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兒笑了笑,重新坐了回去,繼續翻開自己的書,裝模作樣地看起來。看了沒一會兒,又一次心不在焉起來。跑去了廚房,問秦姐:“現在可有什么點心?”
“郡主,還有一些玫瑰糕。”
“都給我吧。”
接了玫瑰糕,瑤兒端回了屋里,放在了桌案上。對焱清道:“焱清,吃些點心再繼續吧。”
聽瑤兒這一說,也覺得腹中有些空落落的,拿起一塊塞進了嘴里,問道:“現在幾時了?”
李瑤看了看房中的漏刻,到:“已經亥時了。”
“這么晚了?都已是二更天了啊,明日卯時還得起來。不行,我該回去睡覺了,你也得早些休息。”
“你就留在這邊吧,明日還得早起趕來宮里,怪累的。”瑤兒想到上次有一回,焱清也是留宿在這邊的。
焱清笑了笑,道:“這回可不行,母后知道會不高興的。”上回自己鉆了父皇言語上的空子,母后當時也不在宮里,可以為所欲為,這回可不是如此。親吻了一下瑤兒的臉頰,焱清道:“章華宮也不遠,我和父皇申請過了,這些天過去休息。”
“那你去吧,也早些休息。”
焱清笑了笑,離開了房門,向章華宮走去。章華宮滿院的樟樹,香氣襲人,是個休息的好去處。最重要的是,這里比趙王府離瑤兒的碧華宮要近多了。
由于經歷了與突厥人共同生活的短暫時光,瑤兒的突厥語進步很明顯,焱清將她每日都有的突厥語課程減少到了兩日一次。也讓休假的袁凱恢復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是將已經結束的《荀子》換成了《論語》。
上午《論語》的課程差不多要結束時,瑤兒叫住了正在收拾東西的袁凱。
“先生,學生有一事想問先生。”
“郡主有何事嗎?”
“我這學業畢竟不會是一輩子的事情。不知在教完我后,先生有何打算?是再回仙華書院,還是去江南其他地方發展,或者留在盛興城謀事?”
“妻林氏一族雖現在都在盛興城,但發展并不順利。我族人現在都還在越城老家,也許回去是比較好的選擇。”江南貴族在盛興城總是不斷受到本地西北貴族的排擠和打壓,不僅僅官場上,哪怕就是大街上都是如此。
“我可否請求先生留下?”
“郡主請說。”
“趙王和我,都需要一股新生的力量。此次我去突厥,想必先生也已有所聽聞。”
“是的,只恨這些西北人太欺負人。”在他們江南人的眼里,郡主仍然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王孫貴胄,哪能讓這些野蠻的西北人欺凌。
“正因為如此,我想請求先生留下。我和趙王希望能興辦些學堂,培養一批全新的文官勢力,需要有人去教學。此外,趙王也需要一批謀士,為我們江南人爭取更多的利益,不再被他們欺辱。”
“好,我答應你。”
“謝謝先生。”
不過這些事情,很多并沒有看上去的那么簡單。雖然答應了瑤兒,但這一切袁凱心里也是十分清楚的。只是和才十一歲的瑤兒聊這些也是太早了點了,還是去找趙王說這些更為合適。
焱清也給上官泓遞交了一份奏折,希望各地興辦學堂。為此,上官泓把他叫到了上書房,問他心里的具體想法。
“焱兒,你的這個提議,你心中是什么想法?”
“父皇,讓多一些的寒門士族子弟入學讀書,只是兒臣諸多計劃中的第一步。等他們幾年后差不多學成,兒臣希望能夠興辦一場大型的考試,選拔有學識的子弟進入官場,為國效勞。如果效果夠好,也可以隔幾年定期興辦這樣的選拔考試。”
“這計劃聽上去很宏偉,但投入頗多啊。我知道江南有不少的書院,很多士族子弟不分貴賤,都在其中學習念書。但我們西北還沒有這樣的先例。”
“父皇,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推廣。為何我們西北兩百年來朝政替換頻繁,但江南卻一直平穩無事?他們把子弟送入了學堂念書,很多寒門士族子弟有了學識,就多了很多做事的機會,便也心甘情愿地在江南王室的領導下做事。而我們這邊向來只用幾個世家的士族子弟,又尚武不尚文,缺少了學識又不愿服從于人,造反的也就多了。我想讓各地士族子弟不分貴賤飽學儒家文化,遵守君君臣臣之道。這樣我們不僅多了很多的可用之才,這些世家子弟也有了威脅,對我們很有利。減少了世家貴族的造反之心,我們的皇權才能更穩健。”
“焱兒,你剛剛說的這些,只是文臣。除了文臣,武將可能更是我們鞏固皇權所需要的。你是否想過?”
“兒臣明白,所以您給皇兄和皇妹聯姻所選的,都是當朝最重要的武將之家。”轉念一想,他又道:“若用剛剛的方法,除了選拔文官,我們也可以以十八般武藝和兵法為題,選拔合適我們的武將之才。”
“你能有此想法甚好。武將、文官都是很重要的,若是只倚重一邊,國亦將有所傾斜。現在我們還是建國之初,武將會比文臣更有用途。但若干年后,疆土穩定,勢必會更偏重文臣一些。你剛剛的設想是很不錯,父皇也很欣賞。只是,這般一來,建設各地書院的費用將是不小啊。你可有想過從何地出此費用?還有先生又從哪兒來?”
“這也正是兒臣憂慮之處。不過兒臣想,從各地府衙上繳國庫的銀兩中,這兩年內每個地方抽取兩城,興辦書院。之后每年從中抽取一成,再適當向學生們收取學費,用于先生們的俸祿和書院必要的一些支出,還有舉辦每次選拔考試之用。先生的話,這次江南被我們遷去各地的官員有不少,但很多職位都并不高,我想把他們調去書院,另外也可廣招一些飽讀詩書的自由之士。但這些還只是初步的構想,并不曾仔細算過。”
“你有這樣的想法就已經讓父皇很欣慰了。總是沉溺兒女情長不是大丈夫所為,你自己也要把握分寸。”雖然瑤兒此次回來沒費他兵將城池,但上官泓對此事還是很不滿的。
“兒臣明白。其實,這個構想,最早就是瑤兒先提出來的,兒臣只是將她的構想更具體地加以了潤色而已。”聽出了父皇對瑤兒的不滿,焱清想為她挽回一些好感。
“她如此年幼,能有這樣大膽的想法不容易啊。不過,你總讓她一個女孩子家學些治國之道,是不是也有些不太合適?后宅婦人,還是少干政為好。”雖然抵消了之前他對瑤兒的不滿,但又激發了他對瑤兒的另一個不滿。
“父皇,這點兒臣也明白。瑤兒她其實不喜政事,只愛做衣繡花而已。我讓她學習那些,只是因為她天資聰穎,不想浪費她的才華罷了,并沒有想讓她干預我的政事。”
“如此最好,你自己要懂得把握好分寸。”確實,這些年來,瑤兒這個孩子每逢元旦、端午、中秋、重陽,都會給他和馮芝送上一套精美的行頭,是個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的貼心女娃。只是她每次一旦離開,自己那個最能干的兒子就會不在狀態,讓他頭疼。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