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院子,若華讓淑秋南墻邊上的石桌旁候著,而后同秋生進了屋:“往后再碰上這類事,你顧好自己就行,旁的你就別操心了。
此話一出,秋生咳得更厲害,順了好一會兒的氣才道:“我自小會水,救他一救倒也無妨。況且,他因著這事對我有所改觀,也算不得虧。”
有所改觀?這話的意思是說蔣博文對他有過成見?
“我瞧你前次送信回來,還以為他已經開始信任你了。你說他對你有改觀是什么意思?”
秋生垂頭喪氣:“一開始是挺順利的,只是前些日子裴璟琰突然跟蔣博文走得很近,他就漸漸疏遠了我。他倆都出生高官權貴之家,自然更能說得上話。而且最近他身邊那些人時常詆毀我,他雖然嘴上說不信,可我卻覺得他開始對我有所芥蒂。”
裴璟琰?裴家跟蔣家雖不是什么死對頭,可也不見得能好到哪里去,他跟蔣博文湊在一塊是個什么意思?
“對了,你這次回來,怎么不讓秋云替你帶口信,卻找到了淑秋?”
秋生嘆息道:“一是怕她瞧見我這副病懨懨的樣子,讓她擔心。二是有些重要的事要同沈小姐說,她在也不方便。”
若華問道:“重要的事?”
秋生點了點頭,道:“這月初,槿秀不是給我寄過一封信麼?收到信的時候正我準備早課,看完之后沒來得及燒毀,放在書本的夾層里。待我回去便再沒找到那信的下落,好在那信上沒什么重要的信息,否則就遭了。
若華皺了眉,恒陽書院大多學生都不是什么窮人家的孩子,少有跟別人擠一間屋子的人。何況秋生還是馮遠的弟子,不會出現誤拿的可能。除非...是有人故意為之...
當時知道槿秀給秋生寄信,若華就覺得不妥:“難怪你隔了許久才回信,謹慎些也好。”
秋生一聽這話,疑惑道:“我是第二日一早回的信,恒陽書院離沈府又不遠,頂多就是三兩天的功夫,怎么會是時隔許久呢?”
若華聞言暗道不好,若真是這樣,秋生的回信在送到沈府之前是讓人截去了。就算這信署名的是槿秀,可也是送到沈府來的。秋生往后,怕是不能再往沈府捎信了。
秋生心里也正擔心著,見若華不說話,便道:“難不成這信在中途......”
若華朝他點了點頭:“除了這解釋,便沒有更多的可能了。”
未寄出的信箋,在未送達之前都是放在驛站,之后再由信使派送。秋生將信拿到驛站這期間不會有問題,驛站有人駐守,況且等待寄出的信箋這么多,也不可能從驛站將信偷拿出來。
問題應該是出在驛站到沈府的路上。如果是這樣,將信送到秋云手上的人一定不是驛站信使。
秋生這會兒著了急:“雖說信里也沒寫什么要緊的,可畢竟讓人尋到府里,這可如何是好?”
那人截了信卻又將信送了回來,如果僅僅是為了窺探信里的內容,完全可以看了之后立馬再送到沈府,這樣便能神不知鬼不覺。
可那人偏將這信放了許久才送過來,讓人察覺到,這分明就是故意為之。
且不說那人什么目的,若華那人是誰都不知道,如何下對策:“且靜觀其變罷。”
秋生點了點頭:“也只能這樣了。”說罷想了想又道:“往后這三個月我大概不會再回來,書院正在忙著秋闈之事,馮先生要我靜下心來備考。二則,就是避避風頭,免得再讓人盯上。”
若華嗯了一聲,又問道:“秋闈過了還準備參加明年的春試麼?”
秋生搖頭道:“我現在還沒那把握,況且馮先生也說我缺乏變通,不能舉一反三。我想三年之后再去,這樣也能更有把握一些。”
若華則道:“你明年春試還是去吧,過了明年或許就沒機會了。”
秋生聞言愣了愣,春試三年一次,怎么會過了明年就沒機會了呢?
“沈小姐這話是有何根據麼?”
根據倒是沒有,不過若華知道,過了冬大周就要不太平了。因此,若華想盡快讓秋生入朝為官。
“你若是肯信我就去吧,秋闈過后也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查漏補缺也來得及。就算落了榜也能積累經驗不是?”
秋生倒不是不信若華,只是不明白她為何會如此斷言。不過想想當初馮先生大壽那日,她未卜先知,秋生又覺得若華那話應該是可信的。
秋生咳了兩聲道:“那我回去同馮先生商量商量。”
若華點頭:“馮先生是你的師長,是該同他商量的。”
馮遠應該是知道些東西的,大周之亂又不是一時而起,朝廷那些不安的因素他自然能看得出來。所以,秋生想明年春試,他必定不會拒絕。
若華從袖口拿出一張一千兩的銀票放到桌上,推給了秋生。這一千兩銀子原本是用來購糧用的,何胥摻進來之后,這些銀子就省了下來。
秋生見這銀票,不由一愣:“這...沈小姐其實不必再給我銀子,我在書院根本用不到。上回那二百兩,到現在還沒用完。”
若華笑了笑:“有道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這一去,短時間又回不來,最好是有備無患。”
秋生仍是推拒:“可這數目實在太大,我就算天天胡吃海喝也用不完,沈小姐快些拿回去。”
若華嘆了嘆氣,秋生是苦日子過多了,看到銀子就只能往溫飽上想。
“銀子不光是用來解決溫飽的,不是常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嘛?要學會拿銀子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怎樣讓那些在蔣博文面前詆毀你的人為你說話。”
秋生愣愣點頭,他從來沒到能拿銀子解決問題......
見秋生不說話,若華又道:“將銀票收起來罷。”
秋生聞言回過神來,將銀票拿在手里,從坐上起身對著若華便是一拜:“沈小姐厚待我與姐姐,日后若是有出人頭地那天,必定不忘沈小姐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