好大量鋪墊。鋪墊什么呢?鋪墊太后、賢妃等李氏家族在朝堂中的勢力,然后鋪墊賢妃和玫貴人之間存在的有形或無形的矛盾。這種鋪墊,是蓄勢待發。
也許作者會說,玫貴人的得寵就是太后、賢妃等害她的最好的理由。那么評者會說如果得寵是理由而引得別人來暗害,那能害玫貴人的后宮妃子也太多了,畢竟三千寵愛集一身是非常惹人嫉妒的。誰知道玫貴人是被誰害死的?又怎么被害的?
如果作者就是要把玫貴人的死寫成一個樸素迷離的情節讓讀者去猜測。
建議:前面或者后面不能只寫太后、賢妃,一黨的勢力有多強大,她們的野心有多大。而是要制造很多個有自己勢力的后宮妃子,她們都對玫貴人有嫉妒之心,偏見等等。讀者看后就會有自己的猜測、思考。
然而這兩種寫法作者一種都沒寫。只讓玫貴人突兀的死掉,又馬上告訴讀者——太后、賢妃等李家勢力龐大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程度。那么任誰都能猜到玫貴人是被太后、賢妃等李氏家族害死的。
評者只能說作者太善良了,善良到都不忍心吊讀者的胃口,使讀者看了此情節后一點感覺一點懸念都沒有。
第二,此情節人物刻畫不符合人物性格,沒有合理的心理過渡。
玫貴人是夏瑾煜(皇帝)的寵妃,而且是夏瑾煜痛失愛妻(皇后)后,才進宮的夏瑾煜的青梅竹馬。而在玫貴人死后,夏瑾煜卻沒有追查下去,只跟死了一個平常的女子一樣,淺淺傷心了一段時間后就沒表現出什么寵愛玫貴人的舉動了。
在作者的很多語句中我能看出夏瑾煜并不是個無情的人,而且作者還試圖把他塑造成溫柔、重情、內斂型的皇帝。然,對待自己的愛人都可以如此不在乎的男人,怎么能讓讀者看出他是個溫柔、重情的男人呢?
死人雖然沒有活人重要,但如果這個死人是一個人的極愛,那么在通常情況下,那個人對極愛的這個死人付出的深情,往往大于活人。
失而復得的感情是寶貴的,失而不得的感情更加珍貴。
建議:如果作者要把夏瑾煜塑造成一個溫柔、重感情的男人,最好考慮到他對兩任最在乎的亡妻的深情指數。每個階段加上心理活動等。
第三,部分情節不合理。
柏景、颯英等人護送葉赫進宮后就莫名地消失了。然后到了適當的時間文中又出現了颯英,因為婚姻的不順她開始尋死覓活。給評者的感覺,作者文中的配角像是作者的牽線木偶,情節要用到他們時,拉根線讓他們出現一下,用不到他們時直接讓他們消失。
建議:每個人物在情節中都有獨特的存在性,他們的去向,都應該有合理的情節安排。
有一情節作者寫到——南國太子安朝嵐來夏國聯姻。原本是要娶葉赫的,后來看上了葉赫的貼身丫鬟——依依。于是夏瑾煜收依依做義妹讓依依憑著公主的身份嫁給安朝嵐。
按理說一個南朝太子看上了一介小丫鬟并娶之做正妻,本就是荒謬的事。除非那小丫鬟有王昭君之才貌,是人間不可多得的奇葩,那么安朝嵐娶她還是有十足的理由。
然而我看作者文中的丫鬟依依只是性子乖巧聽話非常,容貌、才能等并不十分出眾。這樣普通的女子如何能讓安朝嵐一見傾心?生了必娶之心呢?
女子乖巧、聽話的確是一大優點,可是古代這樣的女子并不少啊,就是在安朝嵐的南國也是一抓一大把吧。他為何還要千里迢迢的跑到夏國,就為娶這樣一個普通的女子?
一個普通的女子卻讓南國太子傾心這其中肯定是有理由的。
比如:那女子長得很像南國太子所崇拜的女人,這崇拜之人可能是他生母,祖母,或者姨母,姐姐等。又或者那女子的某一舉動讓他回憶起某個他很喜歡卻又去世的女人。這傾心的原由作者肯定要給文章一個合理的解釋對不?不能以情節決定人物。這樣情節不就缺乏科學性了?
