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時生育民俗。祈子法的一種。傳說中,麒麟為仁獸,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于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緯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見載于王充《論衡.定賢》及晉王嘉《拾遺記》。民間有"麒麟兒"、"麟兒"之美稱。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此后"麒麟送子圖"之作。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lián)"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yīng)吉夢相追隨??鬃俞屖嫌H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兒。"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湖南》引《長治新年紀俗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麟麟送子來。"原注:"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行繞一周,謂之麒麟送子。"按麒麟屬于龍族,此乃以龍燈代麒麟者。
麒麟的創(chuàng)造與中國人的"集美"思想,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fù)合構(gòu)思所產(chǎn)生、創(chuàng)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后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yōu)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gòu)上,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所謂"集美",通俗地說是將一切美好的東西集中在一個事物上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理念一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所追求實現(xiàn)的目標和愿望。因而,麒麟所選擇的鹿、牛、馬、魚等吉祥動物進行組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鹿崇拜在中國屬于原始動物崇拜,并在古代一種帝王的象征,同時,還被納入神學政治的范疇之中?!端螘し鹬尽吩疲?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瑞應(yīng)圖》亦曰:"王者承先圣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后來,當人們崇拜神仙時,白鹿又被當作仙家的神畜。中國的蒙古族古代崇拜白鹿,在《蒙古秘史》一書中早有白鹿與始祖神誕生的神話傳說。滿族中有《抓羅媽媽》鹿神神話。在養(yǎng)馴鹿的鄂倫春、鄂溫克族和打獵的赫哲人中,鹿常常是薩滿巫師的神靈,并以為薩滿?;陕剐纬霈F(xiàn),甚至于薩滿巫術(shù)中都堅信薩滿的真魂可以化為鹿身斗法,鹿勝則薩滿勝,鹿死則薩滿生命也終結(jié)。在民間,鹿還以長壽仙獸的形象出現(xiàn),在多種場合用以表達祝壽、祈壽的主題。此外,鹿還與"祿"諧音,象征福氣、奉祿。
牛,在上古時期就走向祭壇,成為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神圣物。民間傳說牛是來到人間幫助人類的天上神靈,其在田野默默耕耘,給人類帶來了物質(zhì)的財富,而且它身上所體現(xiàn)的奉獻精神,也給人類以精神的財富。牛崇拜在中國各族民間都很普遍,在西北各地有公牛崇拜,在南方多水牛崇拜。史書記載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己設(shè)有怒特祠專祀神牛,這是古代最早記錄的耕牛崇拜。象中國的納西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等少數(shù)民族都將牛視為創(chuàng)世神獸。苗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鄂溫克族、傣族等地區(qū)亦都有祭招神牛習俗。道家也把牛做為供奉的對象。
馬,被認為是聰明、忠誠、勇敢而耐勞的動物,具有高貴、飄逸、優(yōu)雅的氣質(zhì)?!兑捉?jīng)》中將馬象征天,即"乾為天"。馬崇拜多流行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與游獵民族中,他們以馬為主要乘運動力。清代文獻中多有祭馬神禮儀和修建馬沖廟的記述。另外在古代的祭天地和出師盟誓時常有以白馬為祭馬,認為白馬屬陽,為天神所驅(qū)使。青牛屬陰,為地神所享用。在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中都有祭天神或牲畜保護神時選神馬、獻神馬的習俗。這種神馬不準女人騎用,可隨處吃走,不準驅(qū)趕,甚至可以隨意在田中啃吃青苗。神馬多選全白色,全尾全鬃,從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綢作為標記。
魚,作為一類水生動物的總稱,其身上的鱗皮被珍視為吉祥、美麗的裝飾,"魚鱗錦",就是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魚崇拜一直在中國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等民族廣泛流傳,許多神話中都有說大地是馱在巨大的魚背上的故事傳頌。,"在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畫上的世界圖像,也把人間大地放在兩條巨大的魚之上。魚又與"余"諧音,成為生活富足、美滿的象征。
中國古人將以上幾種吉祥動物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組合,建構(gòu)了麒麟這一神獸的形象,符合長期以來培養(yǎng)、鑄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藝術(shù)欣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