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事讀到這里,你還只是認為這是一個單純浪漫凄婉的愛情,那我只能說你還沒有看懂這個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愛情并不單純,里面摻雜了很多。為了讓大家看到我后面故事發展時便于理解,不至于顯得突兀,我覺得在這里有必要點明。
首先來看看四阿哥對小蕓的情,就真的如表面描寫的那么浪漫而無奈嗎?你如果仔細看一下我前面所做的鋪墊,你就不會這么認為。可惜大家看故事不過為博一樂,想必不會這么仔細,所以還是我自己來說吧。
我刻畫的四阿哥,你要仔細琢磨,你會發現他有著冷酷多疑的一面。說他冷酷,在仗斃喜官時,小蕓跪在雨中,他來看曉蕓,關心的卻是自己愛情的問題。如果這個事件還只是一個側面反映的話,那么吉兒死的時候他的表現,就是我對他冷酷的正面點破了。說他多疑,我在很多方面都表現了,如十三看曉蕓那段,四阿哥看到曉蕓吃下十三喂的粥,問曉蕓是不是不難過了,我用小蕓當時的心理“不知是回答是好,還是不是好”反映,后又用四阿哥的動作,“頭抵著曉蕓的頭頂,看不出他的表情”來做回答。另外,從曉蕓和四阿哥秋狄那次沖突可以看出,四阿哥對曉蕓是有著不信任的,這在曉蕓流產后就表現的更為徹底。
除此外,四阿哥對曉蕓的愛很寶貴嗎?你如果仔細回味,你會發現,在四阿哥的人生中,權位比曉蕓來的重要。比如在賜婚時,那不過是皇上對四阿哥不能有曉蕓的一個補償,他完全可以不要,但四阿哥接受了,為何?為不讓皇上生氣。當曉蕓問他能放棄爭奪嗎,他并沒立即回答,而當最后答應時,聽他的話也知道放棄只是一個當時無奈的舉措。當一廢太子發生時,作者幾次暗示了四阿哥的出爾反爾。首先點明德公公和小路子,皇上身邊最親近的太監,是四阿哥的人。在皇上重病,四阿哥殷切服侍,真的完全出于父子關愛嗎?在這里作者沒正面回答,而是用他當時的行為做了個暗示。當得知皇上要見二阿哥時,他很失望。當曉蕓問他難過嗎,他回答也可以看出他很在意,但卻無奈。當完全可以在皇上好后立刻要了曉蕓,但他沒有,而是一拖再拖。真如他所解釋的那樣,是怕皇上不高興嗎?如果你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個理由不成立。反映的是當時他自己的心思不在曉蕓身上。那在哪呢?從他讓皇上去掉他“戒急用忍”的評語就可以知道。說這么多,只是要大家有心理準備,不要為后面故事發展感覺矛盾。
再來說八阿哥對曉蕓的感情,他的不純粹,作者在前面就要曉蕓自己點破了。在這就不說了。主要說說后面。后面對八阿哥的動作,作者進入了一個隱晦的描寫。表明他在受到曉蕓勸時,他好像是放棄了,淡泊了。但如果你仔細看看故事,如果他真不爭奪了,為何會有“海東青”事件?四阿哥發動這個事件只是簡單的為曉蕓報復嗎?從四阿哥的話就可知道,“他還要步步相逼”,這說明八阿哥在背地里做了許多害四阿哥的事,才會讓四阿哥認為曉蕓流產也是他的所為,當然這的確不是他指示的,但從這可以看出,一廢太子后,八阿哥并沒放棄,只是學乖了,由前面的到處賣好,轉成了暗地里的爭奪,只不過這時的曉蕓不在那風暴的中央,看不見而已。康熙是個英明的人,從他對八阿哥的態度,也可以反映八阿哥實際沒有淡泊。所以八對曉蕓的感情,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喜歡著曉蕓,一方面卻又在利用曉蕓,這樣的愛單純嗎?
如果說在這個故事里,唯一單純的愛,那就是曉蕓對四阿哥,十三阿哥對曉蕓的愛了。沒有利用,有的只是小心呵護,無奈的隱忍,默默的奉獻。在這個故事里,曉蕓其實一直都是明白四阿哥的,只是她為了愛一再的作出讓步而已。而且曉蕓是知道歷史,所以她跟四阿哥的感情,她老早就用***的那首詠梅做了闡述:你面臨失意、磨難時,我會愛著你,就像梅花為冬天怒放;當你得意、發達時,我會退在一邊,不爭寵,只在百花叢中笑。
看了這么多,大家應該明白些了吧。我寫這個故事,與其說是對愛情的歌頌,實際上是要反映,在那個年代,作為女子,尤其是在皇權面前,一個宮女的悲慘,所以會有喜官,會有吉兒,以后還會有誰,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看吧。
最后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我!