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
〖古人中秋干什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那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由此看來,古代人過中秋遠比現代人要講究得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過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于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并未滿足,于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四、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后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
故事說,晚飯后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襲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藥),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斗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
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為祭兔時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宮女榮兒說:“就這樣,由皇后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余,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借此機會玩個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七、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下面是關于始皇后的探究〗
世上有無始皇后?
秦始皇的一生,迷霧重重。重重迷霧當中,隱藏得最深的疑案之一,就是他的后宮是誰?
中國歷代王朝的皇帝,后宮都有記載,特別是皇后,那是母儀天下的第一夫人,在制度上有專門的規定,是必須大書特書,樹碑立傳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誰,史書上卻完全沒有記載,兩千年來沒有人知道,這就不能不說是有點奇怪了。
奇怪的事情還沒有完。如果說秦始皇的皇后,也就是始皇后是誰,史書上忘了記載,或者出于某種原因,沒有寫也就罷了,更奇怪的是,除了始皇后而外,有關秦始皇所有后宮的消息,在史書中也幾乎都沒有記載,兩千年來也沒有人知道。這就不僅僅是奇怪的事情,而是一樁非正常的歷史之謎了,對于歷史偵探來說,也就成為一樁有待破解的歷史疑案了。
2007年3月,我得到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的墓葬被發掘的消息,于是專程再次前往西安,就與秦始皇有關的女性的遺跡作了考察。我去秦東陵,查訪了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與養祖母華陽太后、父親莊襄王與母親帝太后的墓葬。秦王與王后,都是夫婦合葬一地,陰陽相配,合于人情,合于制度。親祖母夏太后與高祖母宣太后的墓,也是規模宏大,不過,因為兩位太后都是側室而不是正妻,所以葬地選在別的地方。一切都井井有條,合于傳統,合于禮制。唯有秦始皇陵,孤零零一座大墓,沒有皇后之墓相伴。那種孤單獨立的景象,實實在在地將誰是始皇后的歷史疑案,卷入了考古實物當中。究竟有沒有始皇后墓?如果有,始皇后墓在哪里?
秦始皇的秘密越是深查,疑慮越深。面對疑慮,當事實不清、真相不明的時候,各種猜測遐想,就應運而生。
有人猜想說,秦始皇大概是沒有立皇后,之所以沒有立,是因為后宮太多,看花了眼,定不下來。不過,動動腦筋就可以知道,后宮多少,秦與歷代一樣,自有制度,自有規定,與立不立皇后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立后是為了王位繼承的秩序,也是為了后宮的秩序,與是否花了眼倒是關系不大,這個說法太不專業,拿不上桌面。
也有人猜想說,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這種厚望的特殊要求延遲了他立后的進程云云。不過,查查史書就可以知道,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都是統一天下后瀕近晚年的事情,以秦國的傳統和制度而言,秦王正式立后當在親政后不久,大概都在二十多歲的青壯年時代,怎么也等不到四五十歲。待到年老體衰才來考慮立后的事情,不僅祖宗們不允許,臣下們也怕早就吵翻了天。這種猜想也說不通。
又有人猜想說,秦始皇的母親私生活不檢點,養面首,生有兩個私生子。這件事對秦始皇影響甚大,他驅逐母親出京,由怨恨母親發展到仇恨女人,成為一種心理障礙,使他遲遲未能立后。不錯,秦始皇的母親確是養了面首嫪毐,養了私生子,秦始皇也確是怨恨過他的母親,將她驅逐出京。不過,嫪毐的事情,直接關系到他的母親與養祖母華陽太后間的###,當他事后聽了策士的勸告后,出于穩定政權和安定繼承關系的考慮,迅速迎回母親,恢復了秦王與太后的正常母子關系。秦始皇是第一流的政治人物,他的為人行事,首先是從政治的角度考慮的。
況且,在秦國歷史上,太后養面首生孩子的事情多的是。他的高祖母宣太后與來秦的外國義渠王生有兩個兒子。宣太后的兒子,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不但知道這件事情,還與母親合謀,利用這樁私情,刺殺義渠王,將義渠王的國土并入秦國,解決了一樁多年威脅秦國西北邊境的心腹大患。秦昭王早早在宣太后的主持下娶妻立后,后宮不少,子女也多,不但沒有看到什么心理上的障礙,看到的反而是實利人情濃厚、道德約束淡薄的邊風古情。可以說,在太后的私生活與秦王立不立后之間,實在是找不出可信的聯系。這種猜想,好聽是好聽,也難以說通。
所以我們說,上述的這些猜想,都只是勉強的臆測,因為找不到破解的門道,只有接受現狀,再做一點粉飾性的涂抹而已,并不能連接到具體的史實,做有理有據的破解。那么,破解的門道在哪里呢?