創新、改革是好事,但不符合邏輯的創新、改革就未必是好事了。
建議:作者要把文章寫的生動有力,不浮夸。必須要學鋪墊,承接,插敘,倒敘,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等。不能突兀行文。不然讀者看后就會覺得這一情節在整個布局上是虛的,不真實的。又怎么能讓讀者覺得作者寫的文能令人印象深刻呢?
為了使這個說不通的地方合理,可以讓這個依依成為一個有陰謀的人,然后,事情可以N久后,慢慢浮出水面。這樣,既可以彌補這個莫名其妙的情節,也可以把小說寫的好看,人物性格更加多變。
根據猶憐的話,后面的建議有實文參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還有一情節說——婧姨有三個丈夫。古代只有“一夫多妻制”沒有“一妻多夫制。”所以我一開始就很懷疑婧姨這個女人。她到底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能耐敢“一妻多夫制”?
于是我就帶著疑問來找作者,提出問題。
作者說——婧姨和另個人是穿越來的。作者這么一說我又有問題出來了。
首先,現代人的結婚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如果“一妻多夫”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然后,婧姨是現代人或許思想先進認為這樣做毫無關系。可娶婧姨的那三個男人也是穿越來的嗎?平分一個妻子卻不爭執、不吃醋甚至和平共處。這是不是讓讀者很疑惑?
建議:小說中寫一些奇人異事是沒關系的。但作者需要介紹“奇人”的特征、性格、想法。詳細寫明出現“異事”原因。比如,要寫明這三個男人都是自愿娶婧姨或是被迫娶婧姨。每一個男人的性格、特征、想法等都要介紹,為什么婧姨吸引他們,都被婧姨的什么(相貌、性格、特點、或者想法)吸引?是一見鐘情呢?還是日久生情?或者是和婧姨有什么樣的約定等等。不能一下子就出現結局性質的情節。開頭需要鋪墊、過程需要承接、說明等。這樣才能讓出現奇人異事的情節變得合理。
玫貴人的死后,過了幾萬字,太后就被慧妃安排的一場表演給氣死了。評者認為這太后就是算不上本文中的終極BOSS但肯定算的上“一枚”大BOSS。這么強大的“一枚”BOSS就這樣被氣死了,根本沒有什么“戰斗力”可言。
既然沒有戰斗力可言,那作者前文把太后的權勢說的那么夸張干嘛呢?權勢大而發揮不了作用,充其量她也只是“一枚”小兵拉斯。
另有一點,作者你寫的這個被氣死的人可是太后。太后這個位置不是普通人能坐上的。需要比常人擁有更好的隱忍力、毅力、計謀、心機等才能安穩的坐上去。
建議:作者稍微把太后的身世寫一下。這個太后是因為什么原因坐上太后的位置的。慧妃安排的表演要詳細描寫、介紹。不然讀者就無法猜測里邊包含的深刻含義。也無法理解這場表演對太后的嚴重影響。太后死前需要寫一些反常的行為,有什么樣絕望的表情、心理活動等。也許,還有太后死前,身體狀況的異樣。
作者的很多情節可以先鋪墊,再根據人物的性格慢慢變化。而不能以情節帶動人物。轉折也不要太快,轉折的太快會給讀者脫節之感。
第四,作者對于專業知識下筆較淺
作者試圖把女主角刻畫(描寫)成一個蕙質蘭心又有智謀、心機的女子。蕙質蘭心的女子一般琴棋書畫有一樣是精通的。
琴棋書畫,目前我只看到女主角會其中的兩樣東西,五子棋和詩詞。怎么下五子棋專業術語是什么這些細節作者不必描寫出來是沒什么關系的,畢竟作者寫的不是種田文,需要把各種古玩珍品詳細介紹。可文章有下棋的情節,難道就只是誰輸誰贏那么簡單嗎?下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下棋中可以詮釋整個國家局勢之動態,下棋中更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智慧等。可是作者卻沒有把女主角和夏瑾煜的下棋當回事,好似只是為了消遣而下棋。那么又讓讀者怎么看的出女主角的個性如何?智慧幾何呢?
還有評者看了女主角做的幾首詩歌之后,覺得實在很一般很一般。要意義,意義不深,看押韻,基本沒有。還有一首詮釋女主角生活態度的詩歌,居然沒有標點符號!
