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正文政治體制
部落聯盟時期,契丹族部落及部落聯盟首領的產生,不是世襲而是民主選舉,即民主議會制。[28]?契丹舊制,部落聯盟首領可汗及八部酋長夷離堇(也稱大人,后稱大王),每三年推選一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契丹社會逐漸進入奴隸制社會,這種三年一代的舊制也逐漸遭到破壞。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可汗后,繼續擴展勢力,逐漸建立與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國制)統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數民族。并吸收漢族文化制度,發展農墾,建立州縣,以漢制統治漢人,迅速向封建制過渡。
進入遼朝后,民族成分復雜。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區和被統治民族,契丹統治者逐漸形成了適應本國基本情況的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經穆、景、圣三朝,統治制度逐漸完備,機構逐漸完善。遼朝統治的基本方針是“因俗而治”,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29]?因而它的統治體制也就同時具有“行國”和“城國”的基本屬性。
組織形式
歷史傳說契丹族由八個部落發展起來。這時期部落之間“不相統制”,尚
契丹武士
未進入部落聯盟階段。但八部同族,相互間具有凝聚力,為了抵御共同的敵人,各部之間有聯合的必要,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契丹族自身也需要聯合起來向外拓展勢力。隋朝時期,契丹各部組織有了變化,即出現松散的聯盟;其時契丹族“分為十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隨水草畜牧。有征戰,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30]?部落聯盟的職權范圍僅限于共同的軍事行動,各部的畜牧生產則不在管理范圍內。隋大業元年(605年),聯合突厥偷襲契丹部落,“盡獲其男女四萬口,殺其男子,以女子及畜產之半賜突厥,余收之以歸。”經過這次打擊,契丹勢力嚴重削弱。為了生存、發展,契丹各部間的松散聯盟形勢向固定、永久性聯盟形式轉化。唐朝時期,契丹族各部已形成穩固的部落聯盟,即初期的大賀氏部落聯盟和后期的遙輦氏部落聯盟。部落聯盟的職權范圍除軍事行動外,還包括政治、經濟、司法各項。“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這表明,部落聯盟時期開始出現具體的管理機構。[28]?
軍事編輯
契丹族世代狩獵游牧,使他們養成了精于騎射,勇敢強悍,崇智、尚武的民族精神。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拓展空間,不斷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掠奪,戰爭成為他們謀生計的重要手段。“有事則以攻占為務,閑暇則以畋魚為生。”契丹人的軍事決策過程,集中表現為由興兵議合轉制化為軍事集權制。
隋朝,契丹人“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必合符契。”唐朝,“若有征發,諸部皆需議合”、“戰則同行,獵則別部”。這說明:第一,在根據戰爭需要調動各部族軍隊時,各部酋帥在一起討論、商量,達成協議,謂之“議合”。在大賀氏、遙輦氏時代,議事會由聯盟長主持。第二,調動軍隊必須履行“合符契”的手續。遼代的“符契”為“金魚符”。據《遼史》記載:“金魚符七枚,黃金鑄,長六寸,各有字號,每魚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將,使者執右半,大小、長短、字號合同,然后發兵。”“金魚符”與中原的“虎符”作用相同。分成兩半,分別由聯盟長和部落軍的酋帥掌握。此信物驗合后方能生效。這種“議合制”在遼建國前已經成為定制。對所有的部族軍都發生約束力。整個過程體現了平等的氣氛、民主的機制,至少帶有軍事民主制的色彩。[18]?
遼朝建國后,適應君主集權制度的需要,為了統一調動軍隊、統一指揮,這種“興兵議合制”的方式向以皇帝為首的軍事集權制轉化。皇帝不僅控制行政大權、財政大權、立法和司法權,而且還牢牢地控制了軍隊,掌握軍權。并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軍事機構、制定了一套調動軍隊的嚴格手續。所以晉王李存勖不得不承認,契丹軍隊“法嚴”,“中國(指中原)所不及也”。[31]?
文化編輯
文字
契丹文是遼朝為記錄契丹語而參照漢字創制
宣懿皇后契丹文拓片
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形式。但現時已缺少類似的文獻。契丹大字相傳于遼神冊五年(920年)由遼太祖下令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制,應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參考回鶻文對大字加以改變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契丹小字較大字簡便,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33]?契丹族創字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覺,對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響,例如西夏創造黨項文字、金朝創造女真文字、元朝創造八思巴文字。契丹字的通行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金章宗廢除為止。
文學
契丹人在語言運用上有其獨特的技巧,他們善于運用比喻的手法評論事物和品評人物。遼朝文人既用契丹語言文字創作,也大量用漢語文寫作。他們的作品有詩、詞、歌、賦、文、章奏、書簡等各種體裁,有述懷、戒喻、諷諫、敘事等各種題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諸部人和著帳郎君子弟。[34]?