唯一的線索
破案的關鍵,要有線索。歷史疑案的破解,需要找到能夠作為線索的史料。我將史書中所有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史料都篩選了一遍,結果只找到一條,現在提供給大家。這條史料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七年條:
九月,葬始皇驪山。……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
這條史料非常重要,必須做一個詳細的解釋。秦始皇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210年,這一年七月,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天下的旅途中生了病。車駕抵達沙丘宮平臺(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臺)時,秦始皇病情急遽惡化,突然不治身亡,享年五十歲。隨后的事情,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沙丘之謀。沙丘之謀的主謀是趙高,他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的老師,秦始皇的貼身車馬班長--中車府令,他引誘胡亥,說動丞相李斯,三人結成政治同盟,偽造遺書,逼迫皇長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即位,建立起二世政權。
九月,二世新政府在咸陽舉行盛大的葬禮,將秦始皇安葬于驪山,就是現在的秦始皇陵。在安葬秦始皇的時候,二世皇帝下了這道處置秦始皇后宮的命令。這道命令說:“先帝的后宮當中沒有子女的人,不宜外放出宮。”根據這道命令,于是將她們全部殉葬從死,死者的數量相當多。
那么,從這條史料當中,我們可以讀取到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哪些信息呢?
一、秦始皇后宮的數量不少,具體的數量不詳。不過,秦的后宮,自有嚴格的制度。根據繼承了秦國制度的漢朝初年的情況來看,秦始皇應有正夫人一人,稱號為皇后。側室多人,都稱夫人。夫人們的稱號分別有美人、良人、八子(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是惠文王的側室,稱夫人,正式的稱號是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數種,她們地位的高低,比照政府官員的秩祿,也都有規定。所以我們可以說,真正有名分,可以被稱為秦始皇后宮的人,最多十來人左右。世上盛傳秦始皇的后宮列女在萬人以上,都是后世的傳聞和文學的夸張,是不能作為信史來看的。
二、這些數量有限的后宮們,分成了兩大類,一類是生有子女的,另一類是沒有生子女的。
三、凡是沒有子女的后宮,都按照二世皇帝的命令殉葬,被埋在臨潼的秦始皇陵里面了。
四、凡是有子女的后宮,免于殉死,在秦始皇死后,與他們的子女一道,還繼續活在人世上。
據我所知,上面這條史料是史書中有關秦始皇后宮的唯一的一條史料,我們從中能夠讀取的信息大概也就是以上四點了。情況介紹到這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現在,我們知道秦始皇的后宮有些什么人,我們知道秦始皇的皇后是誰了嗎?”
胡亥的母親是誰?
