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六百六十八年,薛禮征東,大功告成,將高句麗國寶藏王虜至大唐都城長安,向大唐高宗皇帝報捷。
高宗皇帝李治實現了他的父皇李世民生前的遺愿,完成自隋煬帝以來歷代皇帝都沒有完成的征東大業,不禁躊躇滿志,興奮異常,當即頒布詔命,改年號為總章,大赦天下,重賞征東將士。敕封征東大元帥薛禮為安東大都護,兼領遼東郡王,坐鎮平壤,統治東方。安東都護之下的原高句麗國之地劃成九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由薛禮派官治理。亡國之君高臧歸降有功,授上柱國儀同三司,封安東府都督,返回安東城,受安東都護府節制。
薛禮加官進爵,領旨赴任。臨行前向高宗皇帝上了一道表章,進言道:高句麗國雖然滅亡,但東方仍有有遺患。靺鞨國一向與高句麗國同進退共命運,曾出兵對抗太宗皇帝東征,又有白山部與天朝大軍對抗于安市,其酋首大祚榮竟然在寶藏王請降之際劫走高句麗公主高貞玉,潛往長白山區圖謀不軌。靺鞨國屢屢對大唐不敬,若不懲處,待其坐大,勢必會成為第二個高句麗。臣以為,應該立即取締其國號,將其主力涑末部遷至營州交營州都督府管制,其余六部各自在長白山周圍安居,由安東都護府分別管制。取締國號,削其首領,分而治之,以絕后患。
高宗皇帝看了薛禮表章,非常稱心,當即傳旨道:薛愛卿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深通治夷之策。所提建議一律照準。鴻臚寺立即派人,到長白山區執行對靺鞨七部分治之策。
掌管藩國事務的鴻臚寺正卿李云高接到皇帝旨意,保舉少卿杜以宣為宣詔大使,持節往長白山頒布詔命。
這鴻臚寺少卿杜以宣本是長安城中一個無賴,因為巴結上了皇后武則天的內侄武三思,才混入官場。雖然無才無識,卻很會鉆營攀附,又因后臺強悍,不到五年就升到少卿。這天接到圣旨,成了出使欽差,便趾高氣揚地上了路,一路上都在想著怎樣制服大祚榮,立個大大的奇功,好給平時瞧不起自已的那些同僚們看一看。
靺鞨國王大祚榮八月十五接了國王神器之后,緊接著又舉行新婚大典,洪云仙師和各部王爺都逗留在顯州。
這日有伯咄部快馬來報:大唐宣詔使杜以宣一行二十騎人馬,已經過了太子河,進入長嶺地界,五天后到達顯州。
大祚榮接到報告后,對眾王爺說道:大唐來了個宣詔使節,只帶了二十騎人馬,肯定不是來打仗的。但他后面有什么文章尚難預料。我們必須做好打仗的準備。請各位王爺暫且回歸本部,集合人馬,加緊操練,以防不測。
眾王爺各自歸去。洪云也要告辭。大祚榮初出師門,就當上國王,已經感到壓力不小。現在國家又面臨著一場莫名其妙的災難,更讓大祚榮心中不安,很想要師父留下身邊指點迷津。現在父要辭別,大祚榮自然不肯放行。
大祚榮挽留道:國有磨難,還請師父在身邊指點。師父怎么可以丟下徒兒不管?
