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詩歌欣賞之二
唐風善于寫長詩、組詩,他的詩歌多半不是單獨的小詩。比如《五月詩札之柔情篇》,體現了唐風的大體風格,是一組抒情充分、流暢,意境優美的詩歌,突出表現了基于現實主義,融合浪漫、象征手法的寫作理念,善于運用議論成詩的手法,凸現了抒情主人公的塑造。筆者以為,用現實主義風格這個詞不能完全概括唐風的詩歌風格,用現實浪漫主義風格來描述,似乎更全面些。
一、傳統漢詩多以意象成詩或議論成詩為主要手法,較少著力于典型形象的塑造,即使出現形象塑造,也大多類似于“我欲乘風歸去”的模式,寬泛、浪漫地素描出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典型形象是小說最常用的手法。
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則推動了詩歌與小說典型形象塑造的互文關系。現實主義詩歌強調從詩人所經歷的社會活動實際出發、抒寫真情實感,帶有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由此形成的現實主義風格,對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描述,由傳統的簡單的素描,發展到細膩的情感描述,直到民歌體敘事詩出現為體裁探索的極點。而最近幾年,現實主義、乃至詩歌體裁方面的互文現象有重新回熱的跡象。比如王久辛的《致大海》,是有代表意義的現實主義詩歌,洪燭大型組詩的《西域》則充分地挖掘了散文與詩歌語言之間的互文借用關系。在這些作品里,典型形象的塑造成為詩歌的思想靈魂之源。按前蘇聯文藝評論家波斯彼洛夫的說法,這個通常以第一人稱在詩歌里出現的抒情主人公,“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典型”。這種文學典型的特點通常是:沒有姓名、沒有清晰的肖像,身世與具體活動一般都比較模糊(自傳體或自畫像式的抒情詩除外)。
因此,現實主義詩歌塑造的典型形象,并不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是詩作的抒情主人公。現實主義詩歌反映生活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抒情主人公精神情感活動的揭示,通過抒情主人公的所感、所思,指向外部世界、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指向個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進而把握整個社會現實。
二、重視對典型形象的塑造,是現實主義詩歌的重要特征。唐風詩歌呈現給讀者的抒情主人公,有鮮明的個性、唯美的追求,應該與80年代開始,掀起的讓文學回歸到審美原則有莫大關系,影響了目前一大批骨干詩人的寫作觀點。
在關注他筆下的典型塑造時,會看到:現實主義詩歌創作雖然發源于現實主義文學,由于不同的文體特點形成的主觀表現與客觀反映的畸輕畸重,由于側重精神世界、側向情感天地的審美傾斜,使得他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化呈現不完全等同于小說現實主義的藝術面貌。它的抒情主人公塑造,通過表現人物的豐富情緒,而小說側重于在故事情節里表達人物性格,從而進行形象塑造。并且由于詩人們對自身抒情與意識形態、社會重構之間的切入、定位不同,可以看出不同詩人筆下的抒情主人公給讀者的形象是不一樣的。
唐風塑造抒情主人公的手法,通常不是由一首詩,而是由多首詩塑造的。一首詩或幾首詩分別表現抒情主人公的一個情感世界的側面,《柔情篇》的六片花瓣就是主人公對愛情的不同側面情緒的抒發,六首分別表現了如下的情緒:1、對愛的渴望;2、心中的愛情對象;3、思念之情;4、愛的滋味;5、對愛的誓言;6、愛的歸宿。進而組合成一個抒情更為渾厚的情緒意象。
三、浪漫主義作為漢詩的傳統,流淌在大多數中國詩人的血液里。浪漫主義最適合于表現精神上的自由追求(如李白),成為漢詩推崇的主要審美基點之一。另一個分支的詩人則運用浪漫主義,寄托男女之間的愛情。唐風詩歌在浪漫主義方面的著力明顯,《柔情篇》的抒情立足于超現實,諸多假設、唯美的場面,都是浪漫主義的特征。用現實主義加浪漫主義的手法,使《柔情篇》對愛情的抒發,達到了超俗而又不會脫離塵世、真摯而又富于表現活力的目的。
有種觀點認為:新詩的現實主義運動之所以沒能很好地開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浪漫主義沒有得到充分發揚。我們在閱讀唐風詩歌(還有《致大海》、《西域》),證明了這個觀點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筆者以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對詩歌發展的積極意義,其根源在我們對詩歌的理解。詩歌主要的功能是抒情,而不是寫實;現實主義詩歌不結合浪漫主義,不結合象征主義,不進行藝術的、夸張的、戲劇的抒情,就脫離了我們對詩歌文體的語言、結構的廣泛認同。
四、象征、語言修辭技法在《五月詩札之柔情篇》的運用廣泛,給讀者呈現出的畫面充滿思維、想象的閱讀活力:用六個玫瑰花瓣作為小詩的標題,成為串聯全詩的結構線索;《第二瓣》里的把充滿了愛情的生活比喻作一根羽毛(我熱愛一支羽毛),用浪漫的設喻形成象征;忽略詞性的約束,“青翠一片一片鋪開”的青翠是形容詞化名詞;更注重語言的連貫,以加強流暢的氣勢而形成節奏,忽略語句的過細雕琢,比如“僅一枚嫩芽就把我和我的世界送進春天”;善于運用讀者廣泛共有的文化底蘊,進行語言的跳躍,形成開闊的意境,“從波峰到波谷,一瞬百年/花朵顫抖著怒放,生生死死”這四個小句里,都和人們對愛的形容有關,抓住了強烈的愛的情緒這關聯點,作者形成了有機、有效的跳躍;廣泛運用議論的手法,與意象構成聯系,在第五瓣里,僅以標題的玫瑰花瓣和常青藤意象,詩中也出現了“合歡花”等小意象,整首運用議論為主要手法。又比如第四瓣,通篇意象紛呈,卻用議論組織起這些語言給讀者強烈的沖擊。這也是唐風詩歌語言的特點之一,具有特別的力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