不管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中看,如同始皇帝這樣的權勢高位者寵愛幼子,常常還有一個重大的理由,就是在眾多的妻妾中,幼子的母親往往是年輕貌美,最得老夫歡心。妻是新人美,嬌妻幼子好,愛屋及烏的人情,古往今來如此。關于胡亥的母親,史書上完全沒有只言片語提到,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不得不要多說幾句。
在古代中國,特別是秦漢體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后或者皇后往往比較低調,對政治干預較少。待到夫君過世,兒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后以后,不但備受尊崇,高調出頭,往往權高位重,積極干政。特別是在兒子年幼即位的時候,太后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后的親屬們也形成一大政治集團,這就是我們不時耳聞的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權。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權,是世襲王政體制下的制度性產物。
秦國歷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后、養祖母華陽太后、母親帝太后都曾經擅權一時。二世皇帝的母親,在胡亥即位以前默默無名,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后,也沒有聽說過有關她的任何活動,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見于任何記載,這就不但奇怪,而且異常了。
我常常說,古史的記載,只有萬分之零點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九九都沒有記載,都是空白。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我們往往需要作合理的推想,盡可能地樹立一些識別性的標桿,既提示可能的方向和背景,也留待新的研究和發現來證實、填補、修正和證偽。對于胡亥的母親,我們不妨由此作一點合理的推想。
我們前面講過,胡亥絕對信賴趙高,他收到以李斯為首的老臣請求清除趙高的上書后,曾經回信請求老臣們不要懷疑和加害老師趙高。胡亥在回信中把趙高視為始皇帝死后自己唯一的依靠,賦予了兒子對父親的信賴。這封信見于《史記·李斯列傳》,原話是這樣的:“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
在這里,胡亥提到自己“少失先人”。胡亥所說的“少失先人”,首先應當理解為父親始皇帝的過世;不過,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親更早就已經過世。不然的話,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他的母親還健在的話,應當成為太后,母系一族,也應當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于除了老師趙高而外,幾乎是舉目無親,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獨感。也許,正是因為胡亥的母親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經早早過世,所以,始皇帝愛屋及烏,將對早逝嬌妻的愛憐轉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沒有留下她參與政治的記錄。
愛屋及烏的秦始皇,特意為胡亥選定了老師趙高。秦始皇之所以選定趙高,當然是看重他出類拔萃的能力,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和法律專家,也是車技高強的武士和干練的能吏。另一方面,趙高是趙國人,出身于趙國的王族,他的趙國出身,可能也是秦始皇選他做胡亥老師的原因之一。為什么這樣說呢?
戰國時代,各國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同一國家出生的人之間,交流更為方便。比如始皇帝的母親是趙國人,呂不韋為他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趙國人。秦始皇選用趙國出身的趙高作為胡亥的老師,或許是因為胡亥從小熟悉趙國的語言文化,選用趙國出身的趙高更為方便?
胡亥生于秦王政十八年,當時,他的祖母帝太后趙姬還在(十九年去世),趙姬是趙國人,這可能是胡亥與趙國關系密切的因素之一。不過,在胡亥與趙姬之間還有一位人物,這就是胡亥的母親。胡亥的母親,或許出身于趙國?她的趙國出身,正可以將趙姬、胡亥、趙高等趙國元素連接起來,為撲朔迷離的歷史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
追蹤疑案到了這里,我們對于秦始皇為什么格外寵愛胡亥,為什么考慮選取他為繼承人的問題,可以說有了大致的了解,對于誰是胡亥母親的問題,雖然也可以說是樹立起了幾個識別性的標桿,然而,詳細的真相,仍然深藏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無法找到可以引導我們繼續深入下去的線索。對于破解誰是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的后宮究竟是些什么人的疑案,我們剩下的最后線索,就是長子扶蘇了,我們將繼續追查下去。
追蹤疑案到了這里,我們對于秦始皇為什么格外寵愛胡亥,為什么考慮選取他為繼承人的問題,可以說有了大致的了解,對于誰是胡亥母親的問題,雖然也可以說是樹立起了幾個識別性的標桿,然而,詳細的真相,仍然深藏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無法找到可以引導我們繼續深入下去的線索。對于破解誰是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的后宮究竟是些什么人的疑案,我們剩下的最后線索,就是長子扶蘇了,我們將繼續追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