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羅剎眾人助戰成功,定應大魚大肉,好生慶祝一番,不過眾人個個靜默無語,只是齊齊圍在一個青衣旁邊,神情皆帶疑惑。原來他們都不知聶老大抱著的那個快要見到閻王的女子到底是她何人,只聽自己的老大壓抑著悲痛,嘴里直呼‘小月!’,似乎是想把那個女子慢慢模糊的神志拉回現實。
原來這快死的女子正是小月,話說小月為什么會成為紅纓,便要說到半年前。那日南呂軒與烈王宇一戰之后回府,卻沒有帶回聶雪,小月思主心切,決定自己出府尋找,于是拿出歷年來攢存的紋銀做了盤纏,這一尋便是半年。
小月眸中含笑,臉上沒有絲毫懼死之意,只是緩緩抬手,想要最后一次拉拉主子的手,摸摸主子的臉,可是視線已經模糊,手只是在空中無力的晃動著。
聶雪輕輕抓過小月漸漸冰涼的手,放在手心慢慢搓著,試圖增加一絲溫度,看著小月漸漸彌蒙的雙眸,“小月,別睡,我馬上帶你去看大夫?!?/p>
“小…姐,月兒終…終于尋到…你了,你可知道…老爺和夫人已…已經…我以為你也…”小月此時已經半只腳踏進了棺材,口齒已然不清了。
“我知道?!甭櫻┳柚沽诵≡缕D難的話語,眼眶有些紅潤,想起剛來到異世之時與小月的點滴,那些日子畢竟開心無憂,況且歐陽萱與小月本是熟識良久,這主仆情份早已變成了姐妹情份,本該替她尋個好人家嫁了的,可是…
小月抬手輕輕擦拭聶雪眼角的淚水,“小姐不值得為奴婢哭泣。”
聶雪看著眸子清明、話語流暢的小月,這是回光返照么?
聶雪心中千萬萬語,說出的卻是這句,“你如何尋到此處?”,這里本是一處虎穴,你可是犧牲了自己的貞節?
“我出府之后四處尋你,在京城遇到冷淵公子,于是向他打聽,本以為會被他的護衛阻攔。沒想到他告訴了我你在這里,還說你是細作、殺手,可我不相信,我只想親自來看看,看看你是否平安。可是血月教難以尋覓,我尋了幾月都杳無音訊,途中還被土匪搶了錢財,差點被…幸好遇到他?!薄?/p>
小月看了一眼半壁衣袖被血浸濕的男子,“他救了我一命,我見他身手了得,又怕他是壞人,只好化名紅纓,說想要找冷泰報殺父之仇,他說可以助我,只是要些代價,所以我…”小月看了一眼身上被聶雪蓋著的披風,里面幾乎衣不遮體,自己這幾日便也被冷泰蹂躪了個干凈。
聶雪濕潤的雙眸一絲冷色顯過。
彌留之際的小月留戀的看了一眼聶雪,帶著滿足的笑意緩緩閉上了眸子,‘老爺夫人,月兒到九泉之下陪你們來了?!?/p>
聶雪扶著小月漸漸冰冷的身體,思緒飄遠,那顆本已有著些許悸動的心漸漸被冰凍,因為你的一席話,才讓她枉死的么?
羅剎眾人只感覺聶雪周身散發著一股冰涼的氣息,如若當年眾人初遇聶雪那般,不過這氣息比當時更重更冷。
聶雪從悲痛中醒轉,收斂了些許情緒,對著黑笙道,“替她做一副好棺材,尋個青山綠水處,好生葬了她?!?/p>
黑笙看了一眼似乎哪里不一樣的聶雪,點了點頭,須臾便沒了蹤影。
時光飛逝,畫面卻轉,軒貴二十年秋,正是那荒涼的泰豐城,城里的雜草越發瘋長,曾經只能埋沒到人的膝蓋,如今已然齊到腰間。
城中心依然是人聲鼎沸,兵器相交,不過只有數十人的身影,原來是烈家軍的后勤部隊在磨刀擦劍,制作箭予,原來前線已經與韃靼激戰大半月,武器裝備損耗嚴重,刀劍急需修補,弓箭急需再造。且他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便是守住這地下的糧草,這可是打仗致命的關鍵。
泰豐城南門外。
只見韃靼兇猛攻擊,踏著云梯不顧從墻上傾瀉下的巨石、火油,冒死向上攀爬,不過畢竟不是鐵打的身板,城墻上的韃靼們幾乎被烈家軍攻了下去,摔了個粉身碎骨。
不過還是有那么一兩個漏網之魚,只聽‘呲’,‘呲’幾聲悶響,原來是烈王瑾揮舞著手中大刀,英姿颯爽的幾下解決了這幾條漏網之魚,細看其身手,與當初相比,著實進步了幾倍不止。
這南門城墻的正中央,只見一個銀面站在至高處,眺望著遠方,那里正是韃靼最繁華的蒙古包,也是他們的密謀大本營。
這處被烈王宇遠遠注視的蒙古包里,只見包里的韃靼汗王臉色極差,‘啪’的一聲把手中酒樽扔落在地,對著軍師--蘇德一陣怒吼,“我韃靼要你何用,居然連一扇破城門都久攻不下!”
好歹蘇德在吉日格勒身邊待了良久,什么場面沒有見過,只見蘇德臉不改色心不跳,對著韃靼汗王彎了一個十分虔誠的腰,“烈王宇的確有些難以對付,我需好生計量,定讓他大敗于我韃靼,讓軒子華對我汗王俯首稱臣?!?/p>
吉日格勒聽此宏偉遠圖甚是高興,情緒瞬間千變萬化,又讓貼身奴婢沏了一杯奶酒,暢飲起來,“蘇德,限你三日之內必須拿出好計?!?/p>
只聽蘇德信誓旦旦,“必定不讓可汗失望!”
縱觀整個軒貴王朝疆土鄰國,西鄰鐵察汗國與察合臺汗,北挨瓦刺韃靼,東近女真部落,南靠德里蘇丹。
話說大明就像一塊肥肉,土地肥沃,糧食充足,百姓安居樂業近100年,不過周遭鄰居早已虎視眈眈。近年來,大明各地邊關小鎮皆被鄰國侵擾,韃靼女真更是襲擊平凡,好在邊關有烈王宇守護,未能讓兩國得逞。
不過邊關暫且穩定,大明內亂卻起,先不說世人皆知的烈王閣老男呂閣老兩家常年暗地明面擠兌彼此,爭搶奪勢,生生把往昔和諧的大明百官一分為二,文武分離。
自從三年前,垂簾聽政的烈王蕓因為年事已高,不再搭理朝事,把攝政大權交還給了軒子華,大明內部便更是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