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林徽因羨慕欽佩的女人————沈性仁
文/貓里奧
01
沈性仁漂亮是公認的,對于沈性仁高雅的儀態與魅奪人心魄的容貌,有名的林徽因也是羨慕又欽佩。就連暗戀林徽因暗戀一輩子的金岳霖,初次見到沈性仁時,不寫詩的他也題贈沈性仁的一首藏頭詩: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蘭香靜處風。老金以婆娑的竹影與蘭花之香來形容沈性仁的美,真是令人神往。
文學家朱自清搭個船看見她,都寫到“船中見一婦人。臉甚美,著肉絲襪,肉色瑩然可見。腰肢亦細,有弱柳臨風之態。”
但和林微因、陸小曼不同,沈性仁沒有叫人難忘的愛情故事,早早的嫁個一位尊重她的丈夫,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她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解放了當時父權社會的女性思想,還通過自身的作品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白話文運動,后世的白話文深受她的影響。
左二沈性仁
02
1895年,沈性仁出生于浙江嘉興的沈家,沈氏三姐妹中,性仁排行老二,最美,也最有才。
清末民初,興起了一陣留學熱潮,在父親的支持下,沈性仁遠赴日本求學。后來因為父親沈秉鈞病重歸國,隨后便進入BJ女高師學習。在學校認識了在當時貴為北大教授的陶孟和,兩個人興致相投,一拍即合。兩個人最終在1917年結婚,并生下大女兒陶維正,小名取小芳。
陶孟和
沈性仁嫁過去之后才發現,堂堂北大教授竟然連房也買不起,之后還當上了負債累累的“房奴”!
當時因為工作原因,陶孟和看上了位于北新橋小三條胡同的一處居所,但是由于房主只賣不租,沈性仁正懷著二女兒,陶孟和又需要供養天津的老母親和一個未出嫁的妹妹,不得不舉債買房。
陶孟和雖貴為北大教授,卻是一個典型的書呆子不懂得里子一些規則,加上當時北洋政府哭窮,屢屢欠薪,家中生活上頗為拮據,有時候連房租都會成為一個麻煩。往往是被房東催著好幾日,出門都要躲著,只敢在天黑之后才敢回家。受過新型教育的沈性仁可過不慣這種藏頭露尾的生活,她不甘愿做一輩子只懂柴米油鹽,摳著微薄薪水算日子的婦女,她想有份工作,還清債務維持家用以及實現自我的價值。
陶孟和尊重沈性仁的決定,在他的影響下,沈性仁走上了文學之路,一是為了維持家計,準備譯書售稿。二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03
1918年九月,沈性仁因為生下二女兒身體虛弱病倒住院。在病院里,悶極無聊,陶孟和又沒有時間去陪伴他,就拿王爾德的《溫夫人的扇子》給她解悶。沈性仁喜歡這出戲里的故事,尤其對故事里的女性問題著迷,她認為在現在的社會中,男性對女性的認識就兩種,一種賢妻良母的婦女,一種是放蕩墮落的舞女,但是她看完這本書后她卻認為,天真的女人不一定好,世故的女人也不一定壞。
同時,未經民故的女人習于順境,反而苛以待人,而飽經世故的女人深諳逆境,反而寬以處世,她想利用這本書來消解兩者對立的做法,建立新的女性思想觀點,讓人們正視女性問題,同時提出女性也應該擁有自由民主的婚姻愛情和自我選擇的生活,不論是什么類型的生活都不應該被人投以有色眼鏡,人生來不會歧視,歧視只是社會不斷變得迂腐的繁衍物。
翻譯這本書的愿望在她內心越加強烈,出院后就沒日沒夜的把書翻譯了出來,另起了具有東方風格的名字《遺扇記》。并在1919年“五四”時期,把翻譯好的《遺扇記》發表于《新青年》,轟動一時,大家都對女性解放是歸來還是出走做出了各自的討論。各大報紙統統都在報道沈性仁是第一人提出解放女性思想的文人。
沈性仁認為女性解放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就應該繼續做下去,她想讓全國的女性都了解,愛情婚姻和生活可以是相對立和自由的,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時,沈性仁的思想也對當時封建的父權社會進行了博弈。
