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馨根,黃色茉莉。成分:植物鹼基黃素馨c22h26n2o8,一種作用像毒芹鹼
的劇毒;素馨c12h14no2,作用像番木鱉鹼;和素馨酸等。黃素馨根是很有效的中央系統控制抑制劑。它作用的最后階段會使運動神經末梢麻痹,用劑很重的話,會使人眩暈,喪失肌肉活動能力。致死原因是因為呼吸中心麻痹。’
——阿加莎。克里斯蒂《四巨頭》
違規詞語物
臨床表現
主要引起機體組織內窒息。
急性中毒病情進展迅速,無明顯潛伏期。一般病情危重。
吸入高濃度違規詞語氫或口服多量氫氰酸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數分鐘內死亡(猝死)。
重癥而非猝死病例:早期癥狀,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呼出氣帶杏仁氣味;
口服者有口腔、咽喉灼熱感、流延、嘔吐,嘔出物有杏仁氣味。并有頭痛、頭暈、胸悶、呼吸加深加快、血壓升高、心悸、脈率加快、皮膚及粘膜呈鮮紅色。后有胸部壓迫感、呼吸困難、意識朦朧。繼而抽搐、昏迷、呼吸減慢、血壓下降、紫紺、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停止、脈搏弱而不規則、心跳停止、死亡。靜脈血呈鮮紅色。尿硫氰酸鹽量可增高。
輕癥者可有頭痛、頭暈、乏力、胸悶、呼吸困難、心悸、惡心、嘔吐等表現。
皮膚或眼接觸氫氰酸可引起灼傷。亦可吸收致中毒。
診斷原則與鑒別診斷:主要根據接觸史及臨床表現,中毒早期呼出氣或嘔吐物中有杏仁氣味,皮膚、粘膜及靜脈血呈鮮紅色為特征,有助診斷,但呼吸障礙時可出現紫紺。
血及尿中硫氰酸鹽量可作為接觸指標,其受吸煙及飲食影響,應參考當地正常值。中毒時起病急,不能等化驗結果才作診斷。
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腦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所致的猝死或昏迷相鑒別。
在解剖尸體時,刺鼻的杏仁味也許提供了一條很好的線索,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聞到,死者的血液成櫻桃紅,和一氧化碳中毒相似,但比其他的尸體顏色更為分紅。
發作時間:如果超過50毫克,1分鐘內就會死亡,如果吸入氣態違規詞語物,瞬間就會死亡。
解毒和治療:首先必須吃下戊基亞違規詞語,洗胃,然后注射硫代硫酸鈉。也可以用解毒藥物中最具毒性的dicobaltadetate,但是只有在確實知道是違規詞語物中毒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紫杉堿(泰克辛)
「紅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zucc。〉,別名紫杉。葉和莖有毒。馬、騾、牛、豬和羊等家畜在冬季喜食其葉而發生中毒。急性中毒初期有興奮、嘔吐和流涎,而後出現呼吸困難、心跳緩慢、體溫下降、皮膚及四肢厥冷、知覺麻木、便秘、腹部鼓脹、血尿和尿閉等,中毒後期呈現運動失調以致痙攣和昏迷,可因心跳停止而突然死亡。屍檢可見有腸胃炎、腎炎、腦充血和水腫等病變。」。又說:「葉和嫩莖含有生物鹼,一般統稱紫杉鹼〈taxine〉有抗腫瘤活性及細胞毒性。」。
有毒的生物鹼不勝枚舉。致蘇格拉底於死命的毒芹鹼(coniine,圖十一)存於毒胡蘿蔔(hemlock)中,含量達1。75%。這植物的毒性自然為古希臘人所熟悉。中毒時,人會有噁心、嘔吐、腹瀉及麻痺的感覺。麻痺起於足,延至臀部、手臂,繼而失聲。如吞服100mg以上,便能喪命。解毒藥是番木鹼(strychnine,圖十二)以及印度防己毒素(picrotoxin)。
毒芹又稱野芹菜、毒人參、芹葉鉤吻、斑毒芹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態似芹菜,常因誤食中毒。
毒性:全株有毒,以成熟種子毒性最強。主要有毒成分為毒芹堿、甲基毒芹堿和毒芹毒素。毒芹堿的作用類似箭毒,能麻痹運動神經,抑制延髓中樞。人中毒量為30~60毫克,致死量為120~150毫克;加熱與干燥可降低毒芹毒性。毒芹毒素主要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中毒表現:誤服30~60分鐘后會出現口咽部燒灼感,流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四肢無力、站立不穩、吞咽及說話困難、瞳孔散大、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因呼吸麻痹死亡。嘔吐物有特殊臭味。
