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夜晚,太后壽辰,皇上宴群臣于銅雀臺。此時,時節在晨鐘暮色里慢慢劃過三秋九月,玉樹瓊枝裹挾的銅雀臺下,碧江水盡參雜著寒潭清洌徹骨,周圍煙光水色時凝時聚下影影綽綽的照映遠處假山層層疊疊,如《滕王閣序》中記載的那般“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可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此時的銅雀臺上,金雕玉砌,彩徹區明。好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致倒影在大明宮這人間煉獄里!
之后,銅雀臺上,群臣滿座,宮中妃嬪亦應邀前來。此時,夜宴馬上開始,獨不見皇后前來。皇上有些心焦,他知太后素日對皇后不滿。如今遲遲不來,太后一定怪罪,皇上怕人前失了禮儀,叫李公公前去催了好幾次。太后見狀,冷哼幾聲道:“我們的皇后娘娘素來架子大的很,千呼萬喚都不曾出來,文武百官都得等著她。”
皇上見太后心有不悅,連忙叫人開宴。吉時一到,百名宮人齊奏樂。
倏爾,上官皇后著一身赤紅嵌金漆蘇繡牡丹鳳袍,攜眾宮人前來。皇后姍姍來遲,向太后陪笑道:“臣妾來晚,望母后見諒,臣妾今日特特為母后準備了一份大禮,望母后海涵,愿諒臣妾無故晚來之過。”
太后不置可否,依舊與身旁的妃子閑絮起來。接著,一宮女在皇后的示意下,將一錦盒遞與太后,并在她面前打開。太后起初漫不經心的瞅了一眼,當看到錦盒中的東西時,頓時,打了個激靈,雖然她極力掩飾她內心的震驚,但依舊從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些許慌張。
太后抿了一口楓露茶道:“上官皇后,這是什么意思?”
皇后陪笑道:“寧王殿下乃是太后所出,我朝開朝有例,凡藩王到一定年紀,就要回到自己的封地。眾所周知,母后此前最寵愛的便是寧王,無奈國法在前,讓骨肉生生離了去。幸好如今有皇上和母后的小兒子裕王殿下,陪母后承歡膝下,但圣上仁慈,始終覺得讓寧王去了蜀地,委屈了他。所以臣妾為皇上分憂,特特想了萬全之法,好讓圣上心安......如今,我朝與魯國交戰,正是成王敗寇的關鍵時候,臣妾特意向皇上要了羽林三甲的兵符,寧王帶兵坐鎮,再加之盧陽從旁相助,定能凱旋歸來。他日定能名留青史,萬代垂芳。”
太后聽到與自己分離多年的兒子,如今可以建功立業,自是開心。但轉而又想:好你個上官明玥,如今你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哀家向來都是軟硬不吃的人,你想用兵符討好哀家,哀家就送你一條路,好叫你萬劫不復!
隨后,太后很是開心的接受了這份大禮,并向百官夸上官皇后如何賢德,討人喜歡。
此刻銅雀臺下一個偏殿內,正是準備為今晚晚宴表演歌舞的人,月瑤也在此。此時的月瑤心緒不寧,外加練了一晌午的歌謠,嗓子也干的厲害,正欲喝點兒水,潤潤嗓子。可此時發生了一件怪事,一直在自己身旁的鶯兒,此時好似從人間蒸發了一般不見其蹤影?此時心焦的月瑤根本不知道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