繪畫
契丹畫家善畫草原風光和騎射人物,他們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著名畫家胡瑰、胡虔父子和東丹王耶律倍所畫多入宋內府,被譽為“神品”。耶律倍“多寫貴人酋長,至于袖戈挾彈,牽黃臂蒼,服用皆縵胡之纓,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國衣冠”;[35]?畫馬“骨法勁快,不良不駑,自得窮荒步驟之態”。[36]?他的作品甚為五代人所喜,甚至爭相購買。流傳至今者有BJ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射騎圖》和流傳到美國的《人騎圖》、《射鹿圖》。胡瑰所畫“穹廬部落、帳幕旗旆、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信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歟”。[37]?他畫契丹人馬,“用狼毫制筆,疏渲鬃尾,細密有力。至于穹廬什物,各盡其妙”。[38]?他的作品流傳至今者有BJ故宮博物院所藏《卓歇圖》,流傳到海外的《出獵圖》、《回獵圖》,也有人列為他的畫作。其子胡虔“丹青之學有父風”,與其父的畫品“殆未可分真贗也”。[39]?
《東丹王出行圖》
樂舞
契丹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婚喪嫁娶,還是祭祀禮儀,節日活動,都要歌舞相伴。在契丹族初興之際,其音樂歌舞藝術尚很原始,具有很多原始游獵經濟和原始宗教文化特色。隨著契丹社會的發展,以及與其他民族不斷的文化交流,契丹族中也出現了表演性歌舞。遼建國后,大量吸收中原文化藝術,民間歌舞活動也逐漸繁榮起來,并進一步推動了契丹本民族樂舞藝術的發展。[40]?
宗教
契丹統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來一代勝似一代,至道宗時達到極盛。百多年間,契丹皇族和高級僧侶投入巨資,請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與寺院密不可分的遼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現。NMG地區現存著名的遼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慶州白塔、豐州萬部華嚴經塔等。[41]?
在慶州白塔內出土的釋迦涅盤石雕像、萬部華嚴經塔磚雕菩薩頭像、白瓷迦葉、阿難像等文物,都是遼朝佛教藝術的代表作。
經濟編輯
農業
契丹各部的農業,大約出現于大賀氏聯盟時期。唐朝在給大賀氏聯盟首領的敕書中常常農牧并提,說明這時聯盟中某些部落已經有了簡單粗放的農業。迭剌部的農業生產當始于阿保機的祖父勻德實時期,即遙輦氏聯盟的中后期。[42]?
遼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兩類。在沿邊設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種的在官閑田也是公田,百姓領種十年以后,要對朝廷繳納租賦。至于所說的“占田置業入稅”則是私田了。估計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邊,私田則多在遼國南境。在契丹的漢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織的方法維持家庭收入。同時,契丹將戰爭中俘掠的漢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區,建立許多頭下軍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余收入皆歸頭下主所有。遼廷為了鼓勵人民開辟荒地,立例若成功開辟農地可免租賦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43]?
畜牧業
契丹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契丹人的牧業經濟得
契丹人
到了較大發展。[44]?契丹等游牧民族牧養的牲畜,羊、馬為多,牛、駝次之。四至八月,牧草繁茂,是他們放牧的黃金季節。冬季則驅牲畜遷于朝陽背風的平沙處。[42]?牧業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來源,也是契丹所以武力強盛、所向克捷的物質條件。群牧由北樞密院管轄,設林牙掌管部籍,另有馬群、牛群太保等負責掌管群牧的具體事務,朝廷定期驗檢簿籍,以了解牲畜繁息情況,以牲畜數量的增減考察群牧官政績的優劣,決定升黜。群牧的盛衰,直接關系到遼朝武裝力量的強弱。[42]?
契丹各部和屬部中的阻卜、烏古、敵烈、回鶻、黨項等,主要從事游牧業。羊、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資料:乳肉是食品,皮毛為衣被,馬、駱駝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戰爭和射獵活動中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裝備。羊、馬也是遼朝向契丹諸部和西北、東北屬國、屬部征收的賦稅和貢品,因而受到統治集團的重視。游牧的契丹人,編入相應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領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從事牧業生產,承擔著部落和國家的賦役負擔,沒有朝廷和部落首領的允許,不能隨意脫離本部。他們是牧區的勞動者、牧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是部落貴族的屬民。[42]?
