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目不轉睛的看著潭水,突然水潭中央開始鼎沸起來。
漸漸地潭水中央,冒出來一個大泡,大泡接連不斷,就像炸開了鍋,發出了咕嘟、咕嘟的聲音。
我們下意識地退后了幾步,加以警惕繼續觀察著水潭的變化。
這時,潭水周圍也開始沸騰起來,冒起了小泡,雖說此時的景象異常壯觀,但是我們并沒有心情去欣賞,更多的是心里多了一份恐懼。
因為,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我們都知道,趵突泉是由石灰巖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隱藏著巖漿巖。
山區的石灰巖大約是在4億年前形成的,其質地比較純,它以大約30°的斜度由南向北傾斜。
石灰巖本身不很緊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儲存和輸送地下水。
地下水順著石灰巖層的傾斜,大量地流向濟南。成了濟南泉水的水源。
在平原下的巖漿巖,它的組織很緊密。所以地下水流到這里后碰到巖漿巖的阻擋就流不過去了。
巖漿巖上又覆蓋著一層不透水的粘土層,地下水就不能自由地流出地面。
這些被攔阻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的壓力,從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這些著名的泉水。
趵突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當然,如果我們現在是在觀看趵突泉,心情絕對會欣喜若狂,可是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潭不知所蹤的怪潭。
我們望著,這潭難以解釋的潭水,心里有種異常的膽怯和恐懼。
此時,來不及我們想象,湖水突然如同黑洞吞噬一般,整潭水一傾而下,瞬間這潭水消失的無影無蹤!
與此同時,潭邊所有的樹木,都傾向了這座死潭,好像有種強大的吸引力被催吸著。
瞬間,我們也感受到一股強大力量,促使我們傾向了這片死潭。
片刻后,這種吸引力突然消失,我們傾斜的身體恢復正常狀態,但是由于慣性的力量,我們全部摔倒在了地上。
周圍的樹木也反彈回去,折斷了樹腰。
我們喘著粗氣,相互攙扶著站了起來,并異口同聲的說道:“黑洞?”
我們大家都知道“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由于類似熱力學上它是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
于196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提·惠勒命名。
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后,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黑洞的質量極其巨大,而體積卻十分微小,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于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事件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力逃脫。
甚至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借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并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
借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
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間接觀測恒星或星際云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并非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出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
依據剛才的情景,也不符合黑洞理論啊,如果真的是黑洞,我們是無法逃脫掉的。
就算這里真的有無形的黑洞力量存在,讓我們遇到,這未免也太倒霉了吧。
、、、、、、
一切恢復正常后,我們馬上調整了一下心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走向了這片沒有水的死潭。
我們緩緩走近了潭邊,并向潭底看去,頓時,眼前的情景讓我們大吃了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