由于《遺扇記》猛烈抨擊了父權社會的專制呼吁解放女性思想,這本書在上流社會的女性之間一時成為茶余飯后的讀物。隨后此劇被譯為《少奶奶的扇子》或《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搬上舞臺演出。這是外國話劇最早的白話語體翻譯劇本之一在中國發表,也是中國白話文運動的源頭。正是在這一探索性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了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運動。
就連當時被譽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的胡適,也看中了沈性仁骨子里獨有的女性思想光輝,甚至還硬著頭皮寫信給家鄉的母親,說自己特別愛與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交談。言下之意便是看中了沈性仁,實則話里盡是對包辦婚姻的不滿,認為自己是被眾人敬仰的自由男神,嘴里談的是戀愛自由,婚姻民主,竟然還會有包辦婚姻這一事,認為這事丟了面子。
可胡適的母親并不理會,也未回信。倘若當時沈性仁是未嫁之身,那胡適恐怕是要對沈性仁展開激烈的愛情攻略,可能隨后便沒有陸小曼的事情了。
04
太太客廳
1922年秋,徐志摩自海外歸國,在北平發起了一個文學沙龍——新月社,徐志摩邀請了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有社會、政界名流,可謂一時俊彥,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聲勢。雖然身份地位不同,話題也盡不一致,但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新文化的運動和白話文的推崇。徐志摩還邀請了當時紅極一時的沈性仁與陶孟和加入。
就連深深愛著林徽因但并不常作詩給她的金岳霖,與沈性仁相識后,也因對沈氏高雅的儀態,獨具魅力的自由思想與沉魚落雁的容貌一反常態地作起愛情詩來,他在題贈沈性仁的一首藏頭詩中寫道:
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蘭香靜處風。
以婆娑竹影與幽靜蘭花來比喻“性仁”之風采麗姿,其傾慕艷羨之情溢于表里。作為女性的林徽因既羨且佩服。
對于沈性仁的才華,徐志摩也同樣十分看重,按捺不住內心的徐志摩便寫信給沈性仁,信中稱呼沈性仁為陶太太,且不惜為贊美她而放低自己:“聽見幾個電話都沒有打著,也不為別的,就賀你的小說寫得好,至少比我的高明多了,這并不是恭維!我一連念了三四遍,有朋友進來我就念,誰都說寫得活靈有味,要是這真是你的初試筆,你的小說家前途正遠著吶!可話說回來,你非得給我副刊寫一篇不可,限一星期出貨。”信的最后一段,徐志摩還很頑皮地“威脅”沈性仁幫他寫文章。像極了閨蜜間的悄悄話。
徐志摩寫給沈性仁的信
1925年,沈性仁去徐志摩家交稿,無意間發現了徐志摩翻譯了一半的《瑪麗瑪麗》,看到后對其故事很喜歡,問了之后才發現徐志摩不想再翻譯后半部分了,沈性仁便說由她翻譯后半部分。
沈性仁喜歡這本書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關于地位之間是否能產生愛情的一個問題解釋,這本書講述了出身于愛爾蘭女傭家庭的小姑娘瑪麗的初戀故事。瑪麗朦朧地喜歡上一位威風的巡警,貧苦的家庭和卑下的地位讓她百般矛盾,卻抑制不住對愛情的憧憬。巡警大膽地求婚時,瑪麗卻膽怯地拒絕了。
作品譯成后引起文化界廣泛關注,雖然這是他們的無心插柳,但是也給現代文學史留下了一部精彩的作品。
沈性仁雖然不愛人多的地方,但她與渾然自在的人相處卻一點不怕生。除了寫稿子,其余時間盡在新月社里。金岳霖說,性仁和他一樣不愛人多,但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探討文學,整個人便神清氣爽,就悔天黑得快,不能盡興。金岳霖除了愛林徽因外,便是與沈性仁十分親近,筆下新一代女性的模子便是沈性仁,說性仁獨立,渾身散發著魅力,視她為自己的紅顏知己。
1931年,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而去世。徐志摩遇難之后,幾位太太聚在凌叔華家里,張奚若夫人流著淚說:“我們這群人里怎么能少了他呢!”陶孟和的夫人沈性仁悲傷地說:“這都是造化的安排!”
