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帶領你們從安非坡利斯殺入色雷斯!”
在這個時代,色雷斯并非一個地理學概念,色雷斯人建立過屬于他們的國家。
而亞歷山大與色雷斯的恩怨,由來已久。
如今,亞歷山大不僅僅吞并掉這個國家,還要為父王報當年之仇,他是公私兼顧。
赫費斯提翁與英俊、健壯的亞歷山大國王并驥而行,他們在亞歷山大的部將和士兵面前是異常親密的伙伴。
赫費斯提翁在系統空間內有很多先進的武器,不過,他暫時不想使用它們,因為那樣做的話,顯得過分高調。
赫費斯提翁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懂得利用亞歷山大國王的絕對權威提高自己的身價。
赫費斯提翁看到被稱為‘非力比’和‘歐布拉斯’的山,這次是他穿越之后首次看到山。
在戰前動員會上已明確是色雷斯人挑釁在先,亞歷山大國王出師有名,從這一點上看,亞歷山大的軍隊堪稱‘正義之師’。
想當年,腓力遇刺身亡,亞歷山大以王子的身份即位。
色雷斯人得到腓力的死訊后,他們不把年輕的新國王亞歷山大放在眼里,立刻組織叛亂。
他們找到了與之臭味相投的伊利里亞人,雙方聯合在一起,準備進攻馬其頓。
那時候,亞歷山大剛繼位不久,他的地位還不穩固,即便如此,他還是果斷出兵,向色雷斯人進攻。
亞歷山大曾舉行戰前動員會,向戰士們力陳戰爭的正義性,是因為色雷斯人違背當初的約定。
亞歷山大告訴他們,他們色雷斯人和雅典人、伊利里亞人以及派奧尼亞人沆瀣一氣。
“如今,舊仇未算,新仇又起。
父王在位的時候,特里巴利人不講武德,他們搞偷襲,父王因此被他們擊傷。”
“那時候,父王剛從與西徐亞人作戰的戰場上撤回,路過哈埃穆斯山區,就遭遇了這場襲擊。”
“如今,父王不再了,他們再次叛變,對這些可恥的叛變者,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
“殺掉他們,用他們的頭顱祭奠老國王!”
誓師的效果很不錯,馬其頓軍斗志昂揚,此時,正是春季。
不過,在此之前,亞歷山大還是覺得先解決掉特利巴利人和伊利瑞亞人。
亞歷山大遠征前,將這群危險的家伙留在身邊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而要一勞永逸解決這個麻煩,只能將其徹底打怕,讓他們永遠不敢生出異心。
隨后,馬其頓軍從安菲坡利斯出發,進入色雷斯。
進軍中,菲利比和歐布拉斯山在左。
馬其頓軍渡過尼薩斯河后,僅用十天就到達希馬斯山。
赫費斯提翁(賈思琪)的身體經過基因藥水強化,這藥水是系統出品,自然是精品,效果很好。
當亞歷山大的軍隊抵達進山之隘路口,發現了異常。
“稟告國王,隘路被人占領,目測是武裝的商團,還有獨立的色雷斯人,這些人占據希馬斯山的制高點,形勢對我們有些不利。”
看樣子,他們已經等待多時,已經做好了迎戰準備,目的就是要阻擋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
亞歷山大必須經過此處,該制高點就是他們的必經之地,無法回避。
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從來不是孬種,他不會選擇退卻,于是,戰斗打響了。
“將車輛全部集中起來,推到在陣前,這樣亞歷山大就不能很好地攻擊我們。”敵人的首領吩咐道。
敵人想得挺美,他們計劃在受到亞歷山大的部隊進攻之時,以這些車輛為屏障,用以防守強悍的亞歷山大部隊。
這些車輛還有一大妙用,那就是當馬其頓方陣爬到山坡上最陡處時,他們會將車輛推下去。
如此一來,翻滾下山的車輛會借助猛力沖撞,將密集的方陣給沖散。
他們的如意算盤,早就被亞歷山大和赫費斯提翁識破了。
亞歷山大找赫費斯提翁商議道:“我們必須通過山脊,其他道路可走,這一次,必須冒險了。”
