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婐聞言,便開口解說道:“阿爹,這石頭叫高嶺石,它是一種黏性非常強(qiáng)的黏土?!?/p>
姜婐把已經(jīng)變成粉末的高嶺石清理出來,加些清水,便一邊揉泥一邊解說道:“像這樣,把它敲成粉末后,再加些水進(jìn)去揉它,它就會變成黏性很強(qiáng)的泥了!”
姜父幾人站在一旁,驚奇的看著姜婐手里的粉末變成一團(tuán)泥。
“婐兒,你是怎么知道這石頭可以變成泥土的?”姜立見狀,驚奇又疑惑的問道。
“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的?!苯獖鹚Y嚻ぁ?/p>
很多事情都不好解釋,然姜母他們都偏要問個明白??墒?,有些東西不解釋的話,又不好讓他們幫忙去做。這讓姜婐苦惱得不行。
姜遠(yuǎn)聞言,彎了嘴角走到桌子邊,抬手敲了兩下桌子問道:“那這泥又要怎么做成陶碗呢?”
姜婐見狀,打算先做一個陶碗出來師范一下,“我先做一個陶碗出來,三哥就知道了。”
言畢,姜婐從出屋里拿出一個破了的陶碗來,往里放了些高嶺石的粉末,再加了些清水進(jìn)去調(diào)泥漿。
泥漿要調(diào)得粘稠一些,用來粘陶土的。
姜婐并不打算做一個轉(zhuǎn)盤出來,而是打算用最簡單的盤泥條的方法制作陶碗。
其實(shí),人們最開始做陶罐便是用盤泥條和粘泥板的方法來制作陶器的,而轉(zhuǎn)盤是后來才發(fā)明出來的。
調(diào)好泥漿后,姜婐先揪出一小塊泥,把它壓平做底,再搓了一些泥條,抹上泥漿把它們一根根的盤上去。
姜婐把泥跳搓得比較粗,這樣盤得比較快,而盤出來的碗也就比較厚。
盤第二條泥條的時候,姜婐便開始往外擴(kuò),盤了八條泥條這陶碗便成行了。等陶泥稍微干了一些,姜婐就用一塊小木片把它的外壁和內(nèi)壁刮平整。
“這樣,一個簡單的小陶碗就做好了?!?/p>
姜婐做得迅速,姜父幾人看得驚奇。
姜冉伸手,想把姜婐剛做好的陶碗拿起來仔細(xì)觀摩。卻還沒碰到,就被姜婐一掌拍掉。
剛做好的陶碗還沒固形,軟得很碰不得,一碰就變形了。
“阿爹,這個泥碗用火燒過后,就可以變成我們平時用的這種陶碗了!”姜婐拿起她用來調(diào)泥漿的陶碗說道。
“用火怎么燒?”姜父聽后,疑惑的問道。
姜婐聞言,便清理了一下木桌,在桌子上撒上一層粉末,在上面一邊畫一邊解釋陶窯的結(jié)構(gòu)。
其實(shí),制作一個簡單小型的陶窯并不難。最初的人們在燒制陶器的時候,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將用泥做好的陶罐放在其上點(diǎn)火燒制。然而,這種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達(dá)不到一定溫度,致使所燒陶器質(zhì)量差,成品率低。
后來,人們才想到要把火力集中起來,高溫?zé)?,就發(fā)明了專門用來燒陶器的窯。
古時候的陶窯一般都是往地里挖,而不是往地上蓋,這是為了利用地下土層進(jìn)行保溫,減少燃料消耗,降低生產(chǎn)成本。
姜父聽后,興奮得一晚沒睡著。在第二天一早,天都還未亮全,便叫了好幾個建造好手,開始建造陶窯。
姜婐醒來,聽聞后連忙跑去觀看。到后,見阿爹他們都是按她說的來做,根本不需要她來操心,有不懂的,姜父自然會來問她。之后,姜婐便又返回來開始揉泥做陶器。
按照阿爹他們的速度,最多三天就能把陶窯建好了。她得快點(diǎn)做幾個陶器出來才有來燒。
就這樣,姜婐回來后,院子里又開始出現(xiàn)砰砰砰的吵聲。
“姑姑,姑姑,我也要玩!”姜啟聽見動靜,跑來出來,圍著姜婐打轉(zhuǎn)。
大概是昨晚姬女的訓(xùn)話他是聽進(jìn)去了,剛才出來他并沒有沖過來就抱住姜婐。
“啟兒!不給鬧姑姑!”姬女追出來,拉住兒子說道。
“大嫂,沒事的?!苯獖鹨姞?,笑著說道。接著拿了一塊昨天揉好的陶泥遞給姜啟說道:“吶,啟兒幫姑姑揉泥好不好!”
“好!”姜啟迅速的松開阿娘的手,很開心的接過陶泥,捏了兩下,才疑惑的抬起小臉問道:“姑姑,要怎么揉?”
看著腳邊的小胖團(tuán)子,姜婐不由伸手捏了捏他的小胖臉蛋,便去廚屋里搬出一張小椅子放在小家伙的面前,開始教他揉泥的方法。
揉陶泥并不像是揉面粉那樣簡單,他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揉泥的技巧有兩種,一種是菊花形揉泥法,另一種是羊頭形揉泥法。
菊花形揉泥法就是在揉泥過程中,所揉的陶泥由外到內(nèi),比較飽滿,形如菊花。所以,稱作菊花形揉泥法。
這種菊花形揉泥法雖然能更好的把陶泥揉好,但是比較難掌握。
而羊頭形揉泥法就是在揉泥的過程中,所揉的陶泥形狀如羊頭,是比較簡單和普遍使用的揉泥方法。
揉泥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泥土中的空氣氣泡和雜質(zhì),防止燒制過程中氣泡里的空氣升溫而引起爆炸。
而且,揉泥還能使水和泥土充分融合,富有韌性,這樣能更好的成型!
制作陶器前,揉泥的步驟很重要。如果你的泥沒揉好,里面還有氣體的話,那么放進(jìn)窯里燒制時肯定會爆炸。只要有一個陶器爆炸,那么這一爐的窯里面的陶器大多數(shù)都會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