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嫂子這話卻是杞人憂天了,難不成包出去了,就不是咱們家的了?何況誰還巴巴兒的到園子里采幾朵花兒去不成?還不夠花在上面的時間呢。再說了,貞姐兒這么弄的倒是好,以后花兒朵兒什么的,各房中都有了定例,自然有專門的人采了送過來,總不會缺了我們的就是。”六太太素來是看不起二太太的,因此說話的時候,就多了幾分不客氣。
老太太聽了也是生氣,這二兒媳婦現在是越來越財大氣粗了,說什么不過幾兩銀子罷了,難不成她以為這家里的銀子就是取之不盡的?隨著她要多少就有多少?這樣的想法等將來老二分出去了,也不知道能過什么日子。
六太太不留情面的話讓二太太臉上一紅:“我不過白白說幾句罷了,就值得六太太這樣擠兌人了?”
“二嫂子這話我可是不敢當呢,我不過是就事論事罷了,那里就擠兌人了?二嫂子到這個家里的早,自然是知道早年家里繁盛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不像是我們這樣沒見過市面的,只覺得銀子能省些是些,便是幾兩銀子也夠給家里的丫頭們做一身冬衣穿了。”
要說起來口舌之利,這家里到底沒有人能比得了六太太,她這會兒這些話說出來,倒是讓二太太面上越發沒有光彩了。
二太太踟躇半天時間,才道:“我也不過是覺得,這樣多的銀子就給了貞姐兒一個孩子,總是不能讓人放心。只是三太太又要忙著管理家中庶務,若是沒有這個時間管著后園,我就姑且幫忙看著也是好的。”
既然這件事情一定要做,那么自己來做也是不錯,到時候把自己的人都安插進去,那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六太太不想還有人會如此沒皮沒臉,才說了不過是幾兩銀子的小事,這會兒又說什么這么多的銀子,歸根到底這才是重點,不過就想著要從中得了好處去。難不成她以為除了她別人都是傻子?她怎么也不想想,這家里最后是要三房繼承的,莫說是和她們二房,就是和自己也是關系不大。
“二嫂子這話當真說的讓人不明白了,母親原是因為貞姐兒想到這些,才給了機會讓貞姐兒歷練,也不過是為了讓貞姐兒多知道些管家的事情罷了,怎么二嫂子倒是巴巴兒要和侄女兒搶?要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咱們家的后園有金山銀山呢。”夾槍帶棒的一通話,著實讓二太太沒臉了。
可是要這樣輕易放棄,又不是二太太的作風了,因此她接過話頭兒說道:“既然是如此,不如就讓寧姐兒跟著貞姐兒,總是年紀大些,做事好有主張。”
“罷了,這件事情我已經決定了,就不用再說了。寧姐兒也不用參與,若是寧姐兒改日能發掘出來我們家別的地方,我也一樣支持她就是,這件事情原是貞姐兒想出來的,就讓她一個人辦就是,做不過就是不成罷了,也不傷經動骨。”蘇老太太實在是沒有耐心繼續聽二兒媳婦說這些有的沒有的閑話,因此只能開口說道。
“老太太說的是!”六太太這會兒的想法是,只要別讓二太太攙和在里面就好,因此,對于蘇母的話,很是贊同。
三太太卻有些遲疑了,為了這么點事兒,就讓府中鬧騰起來,總也不是自己愿意的。可是老太太從來都是一言九鼎的,說了就不會更改。
蘇老太太看著三媳婦似乎有遲疑了,便接著說道:“這件事情以后都別說了,貞姐兒要是有什么問題,直接來找我就是。”
一句話,算是奠定了蘇幼貞管著后園的地位,任憑是誰都難以動搖了。
蘇幼貞這時候那里能知道,管著后園,到了后來就成為她的立足之本了。
蘇幼貞有了尚方寶劍,那里能不隨順,到了四月的時候,后園就都被婆子管事們承包了去。花房和各處的花圃就是蘇幼貞直接管著,交給了康大年一家子料理,康大年兩口子連著三個孩子都有了差事,家中的收入一下子多了不少,蘇幼貞又說了,要是做的好了,年底的時候,還額外有紅包。
康大年遂了心愿,康大年家的覺得日子有了起色,自然都是高興的。
無利不起早,以前的時候,園子里的人覺得在這里沒什么油水,自然都懶懶的。如今有了好處,他們自然愿意用心打理。如此一來,園子里的事情倒是不用太操心了。
府中人人都夸貞姐兒這主意妙,尤其是以后要游園的時候,就便宜的多了,不像是以前,去一趟園子里還要費許多心思,計算花銷什么的。現在各處都整理的好好的,要去隨時都能去了。
安氏覺得女兒在管理家事上面頗有天賦,因此她對蘇幼貞不由就越發的多了些刻意的培養,許多原本不敢給她安排的事情如今都放手讓她去做了。
蘇幼貞閑暇的時間,基本上都被母親用來教她看帳理帳。
賬本蘇幼貞會看,只是這時候用的這樣繁體的字,蘇幼貞看起來總覺得有些不舒坦,想著什么時候,把這賬目改變一下方式,看起來容易些。
可這事情卻著實是有些難辦,畢竟這樣記賬的方法傳承了千年,而且這些人又不認識阿拉伯數字,要給她們教這些也著實費勁了些。因此蘇幼貞想想也就罷了,只想著等以后有了機會再說這些也使得。
蘇幼貞到了這陌生的地方已經有一年時間,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舒適安心,也想著自己的一輩子要是都能這么平安喜樂的度過,也確實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馬上就是端午節,蘇幼貞給遠在保定讀書的兩個哥哥準備了自己親手制作的香包,連同母親給他們準備的東西一同送去。
蘇幼貞的針線不錯,做出的香包很精致,不光是兩個哥哥有,就是家中的蘇幼鍾也有一個。
到了五月初四,去保定的人回來,給蘇幼貞和蘇幼鍾兩個帶來了蘇幼欽和蘇幼文兩個的端午節禮。
蘇幼欽給妹妹的是一條編制精細的珍珠手串,蘇幼鍾的是一個銀項圈。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