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馬克思語)
偉大的亞歷山大的目標是征服波斯帝國,色雷斯之戰后,短暫休整的亞歷山大部隊,迅速行軍抵達多瑙河。
傳說,多瑙河的顏色一年之中要變換8種顏色,堪稱奇異之河。
此時,正是春季,兩岸花香四溢。
多瑙河是歐洲最大的河流,流域極為廣闊,水流湍急,是抵御各好戰部族的最好屏障。
這些部族中人數最多的是凱爾特人,最遠的是夸地族和馬科曼尼族。
凱爾特人主要分布在當時的高盧、山南高盧、西班牙、不列顛與愛爾蘭,與日耳曼人并稱為‘蠻族’。
藍色的多瑙河發源于凱爾特地區,然后流經索羅馬太族的一支亞組芝族地區、自稱長生不死的革太族地區和索羅馬太族大部地區,最后,經黑海沿岸各族地區分五支入黑海。
話說,亞歷山大抵河口時,發現有從拜占庭出發經黑海開來的戰船參加他的遠征,他很是高興。
亞歷山大下令道:“弓箭手和重騎兵,都上船吧,朝特利巴利人和色雷斯人避難的島嶼而去,強攻登陸,一舉殲滅之!”
赫費斯提翁雖然在軍中,卻不參與戰斗,亞歷山大只讓他參贊軍機。
赫費斯提翁由亞歷山大的親兵隊保護,享用最好的食物,還有亞歷山大贈送的五名美女陪侍,可謂艷福不淺。
亞歷山大曾經對親兵隊下過死命令道:“如果赫費斯提翁遭遇意外,你們統統都要陪葬!”
于是,親兵隊晝夜時刻不離赫費斯提翁的左右,嚴加護衛,赫費斯提翁也關注著前線的戰事。
他和亞歷山大是一條繩子上的蚱蜢,如果亞歷山大戰敗了,他將流離失所,要是亞歷山大失敗了,他連雅典都無法回去了。
雅典人雖暫時臣服馬其頓人,但他們的心目中卻一直將馬其頓人視為蠻族。
在希臘城邦的人看來,馬其頓王國不過是一個偏僻的山國而已。
一旦馬其頓王國失去亞歷山大國王,雅典人將不再容忍馬其頓人騎在他們的身上。
由于亞歷山大征集的戰船很少,能載的戰士有限,且島岸大陡峭難于攀登,島邊水道極其狹窄,水流湍急,行船不太安全。
國王亞歷山大思忖再三,決定將部隊撤走,渡過多瑙河,去攻擊定居在對岸的革太族。
諜報隊早就探查到革太族大隊人馬在對岸集結,這支部由4000多名騎兵和10000多名步兵組成,人數并不少。
他們并非是軟柿子,而是驍勇善戰的戰士。
亞歷山大非到對岸去不可,不渡過多瑙河非好漢,這才是偉大的亞歷山大。
身為國王,他事必躬親,親自過問船隊的事。
“我們的帳篷頂是用獸皮做的,再給它裝上干草,就能做成皮筏,挺實用。”
亞歷山大千方百計地搜羅小船,大多是從附近的鄉間弄來的。
小船雖然運載量小,可亞歷山大的小船很多,他的大軍就這樣渡過了河。
渡河行動在夜間悄悄進行,渡河的位置是對岸麥子很高的地方,利于掩護,不容易被敵人發現。
這次追隨亞歷山大過河的將士,大約有5500人,其中步兵4000,騎兵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