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酒醒之后,察覺不對,連番追問之下,蔡琰也不好瞞著蔡邕,反正遲早都要讓蔡邕知道,再者到時候勸說蔡邕的非是蔡琰,而是劉循。
老爺子氣得暴跳如雷,蔡邕活了大半輩子,因窮困潦倒賣兒賣女的見過,合著外人算計老父的還是頭一回見。蔡邕心疼蔡琰,也知道自己女兒若是沒人攛掇,決計不會如此,哪個攛掇的,蔡邕自然心知。
砰!
馬車門被蔡邕一腳踹開,老爺子多年未動武,今日倒是讓人開眼界了。孟超趕緊勒緊韁繩,停住馬車,讓怒氣沖沖的蔡老爺子下來。
劉循、司馬懿早就聽到前面動靜,這會也下了馬車,劉循恭恭敬敬的站在蔡邕面前,任君處置。蔡邕瞇著眼,笑著說道:“這不是名譽河洛的劉循劉小公子,勞煩小公子在這荒郊野外的與小老兒說話,小老兒慚愧啊?!辈嚏哒f得是笑瞇瞇的,司馬懿在一旁聽得是心驚膽戰,頭皮發麻,蔡邕若是破口大罵,反正都被罵習慣了,可是蔡邕如此,還是初見,估計蔡邕已是氣壞了。
“不過些許薄名,竟然傳到老者耳中,劉循實在愧不敢當?!眲⒀隽藗€稽,頓了頓繼續說道:“既然老者知此地乃是荒郊野外,如今世道不靖,還是速速離去?!辈嚏叩钠猓羰琼樦麃恚袢沾耸驴终娌豢闪T休,劉循死撐著臉,干脆與蔡邕對著來。
蔡邕眼皮跳了跳,大概也沒想到劉循如此不要臉,當真借桿就網上爬。卻還是依舊笑著道:“既然世道不寧,小公子為何不平之?小公子乃是少年智者,為何還要棄天下于不顧?!逼鋵嵅嚏唛_始就未真正打算自己能被劉辯重用,不過是想著為劉循、司馬懿等人鋪好路,早日在朝堂結交些勢力,不至于日后這些皇子侍讀形單影孤。為了劉循等人,蔡邕可謂是用心良苦,這些,劉循又怎會知曉。
其實也是蔡邕關心則亂,司馬懿出身河東司馬氏,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在朝多年,怎會沒有通好之人,司馬懿日后篡魏泰半可說是老謀深算,自身多年布局,然而其中也脫不了司馬氏的人脈。劉循、劉曄皆是宗室子弟,自幼與天子侍讀,若是受用必是受重用,更何況劉焉如今雖離開洛陽,人脈仍在。
“劉循在洛時,也曾拜會某鴻儒,此公每日設宴于府,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乃是循自此公處所知。高朋滿座,皆是公卿,不知民生艱苦,唯有絲竹亂耳,不見案牘勞形,唯有投壺之樂。
循初至此公府上,欲要請教治國安民之道,平定天下之術。哪知此公嗤之不以為然,曰圣人學說方是正道,少年當有志于皓首窮經,而非小道。
此公名譽天下,也是只知空談,不知務實之人,循不過些許薄名,如何能與此公相較,不如早早離去,在吳會尋一清靜之處,待天下皆知我劉循之時,再圖后事?!皠⒀f話狠,明嘲暗諷的把蔡邕說得一無是處。
蔡邕臉氣得通紅,甩袖道:“老夫窮就儒學數十年,還未受如此侮辱,今日倒是受教了?!崩浜咭宦?,轉過身子,不愿在理會劉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老夫身未修,家未齊,又何談治國平天下。
孔夫子有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老夫不能兼濟天下,亦不能獨善其身,當真是皓首窮經,卻是一事無成?!安嚏呱裆龅叵胱陨硪簧砜部?,心中也不禁有灰然之意。
“蔡公此言差矣,滿朝公卿,誰又是修其身,齊其家之人?品德不佳,心性不檢之人比比皆是。蔡公高風亮節勝之遠矣,舉世皆濁我獨清,不過是不容于世爾。
鄭公康成乃是當世儒宗,即為儒家之宗,當已修其身,為何不見鄭公有治國之愿,平天下之策?蔡公名望不及鄭公,學識亦不及鄭公,未能有建樹理所當然,又何必糾結?!凹热坏米锊嚏吡?,又在乎什么,劉循本身也瞧不起那些只會之乎者也,滿嘴圣人曰的腐儒。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皆為利往,卻還要說得如此冠冕堂皇,騙得虛名在世。
“你!”蔡邕氣得也不顧什么感概半生坎坷,指著劉循說不出話來。
司馬懿在身后偷偷扯了扯劉循衣角,示意不要再多言,若是讓劉循再說下去,恐怕儒家會被說的一無是處。劉循絲毫沒有理會司馬懿的小動作,朗聲道:“為儒者,當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循觀當今之儒,唯有康成公勉強算為為往圣繼絕學,其余之人,不過爾爾!“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天平!