手工業
遼東是產鐵要地,促進契丹冶鐵業的發展。[45]?初期,曾以橫帳
契丹瓷器
和大族奴隸置曷術石烈,從事冶煉。“曷術”,即契丹語“鐵”。契丹的陶藝受唐朝影響,墓葬出土文物則顯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國外輸入,但金、銀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屬打制和鍍金技術。[46]?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傳統制陶工藝的基礎上,吸收北方系統的瓷器技法而燒制的,在五代和北宋時期南北諸窯的產品中獨樹一幟。其中,具有契丹族傳統工藝的仿皮囊式雞冠壺可謂遼瓷中的典型器物。雞冠壺造型別致,制作精美,堪稱國之瑰寶。此外,如NMG博物館館藏的三彩摩羯壺、“官”字款鑲金口白瓷盤、綠釉刻花鳳首瓶等瓷器,皆為遼瓷中的佳品。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CF市松山區發現了松州窯,又稱“缸瓦窯”,這是遼金兩代的官窯址,被譽為草原瓷都。
契丹族的金銀器是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契丹貴族的奢華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與內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間的交融。契丹貴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銀器。如CF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藝御賜“萬歲臺”石硯、金花銀唾盂、摩羯紋金花銀碗,哲盟NMQ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銀冠、鏨花銀靴、金銙銀碟躞帶等,皆是契丹金器中之上品。
對外關系編輯
五代、北宋
五代后唐末年,遼太宗接受石敬瑭的請求,協助他建立后晉取代后唐,以獲得燕云十六州與后晉的臣服。不久又南征中原,滅后晉以建立遼朝。至此遼朝與中原的外交關系首度轉為遼朝居上,中原臣服的狀態。之后遼朝衰退,后周與北宋為了燕云十六州又相繼北伐,雙方恢復對
幽云十六州
峙的局面。遼朝采取防御策略,并且扶持北漢對抗中原的北伐,屢次抵御中原的進攻。直到遼圣宗時,經過充分準備之后,再度發動南征,率遼軍直逼北宋的澶州。最后雙方訂立澶淵之盟,從此,宋遼和平相處直至北宋末年。[47]?
遼重熙十一年(1042年)遼興宗乘宋夏戰爭后北宋內外交困之際,率重兵陳列遼宋邊界,并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宋朝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雙方于九月達成協議,此即重熙增幣。最后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遼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臣富弼建議宋仁宗答應要求,并且要求遼朝約束西夏作為條件以破壞遼與西夏的關系,最后使遼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勞民傷災。遼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內部分裂與內斗,使遼朝有意與北宋和談。但是北宋已經與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遼,所以拒絕和談,最后遼朝亡于金朝。
渤海國
公元10世紀初,契丹就攻陷了渤海控制的遼東;[48]?遼天贊四年(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及渤海全境,大諲撰投降,渤海國滅亡。[49]?
阿保機滅渤海國以后,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作為由渤海國到契丹直接統治的過渡階段。遼乾亨四年(982年),契丹撤銷東丹國,改為東京道。
高麗
遼朝于(926年)滅渤海國后與高麗接觸。遼會同五年(942年)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高麗太祖拒絕。遼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萬夫橋事件)。至此遼朝多次襲擾高麗邊界,遼統和十一年(993年),遼圣宗率大軍越過鴨綠江入侵高麗。最后雙方和談,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盟后,遼圣宗率軍北返,雙方建立友好的睦鄰關系。遼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遼圣宗趁機入侵高麗,最后在攻下開城后北返。遼開泰七年(1018年),遼朝率大軍再度東征高麗。但不敵高麗軍隊。雙方之后談和,以后遼朝再也沒有入侵高麗。
西域諸國
遼朝與西北諸國保持著較為友好和睦的往來。遼朝西境的主要鄰國西夏,長期以來,一直與遼朝保有朝貢和聯姻關系。一度為遼藩屬,被稱為甥舅之邦。遼朝與西域諸國的關系也源遠流長。早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就曾經率軍西征,使西域諸國相繼臣服。統和年間,王太妃出師西域,遼統和二十一年(1003年)建可敦城,作為西北的邊防重鎮,經過多年的經營,使遼朝的勢力范圍涵蓋漠南、漠北與西域之地。遼朝政府對這些降附的部落屬國,均采取“因遷種落,內置三部”的羈縻政策,使的這些國家互相監督,皆不愿背叛遼朝。這些都使蔥嶺以東的甘州回鶻、西州回鶻與蔥嶺以西的喀喇汗國,基本上都是親附遼朝,其與北宋的關系較疏。此外,西亞的波斯與大食在遼初也相繼道使來通好。遼天贊二年(923年),波斯使來,其次年大食使來。大食國王遣使為王子請婚,未允。次年,復遣使請婚,遼圣宗以宗室之女嫁之。
社會風俗編輯
儀俗
契丹民族的社會與風俗,本不同于漢人。
契丹人服飾
契丹在統治漢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區,則同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則依舊俗生活;介于混雜地區,就呈現兩種混合型態。契丹人的儀俗很多,如拜日儀、柴冊儀、再生儀、祭山、射鬼箭等。特別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時的“捺缽”,遼朝皇帝帶領百官的中央政權,隨著一年四時,到各地巡狩,其宮帳的所在地就是“捺缽”。其他還有“頭魚宴”、“頭鵝宴”等生活習慣。契丹飲食文化因地制宜,有蜜餞、果脯等,是用蜜蠟浸漬水果而成,以利保存。清朝東北仍有以歐李(野果)“漬以餳蜜”之俗,今日BJ特產果脯,也是與契丹人的“蜜漬山果”“蜜曬山果”之類一脈相承。[51]?
