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很識時務的,提出諫言,說是要制定朝會禮儀,使君臣之間有規可循,劉邦便決定采納。
其實以往劉邦最討厭儒生,他自個文化不高,就特別不喜歡人賣弄文采,甚至對那些文人,有輕視慢待的行為。
但有些時候,有些事情,還必須得文人來做的。
當時酈食其就是個例子,酈食其,陳留高陽(現在的河南杞縣西南)人,雖然貧窮落魄,但志向很高。
當年劉邦帶兵在陳留經過,酈食其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來拜見他,劉邦正跟兩個美少女,談人生談理想,正琢磨著怎么誘拐未成年少女。
便聽手下匯報說道:“有人求見!”
劉邦便隨口問道:“什么人???不識相!”
屬下人接著說道:“戴著高帽子,穿著很古怪,不過看起來,倒是讀過書的!”
劉邦牽著倆美少女的小手,滑膩膩的,一邊摸著,一邊應付說道:“告訴那個狗屁讀書的,就說老子我忙著,那么多國家大事,沒空聽他啰嗦!”
屬下便按照原話回復,氣得酈食其跺腳,六十幾歲的人啦,還那么大暴脾氣,瞪著眼睛說道:“老子不光是讀書的,還是個大大的酒徒!”
那屬下蠻為難的,蹭蹭跑回去,轉達給劉邦。
豈料,劉邦聽著舒服,酒徒啊,臟話啊,聽著親切,便召見酈食其。
劉邦大刺刺的坐著,雙腿分開,翹著二郎腿,很不雅觀。
這副死相,是他的招牌動作,讓人看著很不爽,總覺得這小子欠收拾。
酈食其那個氣啊,干脆只是隨便施禮,也不跪拜,很直接的說道:“足下欲助秦攻諸乎?且欲率諸侯破秦也?”
意思是說,您是想幫著秦軍攻諸侯呢?還是率領諸侯破秦軍?
劉邦立刻火冒三丈,張嘴便罵道:“白癡!天下百姓受秦迫害那么久,我怎么能幫著秦軍攻諸侯呢?”
酈食其冷哼說道:“如果您真的是聚義師而誅無道,就應該尊老愛幼,對待俺老人家,咋能這么沒禮貌?”
劉邦想想,那么多人看著,還有小美女,在身邊偷笑,便正經坐好,干咳說道:“你們都退下吧!”
接著便邀請酈食上座,酈食其因言六國縱橫,劉邦聽得很高興,就賜酈生酒食。
酈食其侃侃而談,嘴皮子功夫強悍,大聲說道:“足下糾集烏合之眾,網羅散兵游勇,萬余人的隊伍,也想對抗強秦?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嘛!你應該先取陳留。這地方不錯,交通樞紐,四通八達,而且很富庶,有天下糧倉之稱。我跟陳留的縣令是老朋友,如果您信得過,我可以做您的使者,去說降陳留令?!?/p>
劉邦想想吧,不費力氣就能拿下陳留,自然是更好,便答應啦,果然不戰而取陳留。
酈食其被封為廣野君。
而叔孫通從秦二世胡亥,那逃跑以后,就跑回了老家魯國。
但是不久啊,魯為項梁所占領,他就投靠了項梁。
項梁死后改從楚懷王,懷王被項羽徙湖南時,他見跟隨義帝沒什么出路,就直接跟隨項羽麾下。
這個叔孫通,真是有本事,幾番易主,換主子比換衣服還快,要不怎么說,聰明,懂得審時度勢?
劉邦攻入彭城后,他便改換門庭,再投靠劉邦。
為了投其所好,他身為儒生,居然不穿儒服,不戴儒冠,生怕被劉邦嫌棄。
他天天穿著一身楚制短衣,劉邦以其能變通,不像其他儒生一樣裝模做樣,就特別喜歡他。
這叔孫通有百十個弟子,追隨他一起投了漢王,帶著這么一支儒生隊伍,過得是風生水起。
有人說,他向劉邦推薦的,都是些盜賊,壯士,從來沒推薦自己的弟子當官。
他便笑嘻嘻的說道:“什么叫做時機,懂嗎?現在還不是時候,打天下的時候,要的可不是文弱書生!耐著性子等吧,機會就快到啦!”
由此可見,這個叔孫通是個多牛的人物。
平時劉邦喜歡聽什么,他就說什么,現在自然建言制定朝儀,自然不是沒準備的。
他每日琢磨劉邦,想著什么,需要什么,現在提出的這個建議,果然讓劉邦龍心大悅。
便將這事交給他去辦,叔孫通去魯國,在那里找了三十個宿儒,集體研究出一套禮儀。
他們用綿繩和稻草排列君臣位次,在郊外演習朝覲的儀式,劉邦也讓君臣們跟著去練習。
這時候的分封,已經完全搞定,呂后的兩個哥哥——呂澤、呂釋之也得到分封,呂澤封周呂侯,呂釋之封建成侯。
呂雉很明白,這個時候的功臣,自然少不得自己家人,否則這日后她依靠誰啊?
高帝七年十月初一,是大年頭一天——這里必須說明,西漢時期的歷法,是以十月為歲首的。
不像我們現在正月初一才是大年頭一天。
為什么以十月為歲首呢?中國三王時期,就對歲首有過不同的規定,夏時以正月為歲首,殷時以十二月為歲首,周時以十一月為歲首。
叔孫通草創禮儀制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秉承戰國末期以來“五德終始”的說法,確定一年的歲首。
什么叫“五德終始”呢?這個說法是齊人鄒衍創造的。
他寫過一篇文章叫《主運》,說做天子的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顯示其符應,他就穩穩當當地坐定了龍椅。
如果他的德衰了,另外的人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而且這一德足以勝過那一德的,就取而代之。
這樣按照五行的次序運轉下去,就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
鄒衍發明的這一套“五德終始說”,很得當時的推崇,有很多追隨者。
他們認為黃帝得“土德”,天就顯示了黃龍地螾,螾是什么東西?就是大蚯蚓。
所以他的顏色尚黃,他的制度尚土。
后來呢,土德就衰敗了,木戰勝了他,在五行中木克土。
所以禹據木德而興,他建立了木德的制度,改用青色的衣服。
再以后湯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也都有他們表德的符應和制度服色。
鄒衍和他的追隨者們排好了這個順序,定出了五德的法典。
到了秦始皇得了天下,按照這個順序,他是應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但卻一直不見上天的什么符應。
因此有人對他說,其實這個符應在五百年前已經出現了,從前秦文公去打獵,捕獲過一條黑龍,那就是符應了。
秦始皇很高興,就以鄒衍們制定的法典搞了一套“水德”的制度。這套制度以十月為歲首,衣服和旗子都用黑色,稱黃河為“德水”。
所以這次叔孫通制定朝儀,當然也要按這一套行事。
PS:戰國末期以來隨著“五德終始”之說的流行,與五行相對應的五帝諸神,也成為帝王祭禮的上帝神。五德是什么?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按照陰陽五行說推論,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赤;北方是水,屬陰,神是玄冥,顏色黑;西方屬金,神是少皞(或作少昊),顏色為白;東方為木,神是太昊,顏色為青;中央屬土,神為黃帝,顏色為黃。其與五行相對應鳥獸是: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西方為白虎,東方為青龍。與五行相對應的還有五帝,即黃、青、白、赤、黑。秦始皇只祠“黃、青、白、赤”四個上帝,惟獨沒有建黑帝祠。為什么呢,因為秦始皇以“黑帝”自命,崇奉的是“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