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的繼承和創新一二
----北方詩歌欣賞
***
[誰最接近大地]
***
比雷聲更早抵達這只閃電的大手
從另外一個不被我感知的地方
伸進我的內心那里有父親的麥地
***
鳥背上光影和一種顏色
在慢慢改變大野的顏色改變黃昏中的平原
沒有聲音也不易被我察覺
***
如果我長久在平原的風里站立
我會看到這只閃電的大手通過黎明的夾縫
攫取了父親麥地上空唯一的語言和文字
***
而父親彎腰一再的彎腰
他簡單而笨拙的動作很象一只迷路的螞蟻
高高舉起觸角
***
這接近大地和貼近泥土的姿勢
是沉迷更是在生活最低處
對天空單調而重復的朝拜
***
北方(又名今水、洗煤)是網絡詩歌論壇上給人較深印象的作者之一(70年代生人,家鄉大野)。他的詩歌蘊含很多值得借鑒的藝術特點,真實繼承了傳統文化,準確拿捏情緒,詩歌的意象感明顯,表述方式委婉感人,語言平和中見創意。這些較為成功的元素歸功于作者文字駕馭能力,表現出較好的文學指導思想。
***
一、北方詩歌風格主要建立在如下文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
他曾經發表一組詩歌,題為《敘事是詩歌的幼稚階段》,說明這方面的觀點。他的詩歌承傳中國傳統浪漫主義風格,在自覺或不自覺中融入了部分西方文學元素。西方戲劇及敘事體的史詩較早發達,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以后,開始脫離注重再現和寫實的傳統,在自身注入更多抒情、表現的成分,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學理論在精神實質上匯通起來。同時,西學東進的整體趨勢,也影響到漢文化。這樣雙向的匯通,在北方詩歌有較好展現。
結合二十世紀西方文論和中國古典《文心雕龍》為代表的文藝批判理論,有種觀點將其大致歸納為兩派:一是“雕龍”派,如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學派、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等形式派文論。二是“文心”派,如現象學批評、闡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雕龍派注重對作品形式的研究,文心派注重對作品意義、意味的探尋。本文基于此概念,對北方詩歌進行了局部分析。
文學形式、技巧、手法的演變構成文學史的主要內容,從文學史上種種文體的始盛終衰可以見證。古希臘由史詩、抒情詩到戲劇的演進,中國文學由唐詩、宋詞、元曲的遞嬗傳承,都表明這點。后代作家要想在某一個傳統的文體、形式中“自出新意”,就必須繞開前人的熟套,訴之于“陌生化”技巧、手法,“以自解脫”。另一方面,新出的藝術形式與舊有的藝術形式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互文”關系。一種文學形式、技巧、手法,不管它如何新,總要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可推溯到一種原始的形式。
較為傳統、正統的語言審美觀點認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與科學、哲學相比較,文學更為表面和直接的特征在于它藝術地使用語言,在于它“櫽括情理、矯揉文采”,以達到“深文隱蔚,余味曲包”的藝術效果。綜觀目前的漢語網絡詩歌,很多自立的門派崇尚語言回歸口語化、是什么說什么、第三條道路、呼嚕派、垃圾派、丐幫等等。語言是詩歌最基本的元素,各個方向上的探索應該說是有意義和有必要的,出現這方面的熱點爭論也很正常。北方詩歌在語言方面的實踐,有一定現實意義。
***
二、北方詩歌對傳統漢語詩歌的繼承
1、北方詩歌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繼承
美國普林斯頓學者厄爾。邁納主張提煉出一套超越民族文化的共同的概念、認識與歷史因素,認為這些因素表現在東西雙方,形式往往有差異,屬于所謂的異體同型。這種構想的實現,不是某國或幾國學者一時一地所能完成的,其局限性也值得考慮。復旦大學汪洪章博士在比較系統研究中西文論的時候,提出“異形同構”的主張,“同構”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學的深層其結構作用的一些原則、原理,它不同于靜態的、貌似客觀存在物的結構;“異形”所指的主要是文學的不同語言形態以及為其所決定和負載的不同民族,特別是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民族,在審美文化領域的差異。這些差異是我們無法消除,甚至要刻意挖掘和保存的。北方詩歌里典型的儒家、佛教哲學思想基礎,以及他崇尚的對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的傳承,是時下漢語詩歌發展潮流里較為寶貴的民族繼承。
***
[另一處]
***
在十二月走過北方
我闖入麻雀覓食的家園
那里,田野上一小片一小片殘雪
是通向另一個圣潔世界的窗口
它們不說話,只在逐漸的消融自己
收割清冷的一茬又一茬光芒
***
無限平坦出去,一個平原的土
從早晨開始,經過中午
變暗到午夜,訇然一聲
黑夜關閉了整個的世界
盛世的繁華凝成一滴滴的露
懸掛在麥苗鵝黃的頂部
***
月亮洞開,從唐朝開始
我們一直活在月光的豐盈里
到今天,已經十分貧瘠和闊大
新出現的景色,怪異而沒有根據
***
愈是這樣
月亮那面和殘雪下面暗示的世界
才這樣的真實卻不可乘船
或騎馬抵達
這是我一生的疼痛和迷茫
2004。12。29。深夜草就
《另一處》和《誰更接近大地》是極具畫面感的詩歌?!读硪惶帯氛宫F出殘雪、露珠、月光的畫面,作者全篇運用通感的語言表現方法。比方說“收割清冷的一茬又一茬光芒”這句不要,甚至可以更好的突出“是通向另一個圣潔世界的窗口”這句伏筆,但空間感會變得狹小、意蘊也遜色了。由于作者在后面始終若即若離地抓緊主線關聯的通感,用這樣不斷拉扯開的語言,成功地構筑起詩歌里盡可能大的想象空間。
這三幅畫面之間形成了動感,第一節主要用力在介紹環境和伏筆,第二個畫面則描述了視覺從開闊的平原到黑夜里麥苗上一顆露珠的收縮過程,第三節相反,借用讀者腦海里已經形成的露珠畫面再次展開,從月亮到唐朝,到人類社會的變化。最后觸及到所要表達的思想,作者運用恰當的、超現實手法抒發情感,形成升華,引發了在唐詩、國畫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讀者強烈共鳴,這種共鳴也和漢文化中的儒家、佛教思想緊密聯系。在北方諸多詩歌里,詩意的升華不空洞而且到位,是較為成功的藝術特點所在、其浪漫主義風格的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