服飾
契丹與周邊各族各國的交往甚為密切,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與漢文化的交融最為深入。以服飾為例,契丹人傳統的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腰間束帶,下穿長褲,褲在靴筒之內。
發型
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環,并同烏桓、鮮卑人一樣,也有髡發的習慣。其發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顱頂發,顱四周發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顱兩側留兩綹長發,自然或結辮下垂;有的留雙鬢上兩綹,自然或結辮下垂,或使其從耳環中穿過再下垂,即沈括所說的,“其人剪發,妥其兩髦”。[52]?遼墓壁畫提供了髡發的形象資料,NMGWLCB盟豪欠營出土女尸又提供了不見于文獻記載的契丹女性髡發樣式。[53]?
婚俗
契丹人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則,即所謂“同姓可結交,異姓可結婚”。姑舅表親的婚姻比較普遍,并且不受行輩的限制,建國初期還有“姊亡妹續之法”。述律、拔里、乙室已三族都是與皇族耶律氏互通婚姻的家族,后族女為后、男尚主的特殊地位和它所反映的這種婚姻形態,既有早期婚姻習俗的影響,也是統治集團的政治需要,普通部民遵循著同姓不婚的原則。[53]?
居住飲食
游牧的契丹人“隨陽遷徙,歲無寧居”,居住的是
遼墓中的壁畫場景
便于遷徙的穹廬式氈帳,類似NMG牧區牧民居住的蒙古包。NMGKSKTQ二八地遼墓的石棺上所繪的契丹住地小景,提供了這種氈帳的形制,門多東向。車馬是遷徙、游牧不可缺少的運載工具。契丹人遷徙地,夏日選擇高阜處,秋、冬、春季則選擇背風向陽臨水處。食物以乳肉為主,也有少量糧食。肉類可煮成“濡肉”,也可制成“臘肉”,牛、羊乳和乳制品是他們的食物和飲料。糧食則有“糜粥”。果品有桃、杏、李、葡萄等,常用蜜漬成“果脯”,夏日有西瓜,冬天有風味果品“凍梨”。飲料有乳和酒,中京(今NMG寧城西)的釀酒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建國后,漢人、渤海人的食品也傳入了契丹,遼朝皇帝過端午節時就有渤海廚師制作的艾糕。[53]?
后裔追溯編輯
2004年以來,在有關專家用DNA技術認定達斡爾族及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眾之后,阜新成為解開契丹源流問題的“重地”。日前,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部分專家利用DNA技術解開了契丹族消失之謎: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蔣氏“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54]?
而如今,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于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經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難尋找的,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不復存在了。經過不斷地遷徙、隔離和融合,多數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用一個專業術語命名即“分子意義上的后裔”。[54]?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14)
參考資料
1.??契丹的起源和早期歷史?.數字中國[引用日期2015-03-8]
2.??“契丹”本意為鑌鐵?.塞外赤峰[引用日期2015-03-8]
3.??《遼史·卷四·本紀第四》?.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8]
4.??《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契丹”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又見陳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頁。
5.??大食與遼朝的交往和耶律大石的西征?.中華文史網[引用日期2015-03-8]
6.??陳述:《契丹政治史稿》[M]第18,35頁,人民出版社,1986年
7.??馮家升《契丹名號考釋》,《燕京學報》[J]第13期;張正明《契丹史略》[M],中華書局1979年版
8.??張宏,《HLJ史志》:淺談契丹族的起源,2009-12-08
9.??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祖先?.人民教育網[引用日期2015-03-4]
10.??契丹在草原上留下無數傳說?.NMG日報[引用日期2015-02-26]
詞條標簽:民族,歷史,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