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閱三國這段將星閃耀的歷史時,我們發(fā)現(xiàn),文武雙全的被稱為智將的,更容易被千古流傳。
我們對周公瑾在赤壁羽扇一揮,檣櫓灰飛煙滅的事跡耳熟能詳,連素來不擅長拍歷史大場面的香港導(dǎo)演都忍不住把它拍成電影,不僅在國內(nèi)橫掃各大影院,據(jù)說在日本也成為了年度最賣座外國影片,可見赤壁和周瑜的魅力。
我們因張遼在合肥僅用八百兵士便計退孫權(quán)大軍的事跡而把文遠將軍推崇倍至。至于《三國演義》中最強的妖人諸葛亮,更是文才武略無所不用其極,內(nèi)政外戰(zhàn)俱都信手拈來,簡直讓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謀士還是將軍。
不過,在一個人面前,諸葛孔明也好,周公瑾也罷,都將會失去顏色。歷史不會因為某部小說而隱藏掉一個人的光彩,應(yīng)該屬于他的那一頁篇章畢竟不會永遠埋藏于那厚厚的史書當(dāng)中。
這個人,便是東漢北中郎將盧植,一個被歷史低估了的英雄人物!
——————————————————————————————————————————————
若說文武雙全,的確無人可望盧植項背。
看到這句話,無論是挺諸葛還是挺周瑜的,也許都會對煙火豎起中指,呵呵仁者見仁,更何況證據(jù)也是一籮筐?
看看諸葛亮吧,說文采,初見劉備時《隆中對》便躍然于紙上,《出師表》更是為千古傳誦。在他身為蜀漢丞相之時,的確也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說武略,他先后在新野、博望坡、赤壁三次用火(當(dāng)然這三次都是羅貫中老先生幫他燒的),一生用兵,幾無敗績(當(dāng)然歷史上也沒記載過幾次全勝——請注意,是全勝,小打小鬧不算的),也算得上是三國第一傳奇人物了。
再看看周瑜,羽扇綸巾,風(fēng)liu瀟灑,文采方面雖然沒有太多記載,但“美姿容,精音律”的他應(yīng)該也不會太差,武略方面更是不得了,赤壁之戰(zhàn)他才是正主,什么諸葛亮草船借箭和登壇求東風(fēng)都是子虛烏有。草船借箭是孫權(quán)的創(chuàng)意,正因為這件事才讓曹操有了“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的感慨,至于登壇求東風(fēng),那是封建迷信,不提也罷。可惜周瑜身子弱,死得早,生平事跡也就這么幾個還算輝煌的了。
而盧植呢?
先看看別人對他的評價。
曹操: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nèi),學(xué)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
曹操不是一般人,他推崇的人更不是一般人。“名著海內(nèi),學(xué)為儒宗。”那是說盧植的學(xué)問,“士之楷模,國之楨干”是說他的成就。這么高的評價,放眼三國,也沒幾個人能讓曹操給出吧。
盧植能讓曹操如此敬重,與他本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他“少時與鄭玄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xué),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他師從當(dāng)世大儒馬融,而馬融是外戚豪門,平日多排列女伎歌舞于前。盧植侍講多年,也沒有轉(zhuǎn)過眼珠子去瞧女人,馬融因此也非常敬重他。
后來,盧植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這時朝中開始在太學(xué)立《石經(jīng)》,用來校正《五經(jīng)》文字。盧植也曾上書提出現(xiàn)在流傳的《禮記》多有謬誤,他以前也曾經(jīng)用《周禮》等經(jīng)書來提示其謬誤。而現(xiàn)在他愿意帶兩名書生到東觀去校正《尚書》章句,考察《禮記》的得失,從而裁定圣人傳下的經(jīng)典,勘正各地流布的碑文。后因南夷反叛而擱置。
