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烘干的紫薯泥有限,林枝下午沒一會兒就完全磨完了。得了空,準備去灶房吃點板栗糕。
進了灶房,一眼就看到自己昨天背回來的籮筐,這時候她才想起來里面還有好多核桃呢。
趕緊問樊氏要了家里不用的漁網,把它掛起來。剩下一些準備做核桃粉,只是光核桃感覺有些單調,“娘,咱家有芝麻嗎?”前幾個月家里吃了芝麻團子,不知道還有沒有剩下。
“有,你要吃團子?”樊氏正在和劉氏蒸紫薯饅頭。
“我要做芝麻核桃粉。”林枝說。
樊氏根本沒聽清,只是隱約聽到她要做個什么吃的,想著反正女兒心里有主意,也不在意,直接告訴她,“在柜子下面。”
林枝打開柜子,發現里面一排三十公分左右的罐子,她家的罐子真的好多啊,“娘,爹買這么多罐子回來干什么?”她在這邊三年,林老爹總是斷斷續續的從鎮上帶罐子回來,她爹難道對罐子有什么特別的情懷?
“這罐子不是買的。”樊氏說。
“難道是撿的?”林枝問。
“還真是你爹撿的。”劉氏說,“你爹經常在私窯做工,里面有很多這樣賣不出去的罐子。私窯的東家是個好說話的,你爹問他能不能便宜買兩個,他就全部送給你爹了。”
哦、那還真是撿來的。
不對,關鍵是私窯?“就是做瓷器花瓶的那種私窯嗎?”
樊氏搖頭,“北山鎮上的私窯很少做花瓶,一般是做家里用的碗勺什么。最多還是做這種罐子,賣給做醬的作坊。”
有私窯就好辦,那以后她的想法就不那么難實現了。
了解到這些后,林枝拿著特意留下的核桃去敲殼了,端個小板凳坐在她爹劈柴的樹墩邊上。
敲完殼之后,取出里面的核桃肉,放到鐵鍋里炒熟盛出來,再把芝麻炒熟。核桃用石磨磨成粉,芝麻用石杵搗碎,最后把兩個合到一起攪拌均勻。
做完這些用了不少功夫,樊氏她們明天供應的饅頭都已經蒸好了。
大屋里劉氏說:“阿枝在做啥?這么香。”
“剛才好像說了個什么,我沒聽清。”樊氏說,“待會兒等她過來,再問她。”
芝麻核桃粉里面特意沒加糖,吃的時候往里面加一勺蜂蜜就可以。
林枝做的不多,分別裝在兩個十五公分高的罐子里。
弄好后,特意沖了三碗出來,端到隔壁去。
劉氏看到林枝進來,趕緊去接了她手上的碗,“咋不一碗一碗端過來,燙到怎么辦?”
林枝知道她關心自己,“我這不是力氣大嗎。”
“做的什么,這么香。隔著一堵墻都聞到了。”樊氏笑說。
“這是芝麻核桃粉,吃的時候,加一勺蜂蜜,拿開水一沖就能喝。墊饑而且還補腦。”林枝爬到炕上,“我一做好就趕緊給娘和大伯娘沖了一碗,快嘗嘗好不好喝。”
小娃娃也晃悠悠的走了過來,林枝把她抱到懷里,“姐可沒忘了你。”
林枝端起自己面前的喝了一口,感覺不燙了,才喂給小娃娃吃。
“這個怪好喝的。”劉氏說,“阿枝怎么想到弄這個的?”
“我看我師叔經常喝,就問了做法。”林枝又開始編了,她萬能的師傅和師叔啊。
“嗯,這個不錯,你爹他們下山回來,能喝上一碗填填肚子。”樊氏說。
莊戶人沒有吃下午茶的習慣,以前她爹餓得不行了,就用開水泡冷飯吃。自從林枝家開始給蓬萊齋供貨后,餓了就吃做的不好看的板栗糕或者紫薯饅頭,倒也沒以前那么凄慘了。
可是林枝家的人,這幾年拮據慣了,能有這樣即食的東西放著,心里會很充實。
“大伯娘,我做了兩罐,咱們一家一罐。”
“那可真是謝謝阿枝了!”大伯娘說道。
樊氏笑說:“大嫂可別再說這些見外的話。”
因為有林大伯的加入,家里的栗子和紫薯成倍的增長,板栗已經裝了幾十罐子,要是蓬萊齋不再加貨的話,這些可以用到明年栗子成熟。
紫薯堆在灶房已經像一座小山,林枝越發覺得烘干紫薯的速度太慢。
柴火也已經很多,之前他們家的柴棚完全不夠用,現在臨時堆在灶房后墻邊。
二伯家。
林清以為林枝是怕了她,所以在被潑泥之后拉她爹回去。而且自從林枝被她潑尼之后,都很少看見她出門,肯定是在躲著她。
林清不知道每天天未大亮,林枝就進后山練功了,她那時候正當在睡夢中,怎么可能見得到林枝。
一家的鄉巴佬、害人精,還想來當她的路。林清越想越覺得可氣,要沒有他們出來鬧事,外婆打罵林雨一頓,爹再把他買了,換了幾兩銀子賠給外婆,她就不會被外婆留在下溪村。下次再見到她,一定要往她身上潑糞水。
林清已經在家里等了好多天了。她外婆都沒有讓人來接她。她心里有些不舒服,外婆不會是不要她了吧?
林清纏著自家娘,讓她把自己送到鎮上外婆家去。
李氏自己心里也覺得奇怪,她娘是最寵小清的,怎么會這么多天都不讓她男人回來接女兒?可能是鎮上事情太多,李氏這樣寬慰自己,也安慰自家女兒,最晚到過年,他們一家去鎮上探親的時候,就能讓女兒留在鎮上。
林枝不會想到林清有這些心思,就是知道,也不會理會。
她抱著狗子正高興。狗子在家養了三天,居然睜眼了!!不枉費這些天,她羊奶、白米粥、大骨湯的喂。
這三天里林老爹一直都在和自家大哥商量烘箱的事情,結合林枝大概描述的內容,兩人終于有點眉目,在之前騰出來的地方正式開工。
這種東西關鍵就是想的時候花費時間,等林老爹他們上手做,直接一夜就做好了。材料用的是家里剩下來的青磚和河泥。
把青磚壘成主要的形狀,再用河泥涂在表面,這樣燒制的越久,上面這層河泥就越硬,跟燒制陶器有些類似。
林老爹做的這個烘箱,倚墻而建,一共三層,最底下一層,和灶膛一樣,口小內里大,用來燒火。第二層同樣是口小內大,里面溫度大而且相對密閉,可以做烤箱用。最上一層,口是一個長方形,能輕松塞下家里一米二的竹篾,這一層才是現在急需的烘箱。
烘箱能夠一次堆疊幾層竹篾,而且熱量不易流失,所以烘干紫薯泥就變得很快速。
不過這個林老爹自制烤箱也有一個壞處,就是林枝現在的身高夠不到最上一層的烘箱,所以樊氏不僅要做自己的事情,還要幫著林枝換紫薯泥進烘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