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為了讓哈德爾酋長繼續看到“兵變”的場景,林星并沒有立刻下令射殺他們,而是時不時的讓他們逃出一些,裝作繼續在兵變一樣。
就如此,每當哈德爾酋長看過去的時候,看到的都是一副一直在平定叛亂的樣子,隨著越來越多次的看到,哈德爾酋長以及其他三位酋長的警惕心越來越松懈,直到最后懶得再看下去。
而看到這一幕的林星雙眼一亮,又觀察了一下以及快要被殺的七零八落的土著仆從軍,看了沈錫一眼,在看到那緩緩點下的頭之后,沉聲道:“傳令,火槍兵射殺土著奴隸,在火槍兵射殺完所有的土著奴隸之后,全軍進入臨海城之中,不得有任何一人出現意外,凡是有異議的,不論是土著還是漢人,一律殺死!”
說完這一段話之后的林星,看向了身后的張虎道:“張虎,這件事由你和張壯來辦,記住,不要讓我失望了。”
“諾,屬下絕對不會讓大人失望!”
在張虎興高采烈的下去之后片刻,連綿不絕的槍聲隨之響起,只不過在這早就已經殺紅了眼的戰場之上,卻是沒有多人去理會。
半山腰上,沈錫看向了沉默不語的林星道:“大人,我們也應該回師臨海了。”
“明達,你說這一次我做的對嗎,為了最后的勝利,我已經讓將近兩萬七千土著的生命留在了此地,我真的有些怕,怕有朝一日,我會拿我們漢人的命如此。”
正所謂有一就有二,林星自己都不知道,在未來自己會不會為了勝利,同樣不把漢人的命當命,這讓林星有些唏噓,當然也只是唏噓,卻絕對不是后悔。
“大人勿憂,從古至今,歷史皆是由勝利者來書寫,只要大人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八荒,今日之事是存還是滅,皆在大人的一念之中。”
林星的唏噓,沈錫不懂,他自以為林星會說這樣的話,只不過是在含蓄的表達,擔憂如此行事,對自己的名聲有礙罷了,也是因此,沈錫才說出了這么一番話。
“是嗎······”
古人曾經說過,高處不勝寒,林星以為曾經的自己,已經切實的體會過了,但是到了此刻他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高處不勝寒。
對于沈錫剛剛的那番話,林星并沒有多說什么,他要這樣理解就如此理解吧,畢竟即使林星真的的解釋了,說不定還會被沈錫認為是林星如此裝裝樣子而已。
雖然對于自己和這個時代的人,在思想之上有著一定的鴻溝,但是林星很快就整理好了自己的思緒,打馬向著臨海城的方向道:“不說了,返回臨海城!”
在半路之上,林星就聽到了后方傳來的鳴金之聲,同時還伴隨著巨大的歡呼聲,林星明白,到了此時,如果沒有錯什么意外的話,那么沈錫定下的戰略,一勝二敗三勝的二敗已經成功了。
當然林星并不認為還會出現什么意外,要知道為了做到萬無一失,林星并沒有把剩下沒有被焚毀的輜重糧草帶回來,而是留在了原地,盡力的造成一種潰敗之后才會出現的場景,會的就是徹底打消哈德爾酋長的疑惑。
在林星回到了臨海城之后,護衛隊、火槍隊,以及當做運輸兵用的平民隊,這僅剩下的三支隊伍全部都倉惶的回到臨海城之中。
臨海城四門緊閉,一副風聲鶴唳的樣子,這就是哈德爾酋長以及其他三位酋長,領兵兵臨臨海城城下之后,所看到的場景。
“哈哈哈哈,無膽而又懦弱的漢人,我們盟主說了,只要你們開城門投降,我們盟主將會既往不咎,不會殺死你們,如若不能,破城之后,屠盡一切!”
被哈德爾酋長命令來到城門下喊話的土著,一臉都是趾高氣揚的看著城墻之上的護衛隊士兵,在心中暗道:“我就知道,漢人終究只是漢人,還是怎么的沒用和懦弱,真不知道,那些被剿滅的部落到底是怎么回事。”
心中正在暗想的土著,突然聽到了一聲轟鳴之聲,腦海之中還在想著難不成打雷了的土著,他的整個身子已經在火光之下,四分五裂。
“混賬,該死的漢人!”
哈德爾酋長齜目欲裂的看著被火炮轟的四分五裂的手下,怒火從此了整個心間和大腦,他似乎感覺到其他三位酋長看向自己那隱含著嘲笑的目光,在心理的作用之下,讓哈德爾酋長最后一絲理智都消失了,大吼著下令道:“傳令,給我傳令,吹響號角,全軍攻城,破城之后,我一定要屠光所有的漢人!”
“盟主,稍等,切勿下令!
哈德爾酋長被怒火沖昏了頭腦,就在沒有攻城武器的情況之下,就發起攻城戰,但是其他的三位酋長可沒有,特別是薩爾圖酋長,要知道到了此時,他麾下原本的一萬人馬,可是只剩下了三千多了,要是再這樣無謂的損耗的話,那么他就可以滾出這個聯盟了。
“盟主,先不說此時勇士們都已經疲累不堪,更何況,如今我等沒有一樣攻城器械,如何攻打此高城,淡淡憑借勇士們的話,不知道要損失多少勇士,還望盟主思量。”
“還望盟主思量!”
三位酋長這一番將實現擺道理,連說帶著一絲絲逼宮意味的話,讓哈德爾酋長可謂是有火發不出。
畢竟他們說的是對的,在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之下,怎么可能打下臨海城,要真的攻城的話,那么就不知道要死去多少土著才行了,當然更為有可能的就是,等到土著死的差不多了,臨海城都不可能打下來。
深深的洗了一口氣,哈德爾酋長,努力的讓自己表面之上平靜下來道:“你們說的對,是我過激了,這樣吧,讓勇士們扎營休息,同時去其他地方抓一下漢人工匠過來,讓他們為我們打造攻城器械。”
三位酋長互相對視了一眼,掩下了眼中的神情道:“盟主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