乃是后世北宋理學家橫渠先生張載之言,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愿。蔡邕、司馬懿等人心神大震,萬萬沒有想到最是不滿儒家的劉循,能說出此番話來。司馬懿喃喃自語,聲音低不可聞:“伯杲,這就是你的道么?為萬世開太平?可是我的道,遠不及你啊,伯杲!
為何你就要如此智計高絕,為何你要心存遠志,我不如你,可我的道,卻被你阻了。伯杲,若是我不能成就我的道,那么,就讓我司馬仲達,助你為萬世開太平!“
蔡邕面色死灰,皓首窮經竟不如十歲小兒看得透徹,失落的道:“罷了,罷了,老夫不如你,隨你去吧,不過老夫也有老夫的道,老夫是不會離開洛陽。”劉循徹底無語了,自己狠話說了大堆,卻反而更堅定蔡邕的決心了。
“蔡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蔡公已老,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朝野不能只依靠老人,唯有人才輩出,才是繁榮昌盛之道。若是后人不如前人,由此以往,漢室何以為繼?天下何以為繼?”蔡邕若是決意返回洛陽,蔡琰必定也會跟隨,劉循不敢保證日后不在洛陽,能護住蔡邕平安,若是真應了董卓征召,那蔡邕離死路也不遠了。
“我等四人,皆是年幼無知,經驗不足,若是能得蔡公指點,也免得誤入歧途。再者,若是我等皆只知在洛陽,天子腳下,如何能聽聞百姓疾苦,游學天下,亦是為日后開萬世太平?!眲⒀瓫]有在刺激蔡邕,此時蔡邕心神失手守,不若說些中意的。
“罷了,老夫這把老骨頭,還能教你什么?老夫飄零一生,別無所長,唯獨擅于經學,這些可又是你之所愿?”蔡邕黯然擺了擺手,說道。劉循心愿,為萬世開太平,蔡邕自然是能聽出,雖蔡邕也希望劉循能真的能為往圣繼絕學。劉循所學,皆是務實之道,荀悅善于史,而蔡邕善于經,劉循只拜荀悅為師,由此就可以預見。
“正所謂老而不死是為賊也,劉循自知世道艱險,若是無蔡公保駕護航,循豈敢未出游學。若是有不及,為奸人所害,循豈不是枉費蔡公栽培。”劉循再稽首,再拜道。
“好一個老而不死是為賊!既然伯杲執意讓老夫與你攜道同游,如此下作計兩都已使出,老夫卻之不恭了。”蔡邕不知為何,沒有再拒絕。誠然,蔡邕如今心思,皆是在劉循等人身上,若是無人照看,就這么獨自游學,蔡邕定然是不會放心的。護犢之心,蔡邕更甚于劉焉,這也是為何劉循雖有時不怎么給蔡邕面子與其爭論不休,卻依舊對此公恭敬有加,并非是敬其才學。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哈哈!子干,我等卻是俱往矣,這大漢江山,還看今朝??!”蔡邕突然放聲笑道,笑聲中滿是滄桑、無奈,還有希冀。(小子跪求推薦求收藏,下周恢復兩更,有個宗親群,諸位大大有興趣加一下,在作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