一年多以后,他成為議郎,與蔡邕、楊彪等人校勘《五經(jīng)》,續(xù)補《漢記》。而東漢靈帝認為那不是急務(wù),把盧植改為侍中,又遷升尚書。
光和元年發(fā)生了日食,盧植趁機秘密上書,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諫言,共提出八事:
一是用良,使州郡考核推薦賢良,隨其才而用;
二是原禁,所有黨錮中人,大多并非其罪,可加以赦免;
三是御癘,應(yīng)收葬宋后及其家屬,來安慰屈死的靈魂;
四是備寇,是指應(yīng)給足侯王之家的賦稅收入,以防患于未然;
五是修禮,要廣聘有道之人,攘除災(zāi)患;
六是遵堯,是說而今郡守刺史一月數(shù)遷不能久任,應(yīng)按三考升降的定規(guī)來審驗其能力,縱然不能做滿九載,最少也要任滿三年;
七是御下,禁止通過各種關(guān)系獲得高官厚祿,應(yīng)按制度辦理;
八是散利,天子應(yīng)把自己的那些小錢那去散給天下,自己是不應(yīng)有什么私人儲蓄的。
這八條高屋建瓴,從各個方面指出東漢時弊,并逐一給出了解決的方案。可以看出,不只是做學(xué)問,若論治國,盧植也一點不比號稱第一內(nèi)政高手的諸葛亮差。可惜漢靈帝一概未予理睬,導(dǎo)致東漢日益衰落,走向滅亡。
————————————————————————————————————————————————
文采和治政,盧植都有過良好的表現(xiàn),而在武略上,他更是不輸于任何人。
他雖是一介文人,可身長八尺二寸,聲如洪鐘,為人性格剛毅而有大節(jié),胸中懷著一腔救世安民的大志,不愛好辭賦,能飲一石酒之多,與當(dāng)時無病呻吟的士族文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叛,朝廷四府一致推薦盧植為九江太守(請注意,既是推薦,那看來盧植在這之前就已表現(xiàn)出他的征戰(zhàn)天賦),蠻寇很快便馴服了。
中平元年,黃巾之亂終于爆發(fā),朝廷四府又一致推薦盧植為北中郎將,征討黃巾。對盧植來說,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戰(zhàn)績就在此時出現(xiàn)。他率領(lǐng)北軍五營,連戰(zhàn)數(shù)陣打敗張角,斬獲一萬余人,這可是個極大的勝利。而后張角敗走廣宗,盧植又筑圍挖塹,制造云梯,很快就能攻破廣宗。可就在這時,靈帝派宦官左豐來觀察敵情,而盧植不愿意賄賂左豐,左豐便因此懷恨在心,回京打了盧植的小報告。靈帝大怒,抓捕盧植等候處置。后來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贊盧植的行軍方略,說就因為他采用了盧植的規(guī)劃謀算,才能大獲全勝。朝廷因此就在當(dāng)年恢復(fù)了盧植的官,又任為尚書。
董卓掌權(quán)后,大會百官于朝堂,提出要廢立新帝。百官無人敢說話,這時又是盧植站了出來強烈反對。董卓大怒,休了會并想殺害盧植,后來因為蔡邕的力保才暫停了殺他的念頭,只是免了盧植的官。
后來盧植以老病求歸故里,又認為董卓不會這么輕易放過他,于是就從軒轅出走,這是他最后一次正確的判斷。董卓果然派兵追來,追到懷縣卻找不到他的影子,他這才有機會在幽州上谷郡安度晚年。死的時候囑咐兒子把他薄葬在土穴中,不用棺槨,只用布帛裹身就可以了。
當(dāng)然盧植的貢獻不止于此,他還教出了兩個名動天下的學(xué)生——蜀漢昭烈帝劉備和白馬將軍公孫瓚,這二人對歷史的推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以后的煙火讀史中會詳細討論。
——————————————————————————————————————————————
煙火曰:
盧植大才,而又忠義果敢,文武皆通,實為治世之良才,可惜始終未遇明君,要不然也不知是否也能成為管仲鮑叔牙之流?
惜哉,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