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雅不得不懷疑朱元璋是否早就猜到,突然想起上次濠州營中傳來朱元璋攻打南京一事,還有以后要遷至南京這塊風水寶地這些消息,現在想想,原來這一切居然多是朱元璋安排好的。小雅原本與郭天敘有些過節,而且知道歷史的她,對于郭天敘的死確無動于衷,沒有什么大驚小怪,這也是歷史,是命運注定,他郭天敘改變不了歷史,也逃不過命運。
小雅彎腰伸手逗著孩子紅紅鄒鄒的小臉兒,嘆了一口氣說道;“小英姐姐,人死不能復生,活著的人要好好的活著,你看孩子他正在沖著你笑,我去找青飛練劍了,就不留下來做你們的燈泡了。”接著小雅大步離去。
朱元璋接過馬小英懷里的孩子,不會抱孩子的他,小心翼翼的將孩子裹在懷里,說不出心中的激動,沒想到我朱元璋也做了父親。
馬小英收回了心神,望著朱元璋懷里的孩子說道;“幫孩子取個名字吧!”
“就叫朱標吧!”朱元璋合意的說道。
三天后,朱元璋帶領所有人回到太平城——元帥府。
此時,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攻入平江(今蘇州市)。
乘此機會朱元璋派徐達率兵五萬攻打江蘇溧陽。而自己卻親自統率水陸大軍,前兩次反派而歸,第三次才攻破城外的元兵軍營,元兵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歸降的元兵心存疑慮,而軍心不定,于是,便就從歸降的元兵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夜里守衛,而他自己的身邊只留有親兵——馮統領一人。
第二天,歸降的元兵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愿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接下來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便攻下集慶。朱元璋帶領義軍進城后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
短短幾年時間朱元璋帶領眾將領攻下了;滁州、和州、太平、溧水、南京、鎮江、常州、長興、徽州、處州、池州、衢州、揚州,等地區。
小明王得知情報后,封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
坐上“平章”位置的朱元璋將南京則設應天帥府,并且將自己身邊有功勞的義軍升職,廖小安為統軍將領,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徐達為統軍淮將軍、湯和為統軍將軍并且鎮守常州……
才三年時間朱元璋擁有了十幾萬的兵力,占領浙東、江左、浙右、各地,但是西邊與陳友諒相鄰,向南是張士誠,西邊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抗攻打元兵的義軍,而張士誠因為上次誤以為小明王的言而無信,而記恨在心。徐壽輝曾經是白蓮教的信徒,而今他自立門戶,當然也就不希望有紅巾軍之首的小明王。便也將朱元璋視為小明王的部下與同類。
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全力攻打元軍也是紅巾軍伐元兵的主力,也大大的抵抗了元軍。
而且,張士誠、徐壽輝、此時正在攻打元兵,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南京應天府!
坐在應天大廳的眾將領們紛紛按耐不住,一個個多建議朱元璋該是像其他人般,該自封王的時候。
“小雅,對于稱王一事,你怎么看?”朱元璋將這誘人的問題拋向小雅。
記得歷史上朱元璋選著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而慢慢的一步步安逸的擴大自己的勢力,便動了動唇說道;“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
聽此!原本替朱元璋著急的眾將領,頓時安靜下來,此時一位叫朱升的義軍緩緩的起身說道;“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槍打出頭鳥,我覺得朱元帥暫時應該增強自己的勢力,小雅說出了我所想。”
“嗯!”朱元璋赫然大悟,滿意的點了點頭,不是不稱王,而是緩稱王。
此時的李善長摸了摸自己粗短的山羊胡須,點了點頭;“小雅和朱升將領,這主意可謂是高!兩位可謂稱得上的第一謀士。”
“不敢!這多是小雅想出來的。”朱升說道。
這哪里是我想出來,明明就是我借用歷史上朱升的點子,而剛才小雅只不過是趕在朱升的前面說出來而已,我自己可想不出來這注意。
“不是,我是借用朱升——謀士的心中所想。”小雅津津樂道的輕聲說道。
謀士?被小雅這般一說,朱元璋的心里已經有了將朱升留在自己身邊與李善長一起成為自己的參謀將領的主意。
“眼下不僅爭取民心,同時更需要是納賢知識分子。”朱元璋淡然說道,然而心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人,此人也是朱元璋心心念念想要請來之人,也正是四年離開的劉伯溫,然而朱元璋在半年前秘密派去一人請他,結果失望空歸。
“小雅,我心中一直有一人,想要將他請來,做我的參謀,可是半年前我派人去請他來應天府,只可惜沒有找到他人,此人你也認識。”朱元璋微帶遺憾的說道。
聽此,從小雅的腦海里蹦出一位熟悉的人,頓時心中隱隱作痛,心中像一把枷鎖,讓小雅充滿了疑問,四年前他一去無復返,或許這是天意。
“小雅,劉伯溫畢竟是你的師兄,所以這次讓你選一人同你一起去青田將劉伯溫請來。”朱元璋堅定的說道,將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了小雅。
此刻小雅心中有些激動,然而卻有些害怕,激動的是分開四年多終于可以再次重逢,害怕的是而今的劉伯溫還是曾經的那個他嗎?為何這四年來音信全無?眼下青飛回蘇州大山村祭拜師傅去了,湯和被朱元璋派去鎮守常州,徐達去了和州,胡大海剛剛被朱元璋派去攻打元兵,而他的兒子胡小三留在營中。先下也只有常遇春隨自己前去青田。
“讓常遇春隨我去吧!”袁小雅淡淡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