反正我從五子棋和詩詞中是看不出女主角有怎樣的蕙質蘭心了。
建議:作者多查些資料。五子棋和詩詞等作者都可以親自去實踐、體驗。也可以請教周邊會下棋或者會寫詩的老師、同學、朋友。只有這樣才能對專業知識有個深入的了解。
第五,女主角的智謀、心機不夠有深度。
再說女主角的智謀、心機。女主角的身份是公主,作者很多時候都是用女主角的身份解決個中問題的。女主角最大的智慧在于她的處世之道,不像玫貴人一樣嬌縱、猖狂,而是和氣待人,冷靜處事。作者已經想好女主角的整體處世之道了,然而女主角卻在賢妃來訪菡萏軒,做出不明智的舉動,把賢妃趕出菡萏軒。女主角明明知道賢妃的后臺很強大,可還要為自己樹立這樣的強敵?是不是有點過于沖動了?
建議:女主的想法、舉動都要按照女主的整體形象來寫。
說女主角到底有多少心機呢,我又不覺得她很有心機,因為讀者均能看出女主角在想些什么,計劃著什么。她的心機太過淺純,沒有深度。比如女主角說栗妃的死——一尸兩命。這樣的話她先與夏瑾煜(皇帝)說,再與太后說。其實栗妃的死作者前面已經介紹過了,讀者也知曉了。而作者又借女主角之口再次述說一次。一般舊事重提肯定是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在里面,然后引出下一場陰謀等等。可是女主角說的一尸兩命根本無法讓讀者看出更重要的含義在哪里?下一場陰謀的指向又在何處?只能讓讀者覺得女主角沒有智謀,少有心機。
建議:作者可以寫女主角對夏瑾煜(皇帝)說一尸兩命的時候,夏瑾煜有什么樣的反應。對太后說了以后,太后又有什么反應。然后女主角看了他們的反應有什么樣的想法。在想法中可以引申出下一場陰謀的指向。
第六,女主角容貌描寫不夠具象。
至于女主角的容貌,評者只知女主角長得平庸,無特色。卻無法想象出女主角的模樣、五官等。
建議作者能把女主角的五官,穿衣習慣能稍加描寫。亦可以抓住主人公的一個外貌或者一個特點(比如身上的香味,專門穿某種衣服等),強化主人公的形象。
第七,配角刻畫的不夠鮮明過于片面。
我一開始就說了,關于對婧姨的了解都是從別人的言語中知道的。從別人的眼中、口中曉得一個人的形象,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給讀者的感官沖擊很大,令讀者能在腦中更加清晰的呈現這個人物的印象。作者可以去看《紅樓夢》中關于王熙鳳還沒出場時,大觀園里的人對王熙鳳的評價。另一種是給讀者一種如煙如霧的模糊概念。而婧姨的人物形象就屬于第二種。
為什么作者文中的重點人物之一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是,作者本人對婧姨的概念就十分模糊,導致了別人言語中的婧姨只有一個“神”的印象,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的印象。
又比如作者寫慧妃。專門有一章節是寫她的,說她秀中藏慧。又說她像年輕時候的婧姨。那么讀者是不是能肯定這個人物的重要性?
她肯定不是跑弄堂的無關配角。而是十分重要的配角。
而這個配角作者也沒花心思去塑造她的形象。除了為太后安排了一場演出以外,她的智慧無從體現。既然無從體現,那作者為什么說她秀中藏慧呢?
建議:作者可以從別人口中將配角具象化。比如某某說:“她是一只波猴兒,口里藏著尖刀,做事條理清晰、利索干凈。你若是把重要事情交予她,肯定辦的妥妥當當!”(主要形象具象化)又比如某某說:“我一見她三魂七魄就只剩下一魂一魄了,只愿來生能做她的小童,只天天看著她,心里便滿足了。”(情感具象化)還比如某某說:“別看她已經三十好幾了,但那次我無意間碰到她的手,只覺得膚若凝脂。”(觸覺具象化)
如果是直接描寫了。就要把容貌、服飾等略加描寫。然后通過具體的事(肯定要超過幾件以上,并非都要大事,可以從小事入手),體現配角的智慧,個性等。
配角雖然沒有主角來的豐滿,但只要作者不要單把配角寫成全白或者全黑的形象。中間加入灰色素,才能使配角看起來不那么單薄。
有段情節作者寫失誤了。
女主角和夏瑾煜都覺得慧妃像年輕時的婧姨。可是在最開始時夏瑾煜介紹的年輕時的婧姨喜歡穿粉色衣服。而作者卻在栗妃和慧妃蕩秋千時將栗妃寫成了那個穿粉色衣服的人。
引用原文:“半晌,葉赫又聽到了那悅耳的歡笑聲……那種美麗是不需要修飾的。”
作者這樣一寫就讓評者一下子懵了——不知道那像婧姨的人到底是栗妃還是慧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