沈性仁實在不愿意相信徐志摩去世,她時常翻看徐志摩留下的文章,看到感觸時想起徐志摩已經不在新月社,悲從中來,茶飯也不思,整個人消瘦了一圈。
05
1937年,盧溝橋事變,戰火一觸即發,日寇鐵蹄踐踏了大好河山,文化人們開始了他們的流亡之路。陶孟和也帶著家人一路向西撤退。
一次乘船的時間長達幾十個小時,只能站著,雙腳如同灌鉛一般,沉重不堪,想坐下來休息一會兒,也沒有一個能坐的地方,船上全是逃難的人,擠作一團,衣服上也盡是結了一層厚厚的油垢,氣味極其難聞,好在是冬天,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季,恐怕是要了人命。
船上衛生條件極差,蒼蠅蚊子撲面而來,絲毫不怕人,就直沖沖地撞你,偶爾想張口說話,也得防著蒼蠅別飛進嘴里咕嚕一聲咽了下去。他們在桂林沒有停留多長時間,又遷到昆明,不久又遷至四川南溪李莊。
雖然她是女性,但抗日愛國熱情依舊高漲。一路上就參加了紅十字會看護傷兵。長期顛沛流離又因吸入大量含硫量很高的煤炭煙霧,沈性仁也患了嚴重的肺結核,且日甚一日,幾度臥床不起。陶孟和想方設法為其醫治,但鑒于李莊缺醫少藥的現狀,陶孟和本人甚至同濟大學道業高深的醫學教授都深感無能為力,只有看著俏麗文靜的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
得知沈性仁病重,梁思成去信一封,提到林徽因給沈性仁的藥并告訴陶孟和怎么吃藥,“一茶匙,放入一深而高的大水罐內,罐內裝滿枉熟的水,用布蒙頭,將蒸氣深深吸入,能使喉部舒爽。”還畫了一個圖,告訴陶孟和水罐的形狀。
在陶孟和悉心照料下,沈性仁的肺病暫時得到緩解。
06
1942年秋,因為要開發蘭州,人員也需要一同撤退,在陶孟和看來,西北空氣比李莊清爽得多,對患有肺病之人大有益處,加上蘭州城的醫療條件更是李莊沒法相比的,陶孟和便將沈性仁托付給錢昌照,乘坐他們的車,去蘭州治病。
沈性仁來到蘭州后,在其弟沈怡的安頓下,住進了當時條件比較好的小西湖中央西北醫院,呼吸著西北空氣的沈性仁的肺病也好了一大半。
醫院的小護士也是喜愛文學之人,看過沈性仁的幾篇文章,特別喜歡沈興仁提出解放女性的思想,總是在空閑之時替沈性仁去買一些新的雜志報紙給她消悶解乏。偶爾在病房還一人分飾兩角,演《遺扇記》給沈性仁看,讓沈性仁在治病的這段日子里總是樂趣不斷。這讓作為弟弟的沈怡喜上眉梢,認為這病是已經治好了。
沈性仁也寫信給丈夫,說自己在蘭州過得很好不用記掛,還問陶孟和何時來蘭州一家團聚。
可好景不長,沈性仁因為一次小感冒,一連病了好幾日,最后又牽連出肺病復發,陶孟和卻因為工作被牽制住,未能趕到沈性仁身邊,沈性仁最終于1943年1月21日在蘭州西北醫院離世。
陶孟和哪里知道,這原本前幾日還活蹦亂跳,談起等病好了還要翻譯更多解放女性思想的書,還要大力推動白話文和新文化的運動的沈性仁,就因一個小小的感冒被打敗了。陶孟和始終不愿意相信這件事的事實。
遠在昆明西南聯大的金岳霖接到沈性仁去世的電報,形容自己當時就像坐很快的電梯下很高的樓一下子昏天黑地。因為,在八天前,沈性仁還親筆給他寫過一封信。金岳霖說沈性仁是“佛家的居心過儒家的生活……她是一個入山唯恐不深、離市唯恐不遠,真正高雅、淡泊、風韻無邊的人間女神。”
與沈性仁相濡以沫的陶孟和,沒有像金岳霖那樣專門寫下懷念愛妻的文字,只是守在李莊,生活孤寂。
在夏季,他頭戴大草帽,身著灰短褲,徒步往返于鎮上與門官田。
閑時,陶孟和常坐在院內石凳上,看沈性仁寫過的文章,看得激動時噙著聲身體不禁顫抖,隨后便可見書頁上出現一顆又一顆的淚珠,浸濕了書上的文字,也把自己的思念濕潤在沈性仁的世界里。
扭過頭回望著空洞的書房,好像沈性仁坐在窗前提著筆含著笑深情注視著他。
——沈性仁去世前,共翻譯作品17部,其中戲劇9部,小說3部,散文詩1部,非文學作品4部。對中國白話文運動和解放女性思想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