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云拿出了一張紙,看了看,說:“今天安排到四點半,五點半就去賓館就餐。晚上七點半還安排了玉老師你的講座,講座時間長短由你決定,講座結(jié)束之后,就是自由活動時間。玉玲瓏聽完點了點頭,飄雪今天特別開心,拉著玉玲瓏和柳如云,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在岳麓書院的大門前合影。玉玲瓏也招呼周圍的人都過來一起合影。三十分鐘很快就過去了,林夢嬌拿著擴音器呼喚著大家,沿著旅游路線,來到了二門。穿過大門,我們就來到了二門,在二門的門額上懸著“名山壇席”匾。
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為衡山的七十二峰,回雁為首,岳麓為尾,“麓”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書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為有了岳麓書院而更加的有靈氣;“壇席”即席位,除地為壇,上設席位,以示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兩旁的對聯(lián)“納于大麓,藏之名山”說岳麓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這樣的環(huán)境正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難怪這岳麓書院能夠培養(yǎng)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看來要成為儒學大家,還是要有好的地方來修身養(yǎng)性,這樣才能感悟天地,體悟儒家學問的精髓。”玉玲瓏欣賞著眼前的一切不無感慨地說著。
穿過二門,我們便進入了院內(nèi),在左右兩邊,左邊是教學齋,右邊為半學齋,它們都是昔日師生們的居舍,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集體宿舍。古代書院的教學方式和現(xiàn)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xiàn)在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而古代,大部分時間是在寢室里自修,老師定期開講,解答學生的問題。當年的王夫之、曾國藩等人均住在這里。林夢嬌介紹著教學齋和半學齋,原來這就是他們的學生宿舍了。參加活動的人們都駐足觀看著,多少名人大家都是在這里三更燈火五更雞,寒窗苦讀,才有了以后的輝煌成就。到了這里,這次的活動似乎已經(jīng)不是一次養(yǎng)生健身活動了,就像一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溫習,特別是儒家文化在湖南的發(fā)展史的回顧。
“好,請大家隨我來,現(xiàn)在請大家都站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岳麓書院的講堂了,請大家保持安靜,聽我仔細的講解。”講堂是書院的核心部分,位于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我們今天講解的重點,是最能體現(xiàn)岳麓書院作為教學作用的地方。講堂又稱“靜一堂”或“忠、孝、廉、節(jié)”堂,歷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規(guī)模的修繕,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又經(jīng)過同治年間的大修后遺存下來的。講堂內(nèi)有三塊匾,分別是“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塊匾:“實事求是”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撰。林夢嬌用手指著講堂上懸掛著的第一塊匾。“實事求是”源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漢書》在評價獻王的時候,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國教育制度發(fā)生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
各種學術層出不窮,莫衷一是,校長手諭“實事求是“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從社會的實際出發(fā),求得正確的結(jié)論。在教育制度發(fā)生變革的關鍵時期,這一校訓起到了辨別方向的作用,并對這里的學生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青年時曾寓居半學齋,“實事求是”對他的思想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他豐富和發(fā)展了“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使“實事求是”成為思想的精髓。作為中國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更是“實事求是”的思想上升為鄧小平理論的基礎,成為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方針原則。請大家再看第二塊匾:“學達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賜的。“學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
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伯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里說的性是指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學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賦。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復人的天命之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這塊匾是康熙皇帝對岳麓書院理學教育的表彰。那么說到這里可能會有朋友提出一個問題了,“理學是什么呢?”理學是儒家學說發(fā)展演變到了宋朝時的一種稱法。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我們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頤的老先生,而發(fā)展壯大理學思想的則是著名的程頤、程顥兩兄弟。二程兄弟為了把理學發(fā)揚光大,在洛陽設壇講學,一時門庭若市。
當時有個南方學者叫楊時專程前往求學,時值隆冬,大雪紛飛。兩位老師正在午休,楊時就恭敬地站在房檐下,直到老師醒了,他才執(zhí)經(jīng)問教,而屋外雪地里留下了兩個深深的足印。當楊時學成南歸時,程頤目送并且非常高興地說:“吾道南矣”。“程門立雪”的故事不僅教育大家應謙虛謹慎,勤奮好學,而且是理學南傳的一個標志。說道這里,林夢嬌停頓了一下,讓大家仔細觀看頭頂上的匾額,希望大家能從這里領悟一二。稍事休息了一會,林夢嬌指著第三塊匾“道南正脈”。從那時起,理學通過楊時傳到江南,并發(fā)展為“湖湘學”等多種學派。
所以后來乾隆皇帝御賜“道南正脈”匾懸掛于此,用來表達岳麓書院是理學的正宗之傳。皇帝所賜匾,意在勉勵學子宏揚理學,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同時告訴人們在這里求學,可以獲得德性修養(yǎng),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大家再往下看,講堂的正中是一個高約1米的長方形講堂。這是以前老師講課的地方,上面擺著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張試和朱熹這兩位大師論講于壇上而設的,表示兩位大師平起平坐,不分秋色。當年兩位會講的時候,盛況空前,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講的人數(shù)達數(shù)千,就連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見當時朱、張兩人名聲之大。
古代上課的時候,學生不能坐在凳子上,大多自己帶蒲團,席地而坐。以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同時也顯示了老師的威嚴,想想看,歷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國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當年他們就是坐在這底下,聽老師講課的。這就不由得使我們產(chǎn)生了敬意,這種滲透著人文精神的講堂,就使我們有了更親切的感覺。在講堂里,存有不少的對聯(lián),這些對聯(lián)多為表達個人的志向、稱頌書院或者講明了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大家請看一下這幅對聯(lián),它是清代書院山長曠敏本所撰。上聯(lián)是:是非審之已,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shù),陟岳麓峰頭,朗月太極悠然可會。
下聯(lián)是:君親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對聯(lián)的意思是這樣的:“是和非要先從自我審察,別人的抵毀和贊譽就由別人去說吧!得和失聽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強求,只要登上岳麓山頭,感受一下朗月清風,天地萬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榮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親恩如何來還報,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賢的道統(tǒng)如何傳播,當?shù)巧虾贞嘏_,感受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對聯(lián)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xiàn)了清代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思想。”
說到此,林夢嬌掃視了大家一眼繼續(xù)說到:“好了,今天的講解參觀就到此結(jié)束了。請大家自由活動,四點半在岳麓書院前門集合,明天我們繼續(xù)參觀御書樓和文廟祠堂,我還在這里等候大家,如果有什么需要請盡管找我。”林夢嬌如釋重負一般,放下了擴音器的耳麥,找了一個不是很顯眼的地方坐了下來。倒是她的那身裝束在這么多的人群中顯得格外的醒目,所以說找到她并不是很難,不時有人過來咨詢著她。玉玲瓏站在講堂的一側(cè),看著懸掛在中間的那塊“學達性天”的匾額。
腦海里回想著林夢嬌的講解,似乎有所感悟,忽然開朗,對于晚上的講座,腦子里也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人們在岳麓書院的講堂里參觀瀏覽著。因為事先孫玉成在宣布活動開始時,就交代了,晚上有玉玲瓏的講座,在參觀期間不要打攪玉玲瓏。等所有的參觀結(jié)束以后,會專門安排時間和玉玲瓏老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人過來打撓玉玲瓏,玉玲瓏也難得清閑下來,繼續(xù)和飄雪,柳如云一起參觀著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