洪云道:我也有祖師約束,不能自作主張。你的路必須自已去走。你要切記,有不為才能有所為。這是道家真諦,不可忽視。此外,為師還要特別贈你一言,天地之間人為貴,人世之中和為貴,和平之道禮為貴,禮讓之道忍為貴。這些都儒家的主張,與道家的信條有些不合,可是師父以為你應該借鑒。你深通治世韜略,只可為民造福,不可利已害人。你具備蓋世武功,只可抗擊強敵,不可濫殺無辜。
大祚榮道:請師父放心,徒兒堅守自衛,后發制人,絕不會好勝逞能,濫施武力。
洪云化鶴飛去。大祚榮望空跪拜。
大祚榮向師父作出的保證,成了他一生的行為規范,此后他一直恪守不渝,終生沒有打過不義之仗,更沒有顯示過他的絕世武功。有人說這是大祚榮一生的悲劇,也有人說這是他特殊的榮譽。他把全部武功傳給了義子張雨生和幼弟大野勃,使張雨生成為一代英雄,使大野勃的后世成為渤海國的中興之王。這都是后話。
這天大祚新得到欽差的最新消息,到王府來報:大唐宣詔使已經到達城外五十里。
大祚榮道:中原大國是天子之國,藩邦小國不能不敬。不管他是何來意,我們對大唐欽差還是要以禮相待,集合親兵衛隊隨我出城迎接。
杜以宣一行人馬來到了顯州城郊,知道會有靺鞨國的重要人物來迎接,特別著意整理了衣冠,高挺著欽差旌節,繃起醬色豬肚臉,作出不可一世的姿態,昂然催馬向前。將近城下,遠遠看見城門大開,一支人馬旗幡招展鼓樂喧天出城迎來。
杜以宣對隨從說道:看這架勢是國王出城來迎,我們且勒馬整隊,等待他來見禮。
出城來迎的正是靺鞨國王大祚榮。他身著袍服,鎮定地騎在馬背上,緩緩前行。身后是兩員大將,左邊是張大虎,右邊是大祚新。再后面是百名親兵衛隊。大祚榮心中正在猜測著欽差的來意,思考著對應的方案。到了近前,大祚榮看清對面正中那匹灰色馬上的大唐官員,生著一臉的丘疹疙瘩,一雙小眼睛閃著陰險的目光,不免有些惡心。大祚榮心中暗想,這獐頭鼠目的家伙肯定不是個善類,不會帶來好消息,我必須小心應付。
到了近前,大祚榮在馬上問道:請問哪位是大唐欽差?
對面一位隨從應道:中間這位就是大唐欽差杜以宣大人。你是何人?
大祚榮向杜以宣拱手道:我是靺鞨國國王大祚榮。杜欽差一路辛苦了。
杜以宣面無表情,冷冷回道:大唐皇帝旌節在此,你應該下馬叩頭。
大祚榮看了看欽差,心想這鬼官不知好歹,要和我叫板,我就給他個顏色看,當即不卑不亢地說道:荒野之外,馬上相見,馬上施禮,也是大唐的規距。況且杜大人沒有下馬,本王豈敢冒然下馬。
杜以宣碰了個軟丁子,心中懊喪,卻不肯落架,又尋釁道:欽差代表皇帝,豈能與你相提并論。
大祚榮笑道:欽差大人言之有理。本王親自出城來迎的就是皇帝欽差,若是你手中沒有皇帝旌節,就不會享受到這樣的禮遇。
杜以宣大喝道:你竟敢對本欽差無理!
大祚榮笑道:杜大人且息怒。此處不是說話處,還是請大人進城再說。
杜以宣遭到奚落,又無從發泄,便惡狠狠地對部下吼道:打馬進城!
進城后,大祚榮有意要煞一煞杜以宣的威風,對杜以宣說道:張大虎和大祚新兩位將軍陪同杜大人到驛館安歇。本王暫回王宮,晚上再為杜大人設宴接風。
杜以宣心中不快,卻又無可奈何,說道:國王請便。
張大虎和大祚新送欽差到驛館。驛館中只有仆役奴隸侍候,并無官員恭迎,杜以宣心中大為不滿。他是第一次出使藩國,一心要風風光光地顯一顯威風,沒想到一見面就被這個小國之王大祚榮百般嘲弄,這不僅是失了欽差個人的面子,更是滅了大唐皇帝的威風,是可忍,孰不可忍。杜以宣躺在驛館的硬榻上生著悶氣,反來復去地盤算著整治大祚榮的新辦法。
到了晚飯時分,張大虎到驛館向杜以宣稟道:請杜大人隨我進宮,國王已擺宴等待。
杜以宣立即整裝前往,把盤算好了的詭計在心中過了一遍,要在宴席上對大祚榮痛加訓斥。
大祚榮為杜以宣設的晚宴,山珍野味俱全,只是無人作陪,只有大祚榮和杜以宣相對而坐,簡直就是一對一的單挑獨斗。杜以宣對這樣的陣勢很是惱火。
大祚榮指著上的菜肴說道:長白山別無所長,只有山珍野味取之不盡。請杜大人品嘗。
杜以宣故意作出不屑一顧的姿態,說道:荒蠻小國,習俗粗鄙,今日可見一斑。
大祚榮本是機敏超常的仙人弟子,這時見杜以宣口出不遜之辭,就立即接過話來,反擊道:中原大國,人才濟濟,今日果然領教。
杜以宣翻了翻眼皮,用筷子觸了觸盤中的又肥又大的蛤什螞,說道:井底之蛙,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這是難免的。
大祚榮不動聲色,撣了撣欽差椅子上的虎皮,說道:狐假虎威,不知世間還有羞恥二字,也很正常。
杜以宣把筷子插進盤中的紅燒雞頭,說道:大禍臨頭,還強做鎮靜,倒也十分難得。
大祚榮把酒斟入杯中,說道:福禍相依,有蒼天在上,只有無知小人才會惴惴不安。杜大人,請!
