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解說]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發覺推理小說中的本格詭計已經越來越難以讓自己感到震撼了,相反,倒是各種敘述性詭計卻總是能給我帶來意外的驚喜。
于是開始對敘述性詭計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且樂此不疲的鉆研于其中。在對敘述性詭計研究的初級階段,我也試著寫了幾篇單純的敘述性推理小說,但是總感覺不甚理想。
后來一位網友告訴我,單純靠敘述性詭計支撐起來的推理小說讓讀者總感覺少些什么,這時才終于了解到,把N個敘述性詭計疊加并且和本格詭計相結合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于是就產生了這篇小說。我把本格詭計,敘述性詭計,結構性詭計結合到一起,拼湊出一盤大雜燴。其中一共使用到了六個詭計,下面我就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一一做出解釋說明:
一:結構性誤導詭計之一,這是專為經常閱讀敘述性詭計推理小說的讀者設置的一個陷阱。我在小說開頭就注明了本篇小說含有敘述性詭計,然后在正文上采用了現在與回憶交替陳述的敘述方式,讓讀者去懷疑這很可能是分線式敘述式詭計,是在利用結構講述兩段不同的故事,以至于把注意力著重放到這里。結果到小說的結尾才發現并沒有什么欺騙之處,就是一個簡單的小說結構而已。
二:結構性誤導詭計之二,小說在開始不久就描寫了柳雙雙在監獄服刑的情景,然后隨著回憶,引出了幾年前的命案,讓讀者很自然的聯想到雙雙就是兇手。而后,我又在后面針對她的不在場證明作出了分析,更加讓讀者堅信她就是兇手。結果在段末,卻把所有結論全部推翻,原來這是兩起不同的案子。這個結構上的誤導,相比起第一條誤導,還是給出了一定的線索,在小說中我曾經寫到服刑5年多的雙雙馬上就要出獄了,但是故意殺人罪的量刑是不可能這么輕的(請參閱前面關于量刑的注釋),這里就是在暗示讀者她服刑的案子和那個殺人案其實是不同案子。
三:敘述性詭計之一,小說中一共出現了兩個小明,在現在部分的敘述中小明是個孩子,而在回憶部分的敘述中小明卻是只狗。這個其實是在敘述性詭計中非常常見的手法,也是最俗套的。所以為了能把它隱藏得更深些,我才讓小說使用了前面提到的分線式敘述的寫作結構,就是為了讓讀者轉移注意力,忽略這個簡單的詭計。
四:敘述性詭計之二,敘述者‘我’的真正性別,這個也是敘述性詭計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和前面的‘小明’詭計一樣,也是靠小說結構上的分線式敘述加以隱藏并轉移讀者注意力才得以存在。關于這點,文中還是給出了一定的線索。例如,雙雙能夠邀請并不熟悉的‘我’去她的家里,以及把孩子托付給‘我’,對于‘我’是個男性來說,怎么都不太正常。但如果‘我’是女性的話,那么一切就合理多了。
五:本格詭計,就是那個QQ詭計,在最初的構思中本來沒有這個詭計,但是考慮到小說如果完全靠敘述性詭計支撐,那么有的讀者也許不會賣帳,于是硬加進去的。這個詭計的構思大概是在我2年前產生的,那時和幾個朋友討論后,覺得可行性偏低,所以一直沒有使用,直到這篇小說創作中途因為沒有更合適的詭計,所以才拿來應急。結果一些看過這篇小說的朋友說,這個詭計似乎和美國某鑒證調查類連續劇中的一集撞車了。哎,這時我更加感到現在推理創作上的困境,經常是好不容易想出一個不錯的詭計,結果卻和前人撞車。
六:欠扁類欺騙詭計,嚴格說這個并不算是詭計,但是應該還是騙過了大部分的讀者,那就是文章后面的注釋。其中除了關于刑法量刑那部分外,其余注釋中的數據都是我信口杜撰的,并非是真正網上調查得出的,這里我向受了騙的大家道歉。其實原本我是打算向歌野晶午(《櫻樹抽芽時,想你》的作者)致敬,附錄一份嚴謹的注釋表,但是因為懶惰,而且那些數據查證起來比較麻煩,所以就放棄了,改成信口胡謅。在這里,為我的創作不嚴謹再次向各位讀者道歉。
以上就是我在小說中使用到的全部詭計,基本上每個詭計都比較簡單,甚至俗套,但是居然讓我合理的組合到了一起,而且沒有出現重大的紕漏,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以上就是我針對敘述性詭計研究中級階段的一份成果展示,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滿意。同時也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日后的創作中能夠逐步完善自身,爭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最后,再次對認真仔細看完全文以及這段羅嗦后記的熱情讀者表示最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