赫費斯提翁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武器,不過,現在還不是拿出來的時候。
他擔心一旦拿出來,會嚇壞這個世界的人。
即便決定強攻,亞歷山大還是很有戰法的。
“赫費斯提翁,我的想法是當敵人的車輛從山坡上向我軍沖下之際,我軍在平地上的部隊立即改變隊形,向左右分開,給車輛一條路,由此,避免被車輛沖擊的可能。”
“一旦在狹谷中被沖,務必要把隊伍集結緊密。”
亞歷山大繼續說道:“而那些受沖倒地的戰士,要把盾牌相互連接起來,從而,形成新的防護網。”
“這樣一來,即便車輛從戰士們的身上壓過去,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他的想法得到赫費斯提翁的認同,以他現代人的眼光,都找不出明顯的漏洞。
亞歷山大國王不愧是天生的戰略家,一旦計議已定,就開始行動了。
馬其頓方陣巧妙分開,沒受到敵軍戰車的沖撞,而從另一部分人盾牌上滾過去的車輛也未造成傷亡。
在亞歷山大國王的率領下,馬其頓人戰勝了那些極其可怕的滾車。
他們勇氣倍增,口中高呼他們國王的名字,毫無畏懼地朝色雷斯人沖上去。
亞歷山大審時度勢,將弓箭手從右翼調到另一方陣前。
一旦色雷斯人膽敢出擊,馬其頓人就會射殺他們。
這如同是一場屠殺,色雷斯人不斷地中箭身亡,而他們的尸體很快就堆積如山。
此時,勝利的太平早已傾向馬其頓軍。
亞歷山大身為馬其頓國王,他一向神勇,親自率領部隊到左翼,他的部隊由突擊隊、步衛隊和由阿格瑞安人組成。
其中的‘阿格瑞安部隊’,驍勇善戰,他們是一支輕裝部隊,由山地人組成。
這些山地人善于進行突擊戰和前哨戰,亞歷山大很看好他們,從他們當中選拔最強壯的戰士,組成了一支部隊,就是‘阿格瑞安部隊’。
他們的戰斗力已經得到了驗證,每當亞歷山大打仗時,都喜歡將這些勇士帶在他的身邊,關鍵時刻讓他們去沖鋒陷陣。
話說馬其頓軍有弓箭手壓陣,色雷斯人不敢輕進,于是,馬其頓方陣得以逼近敵陣。
這群高原人,他們武器不良,而且還是輕裝,馬其頓軍很容易就將他們給打跑了。
馬其頓軍尚未從左翼打來,敵人就已經失去了斗爭了,他們狼狽而逃,只求能活命。
清點戰果后得知,在這場戰役中,敵人共有1500人被馬其頓軍給消滅。
奇怪的是此戰后,幾乎沒有抓到什么俘虜,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主場作戰,對地形相當地熟悉,他們打不過,但論逃跑還真有一套。
敵軍戰士容易逃跑,而行動不便的老弱婦孺則成為犧牲品。
他們連人帶行李,都被亞歷山大部隊的戰利品。
戰利品太多,帶著身上太累贅。
于是,亞歷山大國王讓利散尼亞斯和菲羅塔斯負責運送戰利品,他們的目的地是后方的沿海城鎮,兩位將軍領命而去。
馬其頓軍得以輕裝前行,亞歷山大率軍越過山脊。
大軍快速地穿過希馬斯山地,沿途經過萊金納斯河。
抵達希馬斯山后,再過三日,他們就能到多瑙河,而它此時的名字是伊斯特河。
而塞馬斯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身為特利巴利國王和敵軍的統帥,他早就是預判了馬其頓大軍的行軍路線和相關情報。
為了安全期間,他下令將老弱婦孺全部送到庇斯島上。
此刻,特利巴利國王塞馬斯向宙斯祈禱,希望這位神能幫助他打敗亞歷山大國王,他許諾給神的貢品是兩百名美女。
塞馬斯想與亞歷山大一戰,與特利巴利相鄰的色雷斯人先頂不住了,他們失去了戰意,開始了逃跑,而逃亡的所在就是庇斯島。
特利巴利國王塞馬斯一看不對勁,于是,他和隨從失去斗爭,逃到那島上。
國王一逃,特利巴利人開始成群地逃跑。
亞歷山大獲悉敵人逃跑的消息,沒有絲毫猶豫,下令追擊特利巴利人。
等他們趕到的時候,發現特利巴利人已經在扎營。
“他們不給我們活路,只能拼死一戰了。”
特利巴利國王塞馬斯只得硬著頭皮指揮戰斗,他將自己的軍隊在河邊的峽谷附近將陣勢擺開。
亞歷山大下令道:“馬其頓方陣變陣,成縱深隊形!”