杜以宣舉起酒杯,看著杯中清冷的酒水,說道:雖然是荒蠻小邑,卻也有些凌牙利齒之輩。
大祚榮道:中原地廣人稠,肯定不乏奸佞小人。
杜以宣道:國王為何不問本欽差為何而來?
大祚榮道:杜大人既然來了,就一定要說明來意,我又何必多此一問。
杜以宣道:那么我來問你,高句麗國公主就是被你劫持的,對不對?
大祚榮道:杜大人此言差矣。高貞玉公主是本王的王妃,太妃賜婚,明媒正娶,怎么會有劫持之說。難道中原人娶妻 都叫做劫持么?
杜以宣道:寶藏王高臧投降大唐,高句麗王室人員都要聽從大唐皇帝安排,高貞玉公主應該到長安去侍奉皇帝。安東大都護、遼東郡王薛禮,正在追查高貞玉的下落。你就要大禍臨頭了。
大祚榮笑道:杜大人有所不知,長白山的子孫是專門打狼的,從來不怕狼叫。
杜以宣道:薛禮可是猛虎,不是狼。
大祚榮道:是狼也好,是虎也罷。薛禮的牙再長,也咬不到我的腳后跟。
杜以宣道:遼東郡二十萬人馬就要殺過來了,你難道不怕死么?
大祚榮道:人生一世,不過百年,誰都想珍惜生命。可是人家拿刀殺過來,也只好奮起反抗,刀對刀、槍對槍的拼個魚死網破。
杜以宣道:高句麗國曾經號稱三十萬精兵,轉眼之間國破家亡。你靺鞨七部能有多少人馬刀槍,和大唐對抗不是自取滅亡么?
大祚榮道:虎狼雖然兇殘,羊鹿照樣活躍于山林。我七部人馬不足十萬,可都是以一當十的勇士,愿誓死保衛家園。
杜以宣道:讓數十萬部眾老幼去和大唐精兵拼死,實在是下策。本欽差此來,就是要給你指一條活路。
大祚榮盯住對方,不動聲色。
杜以宣神氣活現,說道:本欽差帶來大唐皇帝詔書。
大祚榮道:那又怎樣?
杜以宣從懷中拿出詔書,高舉過頭,厲聲喝道:大唐皇帝有詔。大祚榮跪接!
大祚榮道:且慢,且慢!你既然是持詔欽差,一定知道詔書的內容。
杜以宣道:這還用問,本欽差當然知道。
大祚榮道:那你就先說說這詔書的內容。要是善詔,我可以跪接。要是惡詔,恕不奉詔。
杜以宣道:那你可要聽好了。你靺鞨國屢屢幫助高句麗國作亂,本當與高句麗國一起懲處。大唐皇帝寬仁為懷,不來討伐。但是,你必須撤銷國號,取締國王,涑末部西遷營州,受營州督都府管制,其余六部可安居長白山周圍,受安東都護府管制。
大祚榮一聽,這是要對自已的國民和部落實行支解分治,不禁又驚又怒。
幾天以來,大祚榮反反復復對杜以宣的來意作了幾百種預測,做好了接受訓戒的準備,也做好了應付威脅恫嚇的準備,更做好了接受挑戰的準備,卻萬萬沒有想到大唐皇帝會有這一招。取消國號,讓七部分治,僅僅是大祚榮一人失去國王之位,其余部眾不受傷害,還可以接受;讓涑末部西遷到三千里以外的營州,那會有多少老弱婦孺慘死途中,簡直就是一種變相的屠殺,大祚榮怎么可能接受?本書由瀟湘小說原創網首發,轉載請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