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日本的合戰中,主力是由各地的大名,也就是諸侯所供養的武士.武士也有等級,上層武士多是合戰時,左右翼的指揮官和先鋒之類的任命.中層武士,則主要在本陣,也就是司令部里保護主帥的安全.在前面真正帶領足輕(輕裝步兵)\鐵炮隊和騎馬隊的主要是下層武士.而這里面,足輕部隊多是由大名領地內的農民和游俠(中國稱的浪人)組成.鐵炮隊是在后期發展出來的,主要是由經過專門的訓練的足輕編組而成的.在發射時,每十人或二十人就有一個指揮官,士兵的裝彈,發射和再操作,是由他指揮的.如果指揮官一但被人斬殺,鐵炮隊多處于混亂中.這就是為什么,在大型合戰中,鐵炮隊多留在本陣的原因.
[轉自鐵血社區
日本合戰中,多是講究陣形的,正面的沖擊,會使足輕的陣形混亂.所以多喜歡用迂回之法,從側翼進攻,而不是所謂的相互放水.因為在日本這個國家里,對戰俘是很殘忍的,要不充入自己的部隊,要不就是全部被斬首充作軍功,對戰時誰也不會放水,反水是有.加上足輕多是由領地內的農民組成,不依靠嚴密的陣形攻擊也發揮不出什么戰斗力.
日本戰國時期一個士兵要想晉升到武士,就要以斬敵首數目來計軍功.如得一個普通足輕,斬殺了敵軍的一個朱槍兵的,并斬下敵首,那他就會在本軍中升為朱槍兵.*朱槍兵(近似中國御林軍的意思).所以在戰國時期,沒有放水一說,不過戰亂中陣前反水的有不少.
再有就是日本戰國時期的騎馬隊,也就是騎兵,說了大家可能不相信,日本人早期的騎馬隊,也就是騎兵,是只會騎馬,不會在馬上進行戰斗的.他們一般是騎馬迂回到敵人的側翼和后面后,再下馬進行突擊的.這一點.在日本戰國考,論騎馬隊的演展史里也有說明,只到了蒙古入侵后的一百多年,也就是明朝建立后,才出現了一些能在馬上戰斗的武將,并發展出了馬戰技.這也就是日本人最初把騎兵稱為騎馬隊的原因,騎馬隊(騎馬行進的作戰部隊是也).
再說日本合戰陣形中的長槍兵,所謂長槍是指一種類似馬其頓方陣用得那種長矛,不過日本的長槍矛頭有三十多公分長.槍桿也有三到四米左右,一般是立槍行進,兩軍對陣后不是對刺而是互拍,也就是把堅著的長槍向下掄擊,砸拍對手.這一點在日本人所拍的電影<天上地下>中有出現過.當長槍兵對陣互拍開始后,足輕步兵迂回到長槍陣的兩翼,開始互捅.那時候日本武士刀只有武士才有.足輕一般都是用的槍,或雉刀.(有時足輕里還有僧兵)也有個別的足輕帶有助差,主要是用來在戰斗結束后割取敵方陣亡武士的頭顱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