作為國王,他親自率領馬其頓方陣和敵人對峙。
“弓箭手先上,投石器準備!”亞歷山大命令道。
這些人先去前哨接觸,他們一邊向部落敵兵射箭、一邊投石,主要目的并非為了殺傷敵人,而是為了將他們從峽谷引誘到開闊地。
開闊地作戰,更有利于亞歷山大的軍隊。
很快,特利巴利人進入射程,亞歷山大下令戰士們朝敵人箭石齊發。
部落敵兵發現亞歷山大的弓筋手似乎是軟柿子,因為他們身邊無利器,如果雙方肉搏的話,說不定己方能獲勝。
于是,他們沖上來和弓箭手搏命。
亞歷山大怎么可能讓他們如愿,下令菲羅塔斯率領馬其頓騎兵出擊。
“希拉克雷狄斯、索波利斯,你們率領博提亞和安菲坡利斯騎兵打擊敵人左翼。”
而馬其頓國王大本人,不可能只是坐鎮指揮,而是親率步兵方陣以及方陣前的其余騎兵,全力攻打敵軍的中央。
開始的時候,特利巴利人尚能堅守。
隨后,馬其頓方陣以密集隊形朝他們沖殺。
亞歷山大的騎兵不再射箭,開始用戰馬沖擊,特利巴利人被打懵了。
“快逃啊,敵人太強。”
特利巴利軍抵不住攻勢,掉頭逃跑,他們穿過峽谷往河邊逃命去了。
亞歷山大怎么能讓他們輕易地逃跑呢?
馬其頓軍開始追擊,特利巴利軍在逃跑過程中,足有三千人喪命。
他們或被馬其頓軍殺死,或被自己的同伴踩踏而死,而成為亞歷山大俘虜的特利巴利人卻很少,
“停止追擊!”亞歷山大下令道。
“河邊樹葉茂盛,視野不好,而且天色已晚,窮寇莫追。”馬其頓國王解釋道。
敵人傷亡豈止五千,而馬其頓方面,傷亡則不多,統計后可知,損失11名騎兵,另外,有40多名步行不幸身亡。
亞歷山大下令厚葬亡者,并發布王命,讓國內的官員厚恤陣亡將士的家屬。
稍作休整后,馬其頓大軍繼續北進,正好追上了特里巴利人,此刻,他們正在露營。
當他們聽到亞歷山大已經追來的消息,嚇得六神無主。
“不好,馬其頓人來了,魔鬼亞歷山大到了,我們再不逃就沒命了。”
特里巴利人本來就是部落狀態形式,他們對樹林很是熟悉,逃命起來還挺麻利的。
亞歷山大讓弓手和投石兵攻擊樹林中的逃兵,“這群膽小鬼,如果不出來,就將他們消滅掉。”
由于亞歷山大堅壁清野的戰略,特里巴利人無路可退,他們只得出來迎戰。
“馬其頓騎兵攻擊特里巴利人左翼,希臘騎兵攻擊右翼,其余騎兵進攻敵人中路。”
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則親自率領他的親兵對壓后,以待策應。
這一戰,3000多名特里巴利人成為亡魂,馬其頓軍團兵峰之強,讓特里巴利人聞風喪膽,根本不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特利巴利國王塞馬斯見形勢不妙,再不逃走的話,他要么戰死在此地,或者成為亞歷山大的俘虜。
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他都無法接受,于是,他選擇第三條路,那就是逃跑。
塞馬斯帶著殘兵敗將,狼狽不堪地逃到多瑙河中的一島上。
亞歷山大本想追擊,將此人俘虜,可惜軍中船只的不足,無法有效攻擊。
于是,他下令全軍攻打達西亞人,他們同樣是亞歷山大的敵人。
話說達西亞人為了對抗亞歷山大也做足了準備,他們在河對岸布置了4000名騎兵,還有萬余名步兵。
論兵力并不馬其頓軍差多少,可戰力就相差懸殊了,更何況馬其頓軍經常能以少勝多。
為了征服達西亞人,亞歷山大千方百計地搜集船只,終于,他擁有了足夠的船只將作戰兵力運過河。
他乘夜色掩護,用船運輸了1500名彪悍騎兵和4000名步兵。
達西亞人根本沒有想到馬其頓大軍來得如此之快,他們以為亞歷山大沒有那么船。
“不好了,馬其頓方陣和騎兵來,我們快逃命吧!”
無秩序的逃跑,因踐踏而死的達西亞人被戰死的要多得多。
達西亞人戰敗,他們只得逃亡,村莊和城鎮都不要了,帶著老弱婦孺向草原方向逃命。
亞歷山大接受了敵人的村莊和城鎮,并在達西亞人的地盤安營扎寨,一副追殺到底的姿態。
而之前逃跑的特里巴利國王知道除了投降沒有其他出路,只得派使者請降。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端坐在軍營的帳篷里,會見了特里巴利國王的特使。
特里巴利特使姿態放得很低,他匍匐在地上,懇求道:“馬其頓王,我們尊敬的主人,從今日開始,特里巴利人愿意世代臣服于您,我們的戰士愿加入您的隊伍,世代為您和您的子孫而戰。”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聽了特里巴利特使的話,很是成就感,他答應了特里巴利來使的請求。
“既然你們已經臣服,那本王就給你們活路。”
隨后,亞歷山大吩咐設宴,款待部將和特使,而他的隊伍則開始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