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曾說過: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
這一點非常適用于我們當代的文壇,尤其是對一名作者而言,可謂是勵志名言。作為一名作者,抑或高稱謂作家,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這尤其是在小說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過去,我常對黨建政治類的文章偶爾寫一些中短評,立足社會熱點和焦點寫出自己的一己淺見,但對于文學類,小說類則寫之甚少,這或許與從事的工作多少有點關系。我很喜歡文學,更喜歡小說。
對于一部作品進行評論,我認為無論是影視劇評,還是文學評論,抑或是單純的小說評論,作為一名評論者都必須認真讀透需評論的作品,這是基礎,因為對任何形式的作品進行評論,都必須持有非常嚴謹的態度,這與做人是一樣的道理,必須對作者、對作品和讀者負責任,不能不負責任地對作品胡評亂評,這其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作品的相關評論都是展示給廣大讀者看的,故而要對讀者負責任,不能誤導讀者對作品的認識,以及真實的一次心靈碰撞和交流。文學需要持有嚴謹的態度,對文學評論,或者單純地對某部小說的書評同樣需要持有嚴謹的態度。
今天抽出半天空品讀了《長歌為卿》這部小說,從第一章〈故地重游〉至第二十章〈云歌四時〉,我認真看了一遍,看后心中忽然產生了許多共鳴感和感悟,這的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作者駕馭文字和語言的能力,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人物心理描寫細膩,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端木凌、湘紀、花易冷,還是寧歌塵,都各有特點,對于人物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都字字句句認真進行了細致描寫和刻畫。
看的出作者在對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采用了推波助瀾、自然銜接的手法。在作品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者是一波方平,一波又起。方才是風平浪靜,突然間波濤陡起,由此產生了一種波瀾起伏、高低錯落的氣勢。
首先,來自作家處理的這個特殊的題材,來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寫的物象。以環境而論,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包括風聲習氣、歌謠禮俗等,這些,在小說中顯然都注意到了,這對于故事中的情節點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是妙筆生花!
再者,《長歌為卿》這部小說中所詮釋的文化,特別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對整部作品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對于人物出場和人物塑造,都起到了‘紅花需綠葉配’的作用,這一點也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這一點讓讀者讀來更會被小說中的故事所吸引。在結構這個作品時,作者還采用了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手法。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安排了幾個緊張的場面。如果讀者是對事態的發展和作品中人物命運關注的話,那么伴隨著作品中險情的一個個出現,讀者的心里必然會會發生一次次緊張的跳動,并由此產生一系列的懸念。
小說,作為作家審美創造的產物,虛構的產物,必然會打上他自己的精神印記。
細讀過這部作品后,作者的筆力和作品的凝重、恢弘大氣,令我折服,讓我震驚,一時思緒浪涌,興感云屯。
那厚重而又極具表現力的語言,那細致而又洗練到讓人難以忘懷的細節,那一個個命運獨特而又個性突出的人物性格以及他們的命運,那整體的渾厚、蒼涼而又深邃得頗帶神秘感的地域文化特色,還有那血淚交流、悲劇交疊的沉重的歷史氛圍,等等,都仍然引我遐思,讓我感喟。我堅信這部小說有恒久的藝術魅力,雖然已經有了那么多的評論,但我仍然覺得有話可說,我相信自己拜讀時的直覺。(評論者:夜半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