緊急處理:立即手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后給口服活性炭50克。多飲水。進食量較大或雖進食量小但出現中毒表現者應盡快到醫院就診。
番木鹼屢見於外國謀殺小說。十六世紀時,德國引進該植物的種子用以滅鼠。純鹼則是在1817年由法國化學家白里悌(p。pelletier)〔註五〕與卡芬土(j。caventou)首次獲得。以後有人用番木鹼作心臟及呼吸興奮劑、苦味素。其含量七十萬分之一的溶液可被嚐到苦味。高劑量吸收時會導致痙攣(源自脊椎),肌肉收縮使呼吸停止。中毒而死的人,臉部肌肉僵化裂齒,顯得特別詭異恐怖。如前述,番木鹼與毒芹鹼相剋,在中毒不深的情況下,可用後者解救。
士的寧(strychnine)
士的寧(番木鱉堿)是由植物番木鱉(strychnosnnxvomical.)或云南馬錢子(strychnospierrianaa.w。hill)種子中提出的一種主要生物堿。生長在南美洲的番木鱉屬植物并不含士的寧,而含有箭毒堿(curare)。人們常稱番木鱉果實為“吐果”(或催吐子,emeticnut),其實名不符實,因為士的寧并無催吐作用。而“vomica”一字的意思是凹陷或腔穴,因為番木鱉子上有一個凹陷,傳說這是上帝(god)留下的指痕,所以才應用這個字的。
番木鱉是古代著名的毒藥,《本草綱目》中稱為馬錢子,因其形狀如馬錢的緣故而名。番木鱉野生于印度東海岸森林地帶。番木鱉子在十六世紀傳入德國,最早供毒殺鼠及其他有害動物使用,至今仍沿用為毒鼠藥之一種。士的寧作為鼠餌的成分,常引起小兒中毒事故。士的寧于1540年首次應用于醫學,但直至兩百年后才被廣泛應用。在大仲馬所著的《基度述此藥中毒的癥狀。
士的寧從番木鱉中提取出來最早是在1817年,由法國藥劑師佩利蒂爾和卡文頓首次完成。1819年他們又從番木鱉中提取另一種生物堿——馬錢子堿,它在化學上與士的寧相似,而藥理上的作用則大為遜色。這兩位藥劑師在1820年從金雞納樹皮中發現奎和辛可寧,于1821年發現咖啡因。由于士的寧在化學上是吲哚的衍生物,分子很大,結構式復雜,故前后名的化學家進行了研究工作。例如,羅比希用鋅粉蒸餾法研究母核,塔菲爾發現其中有苯核等。劉克斯從事結構研究。柏琴與魯濱遜參加研究韋萊特也參加研究,其后又有許多國家的幾十位科學家參加進去,一直到伍德沃特修改了魯濱遜的錯誤結構,并以生化合成的見式,后來經過x光衍射分析證明,最后由伍德沃特全部合成成功。士的寧實驗式中碳氫元素數目幾乎相等,而雙鍵只有四個,這意味著它是由許多環駢合而成的。現在已經知道其中共有七個環,難怪其結構歷經多年而難以確定。
臨床上常用其違規詞語—硝酸士的寧,為無色而有光譯的針狀結晶體,味極苦,可溶于水。
(體內過程)
士的寧易由胃腸道及注射部位吸收,吸收后在體內分布均勻,迅速可由循環而進入組織。其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濃度并不比其他器官內為高,士的寧在體內易被破壞,主要在肝臟內進行(80%),約有20%以原形經腎臟排出。口服數分鐘后即開始逐漸由尿排泄,雖在數天后仍可發現微量,但實際上在10小時內幾已排盡。
士的寧的破壞非常快,甚至可在24小時內給予約兩倍致死量而無明顯的中毒癥狀或蓄積作用。皮下注射的中毒量僅為口服量的1/2~1/3。
(中毒及其解救藥)
士的寧中毒并不多見。雖然用以自殺的已不如過去來得多見,然而兒童士的寧中毒卻多見,如含士的寧的糖衣導瀉丸已成為許多中毒事故的原因。中毒也可因誤服大量馬錢子而發生。士的寧中毒的早期特征是枕部肌肉緊張力提高,牙關緊閉,呼吸運動困難。嚴重中毒時,可有強直性痙攣的陣發性發作,角弓反張,呼吸停止,因而出現窒息征象。每次痙攣陣發持續約1分鐘,間歇約5—10分鐘。意識仍清晰,中毒者由于對抗性肌群的同時收縮,所以感到各關節部位有難以忍受的痛。經3—5次陣發后,中毒后因窒息缺氧或中樞神經系統(延髓如發現誤服大量馬錢子等,在未出現驚厥前,可先用0.1%0高錳酸鉀液洗胃,而驚厥發生后則忌用洗胃等措施。應著重防止驚厥的發生,宜用戊巴比妥鈉或水合氯醛灌腸。同時,應針對呼吸肌痙攣及呼吸運動受限,及時采用正壓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