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韓信,除去彭越,舉國為之震動。
正在狩獵的淮南王英布,無比的憂心,冷汗直流,現在興漢三杰里,韓信跟彭越都被除掉,就剩下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雖然事情還沒發生,但他完全想象得到,接下來也許就輪到自己。
狡兔死、走狗烹,帝國破、謀臣亡,果然很應景。
英布開始秘密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將士們的體能,防護能力,一直在加快訓練步伐。
以免那一天的到來,他有過硬的防備。
他英布絕對不能像韓信跟彭越一樣傻,乖乖的束手就擒。
經過韓信跟彭越的事件,劉邦越來越擔心,呂雉的鋒芒畢露,很顯然政治才能,遠遠高出他劉邦。
他開始后悔,自己曾經頒布的命令,那就是他離開宮的時候,讓呂雉跟蕭何輔助太子監國。
呂雉就是通過這樣的機會,才讓自己羽翼豐滿,并且無視于他,擅自越權行事。
眾位大臣們,都似乎達成一個共識,凡事聽命皇帝,但又必須經過呂后。
若是再這樣下去的話,他劉邦哪天駕崩,繼位的太子懦弱,很可能皇權落在呂后的手里。
劉邦苦苦思索對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先后冊封皇子劉恢為梁王,皇子劉友為淮陽王,并且通過修正屬郡建制,增擴了兩個封國的地盤。
兩個皇子雖然都非呂后所生,呂后也并沒有對劉邦的分封方案提出疑義,畢竟天下姓劉,用同姓王逐漸取代異姓王,是大勢使然。
呂雉已經很給劉邦面子,他喜歡封王就去封,他喜歡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她并未多加阻撓。
但她沒想到的是,這僅僅是劉邦的第一步,接下來劉邦再次提出易儲。
劉邦為了這次的易儲,煞費苦心,下了很大一番功夫。
基于上回失敗的經驗,這回他是有備而來。
首先,他親手提拔起的一些政壇新銳,用來對抗沛豐系老臣形成抗衡。
等正式表決態度的時候,省得形成“一邊倒”的局面。
其次,最難纏,最堅持的周昌,已經跟如意去了封國,再沒有跟他死扛的。
他不奢望群臣異口同聲擁護他易儲,只要他們不群起力挺,事情就會順利得多。
呂雉先跟老臣們打過招呼,接著便將審食其召來。
審食其認為這事,還得靠張良出主意。
劉邦跟張良是打仗時,建立的友誼,他認為張良是最無私的。
功成身退,更是義薄云天,因此劉邦還比較聽他的。
呂雉便讓呂釋之去拜求張良。
張良在大漢建國后。就毅然決然選擇請辭,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長安定鼎之后,張良隨劉邦入關,他就開始學道家辟谷、導引之術,謝絕任何賓客,閉門不出,幾乎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劉邦平息陳豨的叛亂,是生拉硬拽才把他搬出來隨駕的。
張良曾多次表示自己“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
赤松子是傳說中的仙人,神農時的雨師。
據說他教神農服冰玉散,能入火不焚,入水不溺,炎帝少女追之,俱得仙去。
呂釋之找到他的時候,他看在呂雉的面上,還是見了他。
呂釋之嘆息說道:“大事不妙,所以特來請教先生!”
張良含笑說道:“我早已不問世事,請回吧!”
呂釋之央求說道:“如今這件事,只有你能幫忙!皇后娘娘日有所思,夜不能寐,甚為煩憂!現在大王要廢長立幼,此事重大,先生怎能高枕而臥,聽之任之呢?”
張良微微遲疑,但還是拒絕說道:“將軍此言差矣。當初皇上肯屢次聽從我的計策,皆是因為在困境!再說現在是大王的家務事,我沒權利多加干涉!就算干涉也起不了作用!”
呂釋之以退為進,哭喪著臉說道:“罷了,我這就回去,回復皇后娘娘!哎,只怕她也禍不久矣!”
張良微微蹙眉說道:“此話何解?”
“現在要換的太子,是劉如意啊!戚氏一直想做皇后,再加上大王的寵愛,如今皇子再成為太子,恐怕皇后娘娘,很快便沒有容身之處!”呂釋之滿含悲色,淡淡說道。
說完,轉身就要離開。
張良急忙說道:“將軍且慢!此事大王主意已定,誰說也沒用的!不過倒是有個主意,也許能改變大王的想法!以前大王曾下詔求天下賢士,有那么四個人,大王想招而沒有招來。這四個人年歲已經很大了,而且對大王的為人,有些不屑!因此逃避山中,堅持不與漢朝合作,不做漢朝的臣子。”
呂釋之不解說道:“先生您的意思是?”
張良緩緩說道:“大王對這四個人很尊重,如果皇后娘娘,能夠請得動四人,也許還有希望!讓太子殿下,寫一封親筆書信,再用一個能說善言的辯士,卑詞安車去執意邀請,或許能夠請得動他們出山!請來之后,要做最尊貴的貴賓款待,讓他們常常隨從太子入朝,大王若是見到,必然驚奇!若是出言詢問,此事便成了!”
呂釋之覺得有道理,便回去匯報給呂雉。
呂雉便按照張良所言,讓劉盈跟張良各自休書一封,求才若渴。
張良的信,寫的是文采斐然,盛意拳拳,感人肺腑。
然后再讓使者去請這四位高人。
他們就是被稱為“商山四皓”的四個隱士,為首的姓庾,字宣明,因常在園中,號東園公。
第二個姓崔,名廣,字少通,齊國人,因隱居夏里修道,故號夏黃公。
第三個姓周,名術,字元道,號稱是周泰伯后裔,河內軹人,人稱甪里先生。
第四個名綺里季,《陳留志》介紹他姓吳,名實,字子景,居住在綺里,因號綺里季。
但這四位高人,并未準備出山,只是回了一封書信給張良,表示很習慣隱居的生活,并不愿理會世俗。
請求能讓他們恪守兔鹿之志,在這山林中終老此生。
張良并不氣餒,很快便卷土重來,再次精心挑選辯士,帶上厚禮,懇切迎請“四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