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老尼已鬼魅一般悄無聲息地來到了凌風身旁。
老尼來去如風,不知從哪里弄來一把小鋤頭,讓凌風揮鋤如飛。新墓泥土疏松,一挖幾挖,一個足以嚇死人的場景赫然呈現。
凌風和老尼首先看到的不是棺材,而是已經死去的韋芷。韋芷抱著一個嬰兒,在讓嬰兒吞食一條長長的蚯蚓。
這情景無論你有天大的膽和天大的定力都會汗毛倒豎,魂飛魄散。
老尼一百多歲了,沒有不見過的東西。平常人見不到的,老尼能見到;世上沒有的,老尼不會說沒有。十方諸佛菩薩、十方天龍鬼神、十方地獄、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老尼不知,佛知。
已經死過一次的凌風同樣膽大包天。他和老尼平靜地看著這一切。
伍谷婆婆、韋芷、李雯的墓葬是一種在山里才有的墓葬。這種墓葬和平原的墓葬不一樣。平原的墓葬通常是棺材放進坑里便用土埋上,直到埋成一個土饅頭。而山里的墓葬通常是在山腰挖一個穴,把棺材放進去后就像封門一樣把墓口封住,這樣墓穴里至少還有半個人的活動空間。所以女嬰奇跡般的活了下來。
凌風和老尼看到天下第一癡情女子韋芷就在這個還有半人高的空間里,抱著一個新生的嬰兒喂蚯蚓。嬰兒吸吮蚯蚓就像吸吮面條。此外凌風和老尼還看到嬰兒的脖子上掛著一個橢圓形的東西,那是一只已經修復好的塤。
“阿彌陀佛。”老尼唱了一聲佛號。
聽到有人唱佛號,韋芷抬起頭來,示意凌風和老尼不要打擾嬰兒進食。這時凌風和老尼又赫然發現,往日韋芷無比美麗、水汪汪的大眼睛已經成了兩個洞,兩個黑黑的洞,洞里有螞蟻進進出出。
不但如此,韋芷往日潤玉般細嫩的肌膚現在已經是尸斑點點。往日的韋芷已經不再美麗,但唯一不變的,是她的那頭長發,依然烏黑亮麗;唯一不變的,是她那一低頭的溫柔和天下母親所共有的那種慈愛。
雄雞又唱了。
聽到那雞鳴,韋芷像李雯一樣驚惶失措。老尼說:“阿彌陀佛,去吧,放心去吧。”然后又唱:
歸去來,
誰能惡道受輪回,
且共念彼彌陀佛,
往生極樂坐花臺。
歸去來,
婆娑世境苦難裁,
急手專心念彼佛,
彌陀凈土法門開。
歸來來,
誰能此處受其災。
如此三遍,便見韋芷半躬起身,向凌風和老尼盈盈斂衽施禮。凌風和老尼回禮。韋芷讓嬰兒把蚯蚓吃完,把嬰兒放下。
韋芷做鬼也是如此溫文爾雅。
然后韋芷手腳僵硬,躬身進了棺材,進去之前凌風和老尼看見韋芷黑黑的眼洞里流出了兩行豆漿一樣的液體。那是尸液,也是天下第一癡情女子留在人世間最后的淚水。自后,韋芷歸去。
韋芷躺進了棺材,五指如爪,一伸手拿起棺材板,給自己蓋上。可不知有意還是無意,棺材板拿反了,凌風和老尼看到了棺材板上的三個字:去長安。
那是用手指摳出來的字,入木三分,字字泣血。韋芷違背了自己生下兒女不進帝王家的誓言,她要他們送女兒進長安。作為母親,她不能讓女兒沒有了母親后又沒有父親。
后來,凌風和老尼又看見棺材板上還有四個字:崔公崔公。四個字同樣是用手指摳出,入木三分,字字泣血。這女子,對李隆基至死不忘。
歸去來,
誰能惡道受輪回,
且共念彼彌陀佛,
往生極樂坐花臺。
歸去來,
婆娑世境苦難裁,
急手專心念彼佛,
彌陀凈土法門開。
歸來來,
誰能此處受其災。
老尼繼續念。她淚流滿面。這是老尼為韋芷作的最后超度。一會,凌風看見韋芷從棺材中裊裊升起,向二人盈盈一拜,化一縷煙,飄向南方。
雄雞一唱天下白。
天亮了。紅日照大地。老尼抱起女嬰,交給了凌風,然后把墓穴封好,說:“回吧。”韋芷化煙而去,她的尸骸不能叫狼叼了。
凌風抱過女嬰,女嬰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金光燦爛。凌風脫下外衣把她包起抱在懷里。女嬰的小嘴就挨著凌風剛剛被李雯咬過滲血的右臂,添著那結痂的血,甜甜睡去。
大慟過后的凌風悲喜交集。
福慶寺的所有僧眾都叫女嬰“鬼女”,可“鬼女”難聽,后來慢慢就改為了“閨女”。這是一個奇怪的名字。也許只有凌風知道這奇怪的名字背后蘊含了多少苦和淚,多少情和痛。
王毛仲等人在縣令和僧眾的救治下,幾天后也能下地了。“八常侍”并非浪得虛名,他們用自己的藥、練自己的獨門武功療傷,漸漸康復了。王毛仲向縣令和僧眾道謝,然后找了個僻靜處拿出了自己進出宮禁的魚符門籍,向縣令偷偷亮出了自己的身份。縣令嚇得冷汗直冒。天啊,井陘縣招惹誰了,來的都是些難剃的頭啊。可王毛仲沒有要求對凌風作出什么處置,縣令放心了。
韋芷死了,李雯死了,死者已已,王毛仲不想和死人計較,何況有老尼在,計較也是徒勞。“八面來風”王毛仲和“二郎擔山”鐘然、“三羊開泰”哥舒夜、“五顏六色”涂鳳和“七上八下”黨凌等人把所有的怨恨都埋在了心底。
他們必須回京了。
自從出現了蒙面人,王毛仲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韋芷、李雯和伍谷婆婆下葬之前,老尼和凌風、伍谷站在福慶寺的橋樓殿上,看著縣令為王毛仲他們準備的五輛馬車轔轔駛出山谷。車上除了“八面來風”王毛仲、“二郎擔山”鐘然、“三羊開泰”哥舒夜、“五顏六色”涂鳳和“七上八下”黨凌之外,還有“一錘定音”張無奈、“四平八穩”唐突、“六六大順”歸翼的靈柩。一隊馬車漸行漸遠,漫山蕭瑟,腐葉滿地,一派悲涼。
隨后,蒼巖山又恢復了往日與世隔絕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