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龍鳳雙俠

后記

后記

我一直很喜歡武俠,也很早就有寫一部武俠小說的想法,但因為能力不足等等原因,一直遲遲沒有動筆,現在腦子里終于產生了一個故事的雛形,想講個故事給大家聽,于是我的第一部小說《龍鳳雙俠》誕生了。這是一部為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寫的一部續集,與金庸這位武俠大宗師相比,我可能還差得很遠,對其才學只有仰視的份,但凡事總有第一次,需要自己去嘗試,所以決定姑且試一試。選擇為《倚天屠龍記》寫續集是因為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傳播最為廣泛,我也最為熟悉,寫起來相對容易,也比較容易把握,銜接也更為順暢,歷史年代感也很清晰。

因此我就選擇陳朱爭雄這一段歷史作為根據展開了一段離奇故事。

生平

陳友諒(1320~1363),湖北沔陽(今仙桃)人,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很多歷史文獻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來丑化陳友諒,這是封建王朝“成王敗寇”的慣性思維使然。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彭勇認為,傳統歷史文獻中存在諸多故意歪曲丑化陳友諒形象的現象:如制造朱元璋以弱勝強的印象,將陳友諒的主要功績忽略不計;附會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權神授;夸大個別細節,塑造陳友諒失敗形象。這些直接導致了后人們對陳友諒的評價有失偏頗。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評價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元代末年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及民族高壓之下,陳友諒較早地舉起了反元義旗,并且始終如一,沒有接受統治階級任何形式的招安,為推翻腐朽的元朝統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其歷史功績堪比推翻秦朝暴政的項羽。

陳友諒曾任縣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徐壽輝遣其將倪文俊復破沔陽,友諒于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后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后控制徐壽輝統領其軍隊,最終將其殺害。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制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于采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

漢政權建立后,一面繼續進行反大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后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又與朱元璋戰于鄱陽湖,史稱“鄱陽湖之戰”,朱元璋采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擊敗陳軍,陳友諒突圍時又起大戰,陳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箭)而死。陳友諒不善于抓住戰機,是他失敗的很重要原因。

張定邊等護陳友諒次子陳理返武昌,立理為帝,改元德壽。24年二月,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漢亡。陳理至應天,元璋封為歸德候。數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將其送往高麗定居,“平安無事”。

陳友諒陣亡之后,其部下將其葬于武漢蛇山之麓。現今諒墓凄涼,墓前三楚雄風的牌坊,字跡已顯模糊,墓冢荒蕪,周圍垃圾遍地。當年一代梟雄,今亦荒涼如斯。

遺腹子

蔡東藩所著《明史通俗演義》鄱陽水戰失利,“太子善兒被執”時,還有友諒之妃閹氏者亦遭擒。閹氏國色,為自詡“英雄惜美人”的元璋所迫納。閹氏初不肯從,尋思身懷六甲,后日生男,或得復仇,遂忍辱屈從。后果得生子名梓,居朱明八皇子之列,被元璋封長沙,為潭王。潭王梓者,乃陳友諒之遺腹子也。

梓年漸長,就封長沙,臨時辭母,閹氏告以身世,秘囑毋忘時恨,梓飲泣受命而去。無奈心余力乏,復仇無望,乃縱火焚宮,與愛妃于氏共葬火海。其母聞之,憂憤成疾,未幾亦亡。

對這段史實,據蔡東藩氏考核:“史傳謂梓由達定妃所出,達定妃又不著姓氏,想因明代檔案,諱莫如深,無從參考,所以含糊過去。”言之鑿鑿,足可補正史之所忌者。

死因

關于陳友諒之死,見諸《明史·陳友諒傳》:“陳友諒與朱元璋鄱陽水戰失利漢軍且斗且走,日暮猶不解(脫)。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揮),驟中流矢,貫睛及顱死。”

事隔兩百余年,明代嘉靖時武定侯郭勛在所著《英烈傳》中,卻說陳友諒是被他的先祖郭英一箭射殺的。白紙黑字印著:“友諒的船,且戰且走,未及數里,那郭英、朱亮祖又截住了來殺。兩船將近,張定邊拈弓搭箭,正射著郭英左臂。好郭英熬著疼痛,拔出了箭頭,也不顧血染素袍,便也一箭,中著陳友諒的左眼,透后顱,登時身死。對此一說,時人萬歷舉人、明文學家沈德符所撰《野獲編》里說,“郭勛卑劣,侵冒射殺陳友諒之功,為其祖百計設謀,冀達上聽,企圖封贈世襲。”沈氏仗義執言,難能可貴!

與此同時,也有人站在郭勛一邊,承認其祖上功勛。當時的郎瑛在其《七修類稿》中就是這樣寫的:“元末僭竊雖多,獨陳友諒兵力強大,與我師鄱陽湖之戰,相持晝夜,勢不兩存矣。時,郭英、子興兄弟侍上側,進火攻之策。友諒勢迫,啟窗視師。英望見異常,開弓射之,箭貫其睛及顱而死。至今人知友諒死于流矢,不知郭所發也。”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幼時甚貧困,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占集慶路后改為應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后,于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后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先后平定四川、廣西、甘肅、云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金谷文良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宕昌县| 阿尔山市| 屯门区| 嵊泗县| 香格里拉县| 邵阳县| 班戈县| 山阴县| 修水县| 筠连县| 拉孜县| 科技| 沁水县| 元江| 通州区| 苏尼特左旗| 阿拉善左旗| 兰坪| 新丰县| 甘德县| 海原县| 曲松县| 淮滨县| 霍邱县| 扶沟县| 乐至县| 长泰县| 班玛县| 辽阳县| 金塔县| 益阳市| 镇雄县| 启东市| 崇阳县| 昌图县| 白河县| 丁青县| 商城县| 永昌县| 东港市|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