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李志明
我想把斧頭拆開
像拆開一個字
*
我想拿走木柄
像拿走字的偏旁部首
*
我想抹去金屬的光芒
讓斧頭還原為一塊普通的石頭
*
我想把木柄插進泥土
繁衍一片森林
*
這首詩歌也入選了2002年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年度精選,是不是體現了詩歌發展的某些特點?不刻意講究文字的雕琢,注重詩歌的靈感,朦朧的表現方式。由于信息爆炸式的傳播,各種文化意識井噴般發展,讀別人的詩歌并理解它,似乎越來越有挑戰性。這也許是發展過程中,尋求一個協調詩歌理論的必經過程。
那么,我們只能用心去體會每個作者的詩歌意圖,不要輕易去否定。這首《我想》,如果把它放在現實中去體會,不容易明白他的真實表達,它的每句話并不表示什么明確的意味。只有整體品味,才會明白,作者是在感嘆人類破壞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大,我們越來越遠離了生物所必需依存的大自然。
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他用了巧妙的比喻,連續四個“我想”。由于他的比喻巧妙、新穎而顯得有些晦澀,因此讀這首詩歌的時候,不僅要細抓每個字句,還要第二次重讀,一氣讀完,從整體上感悟作者所指。在思維爆炸的時代,讀別人的詩歌多少有點辛苦。
*
*
眾草飛奔
敕勒川
眾草飛奔
眾草總是先于駿馬
到達春天
*
駿馬沿著草的方向飛奔
它的速度比時間更快
它就要從時間的斷崖上
跌落
*
是一顆草,讓駿馬
失了足
*
這是一首充滿想象和哲理的短詩。詩人將春天青草的生長與駿馬飛奔扯上了關系,一個超乎正常想象的比喻。
讀這首詩的前兩節,就像看到一個電影特寫鏡頭:青草在一圈土地上泛綠,這叢綠不斷地擴大,用慢鏡頭拍攝然后用快鏡頭播放這個擴展過程,就會形成眾草沐浴陽光、迎風飛奔的景象。這個快鏡頭里,再放上駿馬揚鬃躍蹄而飛奔的特寫鏡頭,形成駿馬與時間賽跑,駿馬渴望春天青草的臆想:咀嚼了一個冬天干草的馬群,渴望著多汁、清香的春草,它們四處追尋春草的影跡。也許這種渴望過了頭,報曉春天的青草、瘋長的青草還是不能滿足馬群的肚腸,這就形成了駿馬“從時間的斷崖上跌落”的結果。
詩的第三節,作者揭示出一個哲理:(駿馬)對于某種事物(眾草)的渴望,使它失去了平常的心態。這不正象人的心理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