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的確做到了讓那些人“竹籃打水一場空”,隨后趕來的馮媛只看了一眼,立時面如紙色,掉頭而去。
舒悅因為震驚,其他的所有感官好像已經麻木了,她想起臨行之前鄭婉對她說“來生若是有緣,希望我與妹妹能做一對親姐妹”,這就是鄭婉對她的臨別之言啊,可惜那時她并不在意,以為是因為太子將要另娶他人的傷心感懷。
鄭婉一向淡然平靜的外表之下掩藏著一顆火山一樣熾烈的心。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種決絕、震動人心的方式與生時不可能在一起的愛人共赴死亡。
她應該是幸福的吧。
這可能是太子的主意,舒悅想到,因為那晚她在鄭婉窗外聽到太子對鄭婉說“你愿意聽從我的心愿,為我做任何事情嗎”,而馮媛回道“任何事情,哪怕是付出我的生命”,看來,太子所說之事便是這個死亡之約了。
太子放著榮華富貴,江山寶座不要,選擇與一個女人用一種驚世駭俗的方式赴一場情人之間特別的約會,以一種極致的姿態定格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當有人試圖分開緊緊相擁的二人時,這二人早己僵硬的身體卻好似海灘上潔白風干的細砂制成一樣,瞬時化成了一片塵土,再難區分。
恰在此時,一陣詭異的大風吹進了清風閣,帷帳翻飛,將這一堆細細的塵土吹得無影無蹤。
紀向文與鄭婉真正做到了永不分離。
大宣王朝太子爺紀向文突然薨逝的消息一時傳遍了王朝上下,關于太子爺的死因更是眾說紛紜。
民間更有人作了一出戲文,內容便是太子殿下與一位年輕美麗的小姐兩情相悅因為不能相守所以雙雙化蝶而逝。
呃,這就是大宣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江南臨安城怡紅院盛名久傳的湘紅姑娘聽到太子爺薨逝的消息,傷心不已,便作了一篇文追憶當年太子爺到臨安時與太子爺共度的時光,緬懷了太子爺的英年早逝。湘紅姑娘文采不凡,這篇文一時人人傳頌,臨安城頓時“洛陽紙貴”,若干年后,這篇文章就收錄到了湘紅姑娘的回憶錄里,就是前文提到的《一入紅塵許多年》,主打噱頭就是當年與太子爺不得不說的一段情,由于太子爺的死因撲朔迷離,所以,這本書成為研究太子爺紀向文生平的重要參考。
太子爺紀向文成了大宣王朝的傳奇人物。
湘紅姑娘,彼時已是湘紅媽媽,因為這本書掙了數額相當可觀的一筆稿費。
舒悅隨著紀澤軒勘察江南民情,順便故地重游的時候也特意買了一本,回憶起許多年前的鄭婉,腦海里仍是鮮活的影像,唏噓不已;身旁年屆不惑仍然盛享俊美之名的紀澤軒看著愛妻感懷,伸出手臂緊緊地將她摟在懷中。
以上都是后話。現在時間再拉回到太子紀向文去世之后。
太子紀向文與鄭婉之間的私情是保密的,官方說法是太子爺因病暴斃,這當然是一個令誰都不能信服的原因。
由于真實原因保密,鄭婉雖姓“鄭”,到底也算是郭家方面的人,皇家于郭家雖然極為盛怒,但是也不能公開對郭家施以懲戒,而暫施以壓制。
出了這樣的事,郭家也自是惶惶不已。
舒悅心中對鄭婉是極為傷心感懷,但是其他人想法迥異,郭茹珍、郭茹夢更是時時怨毒鄭婉為害、拖累了郭家。
郭采玉自已搬去未名庵長住;主母馮氏一提起鄭婉,那真可稱得上是恨的牙癢癢,心中憤悶不已。其實皇帝與郭采玉的關系她自知道,這也是在馮皇后的默許之下的,因為馮皇后想利用皇帝對郭采玉的寵幸多少來分散后宮里長期以來寧妃獨寵的局面,打擊寧妃的囂張氣焰。
結果,郭采玉的女兒直接領著太子共赴黃泉去了。
馮氏一族本來大權在握,權傾天下,原定繼承人去世,頓時形勢起了大變,馮皇后如何能不恨。
若紀向文能與馮媛聯姻,馮氏一族的權勢是再穩固沒有的,可是突生變故,往日籌謀的心血真是打了水漂。
馮媛的太子妃本來是板上釘釘之事,此時已是化為烏有,想起事情種種,不禁又怒又惱,干脆對外宣稱身體抱恙,閉門不出。
而馮宰相此時與馮皇后心中卻是焦急萬分,撇開親人離世的傷痛,更緊急的情況是,如何穩住馮氏的權力;天知道,擁護二皇子紀向明為繼任太子的中書令牛子盧一伙勢力此時有多開心雀躍,定是摩拳擦掌,準備接掌大權。
馮宰相與馮皇后為代表的馮家勢力決定擁護三皇子紀向榮繼立為太子,理由是紀向榮生母低微早逝,而紀向榮較為年幼,且曾為馮皇后扶養,與馮皇后較為親近。
朝堂之上一時風雨飄搖,兩股勢力互相較勁,有人以繼立太子應以長幼為序擁護二皇子紀向明,而有的則以三皇子天生聰穎,寬厚仁愛,資質更佳為名支持三皇子紀向榮。
就在兩股勢力相持不定時,馮宰相嗅覺極為敏銳地假借皇命,將煜王爺紀澤軒并其弟紀澤霖圈禁了起來,理由是兄弟二人荒誕不經,于朝政上毫無裨益,責令思改。
紀澤軒與紀澤霖兄弟對圈禁一事上倒是無所謂,二人直接到了郊區馬場,不再進京,雖有人重重看守監視,亦毫不在意。
不久之后,一道秘旨暗下郭府,舒悅也被圈禁到了紀澤軒所在的馬場。
太子薨逝,朝中突生變故,煜王爺紀澤軒與郭府小姐舒悅的婚事自要無限期后拖,一切都待定,但是,將未過門的準王妃與王爺圈禁到一處,卻多多少少有些莫名其妙。
舒悅心中不甚明了,紀澤軒心中卻清楚,想是馮宰相對其中情形已經有所警覺,先行令下將煜王爺圈禁于此,首先便可斷了他與二皇子聯手之可能。
但是,紀澤軒從未有與兇狠陰鷙的紀向明聯手的想法,這無異于與虎謀皮,他倒是樂于清靜,坐看雙方勢力你爭我搶,坐山觀虎斗。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