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回要的理由
公元前三十三年,漢成帝劉驁接了元帝的位子,這一坐就是數(shù)月,在這幾月間,劉驁把元帝葬在了渭陵,又把他大舅父王鳳由右將軍的位置提拔到大司馬、大將軍的位置上,除了大司徒史丹之外,權勢一時無二。
至于定陶王劉康,眼見奪嫡無望,他也識趣的溜回了自個兒的封地,面上是恭敬的緊,只是他心中的真正想法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等待了七八年,終于得到了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劉驁心中興奮莫名,這這時候,對他施以援手,加以幫助的人,他都決定給與重重的賞賜,至于那些一直忤逆與他,依附定陶王的大臣權貴,劉驁也心中暗狠,毫無疑問,一旦有莫須有的理由,他這一國之君就會果斷的干掉那些“舊臣”,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實在是再有道理不過的句子。
等待的日子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在王莽遇刺受傷的消息傳到未央宮之后,劉驁的第一個念頭便是:王莽是生是死?緊隨其后的念頭卻不是關心刺客的身份,而是在心中狂叫:這便是寡人要的理由!
自古無情帝王家,以前劉驁總是不能理解他父皇的所作所為,而輪到他做皇帝時,他便明白了: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向也就會大不相同。
----宮外匡衡處-------
尚書令石顯一斟接一斟的喝著美酒,披頭散發(fā),狀若瘋狂,喝到盡情之處,他還會忘情高歌,只是那雄壯悲鳴的曲調(diào)入了他的嘴,便再也認不出它們的本來面目。
無奈的搖了搖頭,大漢丞相匡衡抿著烈酒,閉目沉嘆:“你這又是何必呢?”
“咕嚕嚕”一仰脖,又是一樽酒水入了口,深深的咂了砸酒香四溢的舌頭,石顯一掃之前的頹廢之色,鄭重的盯著匡衡,咬牙切齒的說道:“何必?你又是何必裝蒜呢?”
匡衡眉頭一皺,低頭飲酒,默不吭聲。
騰地一聲站起身,“咚”地一聲擲出了手中的酒樽,石顯雙手撐起,面色猙獰,雙目赤紅,嘴中嘶聲道:“你莫要告訴我,你什么都沒察覺到,更不要跟我說,朝廷無事,你我安枕無憂!”
緩緩的抬起頭來,淡淡的掃了石顯一眼,匡衡冷冷的說道:“那我倒要聽聽你的高見!”
石顯冷哼一聲,瘦削的頭顱向前傾起,雪白的牙齒一閃一閃的泛著寒光:“先皇未薨之時,你我自然高枕無憂。可你莫忘了,如今的小皇帝登基之前,可是曾經(jīng)向你我示好!那時候我們認為時候未到,婉言拒絕了他的要求!”
說到這里,石顯深深喘了一口氣,似乎是在懊悔,又似在沉思,對面盤膝坐起的匡衡卻不為所動,依舊是那副云淡風輕的模樣,只是等到石顯停頓的時候,他才開口問道:“那又如何,當今陛下氣吞山河,胸懷廣闊,又怎會在意那小小往事?”
聽得匡衡所言,石顯再不多言,只是怒目而視,揮袖離去,等到他走出幾丈遠的時候,空氣中傳來一句:你好自為之!
匡衡扶額苦笑,自言自語道:好自為之?我倒是想!可是陛下真能放過我們?以我們的手段,又怎么斗的過背后有王氏、史丹撐腰的皇帝劉驁?與其徒勞掙扎,不如稍作等待,身死家破那是萬萬不會,可少不了要被削官貶職,可即便那樣,又會如何呢?自己為官幾十年,早淡了那爭斗的心思,只想尋一處世外桃源,無憂無慮,沒有勾心斗角,不會爾虞我詐,更不會出現(xiàn)血流成河這類的場景。無他,自己實在是累了!
------廷尉府-----
“查出行刺王莽的是哪路毛賊了嗎?”中堂居中的位子,身材魁梧的馮野王一邊擦拭著手中的寶劍,一邊頭也不抬的問道。
“回廷尉,小的已經(jīng)查了出來,當時行刺少府丞的賊人足足有二十人,他們是以郭隱為首的。~~~嗯,少府丞身邊只有兩個家奴侍衛(wèi)!”頂盔荷甲的軍侯說完上半句之后,又恭謹?shù)募由狭撕竺娴难a充。
微微的搖了搖頭,輕輕的對著劍刃吹了幾口氣,然后抽出絲綢小心的擦去那劍上的灰塵,馮野王這才說道:“劍鋒寒而不露,這王家子不可小覷!嗯,可有查出那郭隱的藏身所在?”
中年軍侯面露難色,遲疑的說道:“屬下無能,竟然斷了那郭隱的痕跡。”
劍光一閃而逝,中年軍侯只覺得自己面前寒光一閃,過后,他便少了一簇細發(fā),到了這時,他哪里還會不知道是誰出的手,一咬牙,雙手捧盔而立,嘴中道:“多謝廷尉開恩!”
馮野王淡淡的說道:“罷了,你自去加派人手,務必斷了那郭隱的逃匿之路。記住,若是五日之內(nèi),尋不到他,我便唯你是問!”
黑臉軍侯大汗淋漓,嘴中道:“諾!”
-------陽平侯府-----
王鳳笑的很是開心,在飲罷幾樽烈酒之后,他盯著面前能歌善舞的歌妓,內(nèi)心竟然燃起了一把熊熊烈火,寶刀未老,雄心再起!情至酣處,王家家主便在那軟塌之上與一個絕色少女成就了一番好事。
-----三公雜談-----
《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公”。
周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義。”)。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zhàn)國并爭,各有變易。秦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
西漢初承秦制,不置三公。漢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馬,當太尉之職。
西漢末,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又置太尉,以太仆趙熹為之,而與司徒、司空為三公。
漢哀帝元壽二年,置太傅,位在三公上;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師、太保,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北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司徒、司空、太尉。
至此,后世歷代皆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